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2025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尹同跃说:奇瑞 " 胆子较小 "" 不敢抢前 ",宁愿让别人跑在前面,他甚至用 " 没出息 " 来形容奇瑞在新技术装车方面的保守态度。
昨天,从天门山上滑下来的奇瑞似乎在反驳尹同跃的观点,老实人在如今乌烟瘴气的新能源车圈,也学坏了。
但这场狼狈的失败,反而让奇瑞意外站上了流量的顶峰。
让我们换一个视角看这个问题,如果奇瑞 X3L 昨天爬上了天门山,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吗?
很显然不会,这背后折射出来一个中国新能源车圈的怪状:
各路豪强之间的恶性竞争,引发了一系列的舆论放大,公众每天像等着看电视剧一样,看新能源的好戏,吃瓜心理扎堆,整个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家车企的负面新闻。
这次奇瑞 " 幸运 " 的是,和以往其它负面往往遭遇全民声讨不同,奇瑞爬山拉垮后的舆论场,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我翻了下各平台的评论区,虽然也有很多人在嘲笑:" 数据没输过,实战没赢过 "" 免费给路虎打广告 ",但也有不少人出来辩护," 其实敢测就挺好的,人需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 动力是有的,只是轮子打滑 "。
总体上看,更多的网友还是把这个事当作一个乐子,将这场事故加工成源源不断的梗图和段子。
现在的效果,奇瑞反倒不像是吃到了过度营销的苦果。评论两极分化,竟然还有人在评论区替奇瑞说话,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什么?
第一,奇瑞原本没有参与车圈的混战,树敌很少,没人干他。
很长一段时间里,奇瑞一直试图给自己贴上 " 技术控 "" 踏实做事 " 的标签,它的形象就是一个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工程师,用数据和性能说话,并没有跟其他车企起冲突。
而很多同行,经常陷在你来我往的舆论修罗场中。比如,长城和比亚迪,双方因 " 排放造假 " 在网络上引发大规模口水战,甚至因此最终被工信部等部门约谈。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公开倡导车企 " 说人话 ",痛批 " 遥遥领先 " 等表述。此外,在 2025 重庆论坛上,比亚迪和吉利高层激烈隔空论战。今年理想汽车的 i8 碰撞测试," 得罪 " 东风柳汽、中国汽研,同样引发广泛争议。
所以在这次事件中,那些为奇瑞说话的声音,未必是真的支持其做法,更像是对一个 " 局外人 " 的某种宽容,也反衬出主流新能源阵营内部互相倾轧的激烈程度。
第二,新能源车圈现在互相攻击,远远大于自我吹嘘了,所以整个舆论场就像一个笑话场,大家都在吃瓜看笑话,这种情况对行业损害巨大。
在电动车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当性能、续航、智能配置都难以拉开决定性差距时,自身优势没有那么多可说的怎么办?
导致如今新能源车圈的 " 主流叙事 ",不再是严肃的技术讨论,而是娱乐化的口水战,产品力的比拼,异化为社交平台和评论区的互撕,情绪化的站队、段子式的解构成为舆情氛围。
最有代表性的是不久前智己新发布的 LS9,又是地暖又是淋浴,迅速成为网友恶搞的素材,引发一轮 " 话题狂欢 ":" 下一步电车是不是要标配马桶了?"" 可惜了,车里还缺个大床 "……
这种吃瓜还是看乐子,另外一种更过分的,是对车主群体的污名化攻击。今年 8 月左右,社交媒体上一度集中涌现大量内容高度同质化的视频和图文,给理想车主贴上 " 一律乱停车 " 等负面标签。
就在几天前,小鹏汽车在展示其新型机器人 IRON 时,因其过于流畅的步态引发了 " 里面是否藏了真人 " 的广泛质疑。面对汹涌的舆论,小鹏最终在发布会上用剪刀当场剪开了通电状态下机器人的腿部 " 肌肉 " 和 " 皮肤 ",露出内部机械结构以证清白。这一幕极具视觉冲击力,被形容为科技版的 " 剖腹自证 "。
这一次又一次狂欢式的围观,短期内让某些事件获得巨大流量,长期看却在不断消耗整个行业的公信力与严肃性。
第三,奇瑞传统印象中老实本分的性格,与这次的大胆营销形成反差,赚了一波流量,虽然不是好流量。
我注意到,在多个公开场合,尹同跃为奇瑞勾勒出的形象,与此次天门山冒险的激进风格大相径庭。
在 2025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他直言奇瑞在新技术装车方面的保守态度,胆子小。
在几个月前的 2025 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上,尹同跃还公开呼吁行业良性竞争,承诺奇瑞会规范自身行为," 对唯流量的不良话题不跟风、不炒作 "。
而在更早的访谈中,尹同跃深入阐释过 " 技术奇瑞 " 的定位。他强调奇瑞的核心是一个 " 工程师的团队 ",成员们梦想是 " 圆一个做好汽车的梦 ",而非一味追求利润。他将 " 技术 " 作为奇瑞品牌的突破口,希望像沃尔沃与安全、宝马与驾驶乐趣一样,让消费者一想到奇瑞就联想到技术。
然而天门山这一撞,却让奇瑞苦心经营多年的 " 理工男 " 人设,被流量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一个标榜 " 可靠 " 的品牌,却因一次 " 不可靠 " 的事件获得了最大关注;一个立着严谨人设的企业,却用最不严谨的方式," 黑红 " 成了全网的谈资。
如果若干年后,有学者研究当今时代的 " 流量陷阱 ",我建议可以把这个事件,叫做 " 奇瑞悖论 "。
第四,奇瑞幸亏没爬上去,这等于给已经疯狂的车圈营销浇了凉水,如果爬上去了,下次是不是要去爬长城?只有更疯狂,没有最疯狂。
设想一下,如果把主角换一下,这个翻车事件换成任何另外一个电动车品牌,违和么?
这折射出的,是整个行业的缩影。在电动车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当性能、续航、智能配置都难以拉开决定性差距时,营销只能无所不用其极。
爬坡、涉水、高空测试 …… 这些愈发极端的营销行为,本质上都是在进行同一场绝望的赛跑:在性能参数拉不开决定性差距的战场上,用最简单粗暴的视觉冲击,在消费者已然麻木的神经上,强行烙下品牌的印记。
但是,我又换位思考了下,车企营销和公关岗位的掌舵者,何尝不无奈?谁不知道胖东来那种 " 用真诚换真心 " 的长期主义流量更有价值、更可持续,但现实的绞索已经套在他们的脖子上了。
一是没时间,新能源战场如同一个巨大的赌局,牌桌上的玩家必须以季度为单位拿出销量,否则就可能会黯然出局,高合、威马、极越都是血淋淋的例子。
二是没角度,当所有人的电池都来自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芯片都依赖高通和英伟达时,讲述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难如登天。
三是没积累,所谓品牌,是需要数十年如一日兑现承诺才能沉淀的底蕴,而电车大多数都是新品牌。
于是,在生存的本能驱使下,营销不可避免地滑向了行为艺术的深渊。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性让位于娱乐性,价值感屈从于话题性。
不过,就算要陷于这种短期的喧嚣与无奈,也应该时刻牢记这样一个关键问题:电动车企对用户,长期的确定性价值到底在哪?
车圈那些脑洞大开的营销,是时候该歇歇了。脑洞越大,往往摔得越惨。
理想的 " 卡车碰撞测试 " 非但没能树立安全标杆,反而在专业性质疑中撞碎了信任;蔚来试图用 " 清明换电 " 的创意贴近用户,却因触碰文化敏感线而迅速翻车;诸多车企的宣传海报中 " 大字吹牛、小字免责 " ——用大字号突出产品优势,但同时用几乎看不清的小字注明限制条件 ……
汽车的终极竞争,不应是策划部门天马行空的 " 胆量比拼 ",而应是工程师文化、用户体验与产业责任的长期赛跑。
但愿奇瑞天门山上的这一撞,撞醒的不仅是它自己,更是整个被流量绑架的行业。
流量的潮水终将退去。当热搜更迭,喧嚣散尽,能留在用户车库和生活中的,永远是那个提供了独特且确定的承诺,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将其兑现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