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Auto 6小时前
广州车展静悄悄,我却嗅到一场风暴前的气息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图为 2024 年广州车展

过往每到此时,我的手机总会准时被广州车展的媒体邀请和行业前瞻 " 轮番轰炸 ",今年却格外安静。

在我看来,这份寂静并非市场降温的信号,是大家悄悄改变打法了——车企们不再热衷于砸钱在车展搞热闹,而是把精力和资源更多地投向了关键技术研发、确保公司财务健康和开拓全球市场上。

这不是退缩,是一次非常理智的 " 换档 "。更重要的是,这种战略上的转变,不仅决定了未来哪些车企能活下去,也实实在在地关系着我们每个人以后该怎么选车、买车。

那么,是什么在推动这场静悄悄的大转型呢?根据我的观察,这份安静其实预示着一场将在 2026 年见分晓的行业大洗牌, 而推动这场洗牌的,主要有三个关键原因。

温室庇护正撤去,真功夫时代来临

行业转身的第一个方向,是从对政策的依赖,转向对自身实力的锤炼。从 2026 年起,新能源车的 " 政策温室 " 要真正拆顶了。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减半,意味着买一台 20 万的车,大概要多掏 1 万块。别小看这笔钱,它足以让许多精打细算的家庭用户犹豫。

车企不能再拿着补贴当竞争力,它们转身苦练的 " 内功 ", 就是实打实的产品力——你的车是否足够可靠、体验是否足够好、成本是否足够优。

在我看来,这才是回归商业的本质,一场属于硬汉的较量开始了。

技术内卷," 飞入寻常百姓家 "

当价格战打到头破血流,行业集体转身的第二个方向,便是押注技术的普及与下沉。我预判,2026 年将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曾经高高在上的 " 黑科技 ",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城市 NOA。这项以往只能在 30 万以上高端车型上体验到的高阶智驾功能,正快速下探至 10 万级别的家用车市场。这意味着,普通消费者很快就能以更亲民的价格,享受到接近 " 自动驾驶 " 的便利。

同样,像能够毫秒级调节软硬、大幅提升舒适性与操控性的智能悬架(如磁流变悬架),也正从豪华车的专属配置,走向大众化车型。

对我们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技术不再是发布会上遥不可及的 PPT 参数,而是我们每天开车都能实实在在感知到的体验。它好不好用、聪不聪明,将直接决定我,以及无数像我一样的消费者,最终把钱投给谁。

深蓝 L06 是 16 万以内首款搭载磁流变悬架的车型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场技术内卷的终局,远不止于把高端硬件 " 堆 " 到便宜车上那么简单。其背后,是一场关于商业模式的深刻革命。当硬件配置逐渐趋同,竞争的焦点正从 " 造好一辆车 " 转向 " 运营好一个用户的全程体验 "。

这就是业界常说的 " 软件定义汽车 "。未来的车企,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它不再仅仅是一个一次性的卖家,更像是一个持续服务的运营者。通过源源不断的 OTA 升级,你的车可以常用常新;通过智能驾驶订阅、个性化的能源服务,车企可以与用户建立长达数年的深度连接。

所以,未来的赢家,必然是那些既能打造出足够智能、可靠的 " 方向盘 ",又能围绕这辆车,构建起一个高粘性、有持续价值 " 生态系统 " 的企业。这场竞赛,已经从硬件参数的擂台,转向了生态运营的广阔天地。

出海远征,从 " 走出去 " 到 " 走进去 "

面对国内这片早已杀成红海的市场,行业的第三个转身方向,是向外寻找星辰大海。我完全理解这种选择——与其在存量市场中贴身肉搏,不如去全球的增量市场开辟新天地。

但在我看来,真正的出海,绝非简单地把车运到海外港口,那充其量只能叫做 " 贸易 "。真正的出海,是像华为、小米做手机那样,完成从 " 走出去 " 到 " 走进去 " 的跨越——在当地建立经销商网络、铺设售后服务体系、深入理解本地需求,最终让品牌在异国他乡真正扎根。

这种战略升维,直接关系着一家车企的未来命运。我关注到一个值得玩味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主流车企的货币资金储备普遍显著增加。这正应了那句古话:"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它们此刻在营销上的 " 静 ",正是在为全球化远征的 " 动 " 积蓄最关键的资本。充足的现金流,无疑是穿越这场全球性竞争风暴的生命线。

因此,广州车展的 " 静 ",恰恰可以解读为一种战略性的资源重置。车企正将有限的资源,从高昂的、一次性的营销活动,果断地转向对核心技术、财务安全垫和全球化布局这些更具长期价值的领域进行投资。

回看今年 9 月的慕尼黑车展和 10 月底的东京车展,中国品牌军团在当地引发的关注和热议,就是这种战略转向已初见成效的证明。它们没有在国内展会上内卷,而是选择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这本身,或许就是对本届广州车展寂静无声的最佳注解。

2025 日本移动出行展(东京车展)比亚迪展台

那么,这场深刻的行业转身,对我们买车人意味着什么?

我的建议是,以后买车,真的要像选结婚对象一样,看看这家公司的 " 体检报告 " 了。那些实力不强、资金链紧张的车企,很可能熬不过这场淘汰赛。我可不想今天买的车,明天品牌没了,连个修车的地方都找不到。

但同时,我也充满期待。明年,我们很可能看到 " 充电 15 分钟,续航 400 公里 " 成为普遍现象,续航 1000 公里且更安全的电池也会越来越多。这种技术迭代的加速,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用户。

基于这些观察,我大胆预测,2026 年的市场会形成一个更清晰的三分天下格局:

插电混动 / 增程将成为绝对主流。它精准地拿捏了我们既想省钱(短途用电),又怕焦虑(长途用油)的复杂心理,是一台 " 能加油的电动车 ",让人无比安心。

纯电动车将进行分化。它在高端性能车和短途代步小车领域依然能打,但在最主流的家庭唯一用车市场,会承受来自混动的巨大压力。它的未来,取决于超充站能否像加油站一样普及。

燃油车不会消失,但会退守到它的优势阵地:那些充电不便的下沉市场,以及硬派越野、皮卡等对可靠性和动力有特殊需求的领域。

编者按: 

所以,眼前的静,不是衰退的讯号,而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当喧嚣散去,浮华落尽,我们反而能更清晰地听见产业升级的脚步声——坚定而有力。

对我而言,作为一个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乐于见到这样的转变。一个不再依赖政策和营销噱头的市场,才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市场。

而对于我们消费者,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即将迎来的,是在极致内卷中被磨砺得无比成熟、可靠,且充满诚意的产品。

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回顾 2025 年这场寂静的广州车展时,或许会恍然大悟:那并非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是一场伟大变革的序章。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DearAuto 立场。 )

————   END   ————

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李国勇律师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