有一次孩子突然问我:人是不是被写好的代码?
AI 能给孩子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这是 AI 时代到来后,很多家长都会关心的一个问题。有的家长希望 AI 能帮自己辅导孩子功课,有的家长则希望孩子能从小培养和 AI 一起共生的能力。
在晓楠家里,家长和孩子都在适应一种新的日常。
晓楠两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像是两条分岔路。大宝今年 17 岁,已经高三,自律、独立,从小就是所谓的 " 学霸 ";而二宝才 9 岁,上四年级,成绩并不拔尖,却是 "AI 时代的孩子 "。对晓楠来说,这两段不同的养育经历,恰好折射出 AI 介入教育后,家长角色、亲子关系以及教育方式的微妙转变。
在大宝读书的时候,晓楠焦虑的是他的学习。一方面,她希望孩子得到更有针对性的辅导,但同时,她又经常陷入一种无力感。大宝是自律型的孩子,自己把学习、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母子俩探讨某些问题,比如她要求孩子去做一件事而孩子不认可时,大宝会跟晓楠掰扯很久,最后无法达成一致,还带着情绪不欢而散。
到二宝身上,同样的情景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晓楠发现,AI 有时会成为母子间沟通的润滑剂。意见相左时,晓楠会借助 AI,让 AI 和二宝解释,既节约时间也避免了不少情绪冲突。
这只是 AI 影响的一个侧面。二宝和 AI 的互动已有两三年时间,他学会了用 AI 来解数学题、搜索天文知识,甚至探讨哲学问题,总能给晓楠带来一些意外之喜。
" 有一次他突然问我,‘人是不是就是被写好的代码?那如果我能改变自己的人生,我会怎么活?’ "晓楠惊讶于二宝思考的深度,而这背后正是 AI 带给他的全新视角,也让她看见了教育的新可能:AI 除了解决具体题目的对错,也能悄然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
在这个小小家庭之外,AI 也在深入教育科技行业,一些更大的改变正在酝酿中。
AI 带来了新可能
在家庭教育里,如何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理解家长的意图,是最重要的一个议题。
放在学习的场景中,这种沟通困难更加具象,也不断激化着亲子矛盾。方瑜的孩子今年 5 岁,正在上幼儿园,她经常在儿子放学后教他一点基础的数学和英语。但让方瑜困扰的是,怎么教都教不会,儿子总是心不在焉,为此她经常生气。
在社交平台上,辅导孩子作业的场景也总能引起一些家长的共鸣。有的家长要么怀疑自己的讲解水平,要么怀疑孩子的理解能力;有的家长懊恼自己没时间也没精力,一想到辅导孩子就唉声叹气、力不从心;也有家长抱怨孩子的作业越来越难。

● 海南一位快递员父亲正在给女儿辅导作业。图源:视觉中国
移动互联网到来后,这种局面得到缓解。教育科技行业的拍搜产品,帮助家长在遇到不会做的题,或给孩子校对答案时,能迅速找到题目和解答,不用麻烦去翻教材、问老师。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行业报告,当年拍搜迅速在中小学生和家长群体中普及,成为在线教育产品最重要的流量入口之一。它不仅是一个工具,还一度成为整个行业的 " 引擎 ",为后续的直播课、付费课程导流。
但随着使用场景的扩展与教学需求的深化,拍搜的局限也逐步显现。其核心机制依赖于 " 题库匹配 ",一旦题目没有被题库收录,系统就容易匹配失败或给出不恰当的解析;而且大多数拍搜只返回 " 标准答案+解析 ",并不会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或错因,难以支持长期的能力培养。
2021 年,拍搜软件曾面临整体的管控与整改要求,相关部门对拍搜等工具的使用进行了规范,强调不能惰化学生思维能力、要促进思维与能力培养,而不只是答案交付。
另一个难题是,拍搜无法充当了解孩子学情、给出针对性指导的老师,也无法教会家长怎么给孩子讲解。在晓楠看来,"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带有情绪的,一个眼神、动作、语言,可能让孩子感到不舒服了,哪怕我说的是对的,孩子从心理上也不会接受 "。但 AI 不同,它没有明显的情感,且知识库庞大;它会客观、理性地跟孩子沟通,用孩子能理解的逻辑解释问题。
教育科技行业也敏锐地捕捉到家长们未被解决的需求。学而思技术总监白锦峰意识到,家长们需要一款真正能批改作业、分析孩子学情的产品,这种想法在 AI 时代来临后变得更加坚定。
从 " 能用 " 到 " 好用 " 的漫漫长路
传统拍搜产品的方式是拍题识别,通过数据库比对,给出答案和解题思路,但并不会给孩子的回答做批改,告诉孩子哪里不对,要怎么做。要想用 AI 做批改,第一件事是让 AI 能识别孩子的答案,然后是让 AI 学会解题、讲题。
2022 年末,ChatGPT 发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而思的技术团队一直在找突破点。但在当时,大模型无法处理复杂图片的识别,搞不清哪里是题干,哪里是答案,第一步就卡住了。
在拍照搜题、作业批改的场景里,OCR 是刚需,孩子的作业本上,有粘连在一起的数字,有涂涂改改后超出作答区域的答案,还有图上作答、画勾画圈 …… 在过去,这些都很难被识别,多模态模型的成熟带来了解决方案。
他们马不停蹄地开始 " 洗库 ",也就是题库数字化,这是训练模型的第一步,要把题库里已有的十亿级体量的题目,翻译成 AI 模型能够理解的语言。这需要大量的人手投入,让模型吃透这些知识,先学成一个 AI 老师,不依赖题库也能自行解题。
起步阶段,模型连 "1/2" 和 "0.5" 之间的区别都理解不了,题库答案写 "0.5",模型看到孩子写 "1/2" 直接报错,题目批改的准确率达不到团队预期。
为了快速提高批改的准确率,刚开始的近两个月时间,丁灿和同事们聚在一起想办法,总忘记时间,一忙起来就到了深夜,经常处于焦虑状态,不断复盘。
2025 年 " 五一 " 前,以单个填空准确率为指标的 " 空准率 " 突破 90%,没人庆祝。因为他们知道,迭代进入深水区,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熬 ",丁灿只用了一个字形容那段日子," 越到后面,涨一个点都难 "。
最开始,这项工作主要由白锦峰团队推进,他们基于批改整体的框架做功能迭代和开发。慢慢地,他们发现,批改功能的工程链路太庞大了,他们又叫来了其他团队一起帮忙,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数据支持。
硬件迭代不够灵活,软件迭代可以按周甚至按天。批改,必须跑得更快,必须围绕用户体验来迭代。

● 乌镇一家民宿里,正在使用 AI 学习机的小学生。图源:视觉中国
用户体验的核心是准确率,当有一道题判不对,家长就会怀疑全部答案对不对。因此,团队把衡量效果的核心指标,从 " 空准率 " 换成了 " 页准率 "。
" 空准率是大盘数据,页准率才是用户体验。" 批改产品经理郑凯旋解释。前者统计 "100 个空批对 95 个 ",后者要求 "10 页作业,至少 7 页全批对 "。听起来差别不大,实则天壤之别,对家长来说,后者才是 " 靠谱 "。郑凯旋说," 如果需要家长自己逐题检查,那我们的批改就失去了意义。"
新指标一出,原先 95% 左右的空准率,对应页准率就不太理想,团队压力陡增。他们开始研究新的批改策略。与此同时,影响体验的除了准确率,还有使用时的效率。为了改善输出效率的用户体验,他们又改变了批改结果的输出方式,这成为了工程师张兵兵过去半年里最棘手的任务。
推动产品快速迭代的另一股力量来自于家长用户的反馈。团队建立了全渠道监控机制:一线门店的服务群,每天汇总家长吐槽;用户工单系统,专人一对一跟进高优先级问题;社交平台,定期爬取负向反馈,点对点突破;每隔一段时间发放用户调查问卷,进行系统性复盘。
比如,当一位用户在服务群反馈模型批改错误时,郑凯旋和同事们会引导这位用户添加企业微信,让用户和产品经理直接沟通,结合后台数据和批改情况,做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和优化。
闭环正在形成,但远未完成。孩子拍完作业,系统能标出错题、做错因分析、记录薄弱知识点,已是巨大进步。但手写识别仍会错误识别粘连在一起的数字,长尾题型依然让模型 " 卡壳 ",批改耗时偶尔超过家长耐心阈值。
" 我们内部常说,用户不会看我们的准确率高了几个点。" 郑凯旋说," 他们只看自己孩子的那一页作业,错一个,就是零分。"
至少目标是清晰的,他们知道自己在修一条路,路的尽头站着的不只是孩子和家长,还有他们自己,一群想用技术,改变点什么的人。
推动教育公平的一小步
受教育是不公平的。
除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晓楠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参加过不少公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也接触到不少县域和乡村的孩子。他们的求学困境显而易见——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一位老师要兼顾三四个班,想深入了解、跟踪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回到家里,这些孩子的父母很难有精力和知识储备辅导孩子,只能一遍遍唠叨 " 好好学习 "" 考出去 "。
张兵兵也深切地感受过这种矛盾。" 说起来惭愧,我是上了大学之后,我才感觉我的视野宽了一点。我是到学校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城市是这么繁华的一个地方。我以前可能连我们省会郑州都没有去过。"
他在河南一个小县城长大,读了十多年书后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虽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报考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这个专业有什么作用。在他的眼里,北京的孩子和家乡的孩子,在教育资源上,至今都存在巨大的鸿沟。
这种差距,也长期困扰着整个教育行业。小红书博主 "AI+ 教育研究君 " 在教育行业从业十多年,他认为教培行业的出发点,从来都是为了弥补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他回忆,过去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确实能购买更多、更优质的培训服务,这是行业争议的来源。但互联网教育的兴起,正在逐步削弱这种差距。比如直播大班课,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听到高学历背景、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授课。虽然不如面对面交流那样生动,但相比录播视频,它依然更具沉浸感,能帮助学生突破地域和资源的限制。

● 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打破时空限制,推动教育公平。图源:视觉中国
如今,AI 教育正在延续并放大这种趋势,从学习机到 AI 学习软件,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努力缩小由经济和地域带来的差距,技术正在不断为教育公平创造新的可能。
从小的经历让张兵兵对自己现在做的事有种使命感——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哪儿都能看到,谁都能看到。
白锦峰坦言,批改只是起点。未来的目标,是让 AI 在一次批改中就能识别出每道题所对应的知识点,分析孩子在哪些地方薄弱,再结合知识图谱和题库的关联关系,推荐相关例题,甚至延展成组卷或作业。通过叠加孩子的历史学习数据,AI 能够逐步描绘出他的优势与短板,从而形成一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这条路,注定漫长。技术会迭代,需求会变化,批评声不会消失。但团队的信念很清晰:AI 批改之后,是更公平的教育,是更自由的成长,是更多孩子,无论出身何处,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点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