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象 5小时前
小鹏物理AI的尽头,是马斯克的现金流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小鹏的行情告一段落。

11 月 12 日小鹏汽车美股下跌了 2.81%。此前的四个交易日里,受小鹏科技日新产品信息影响,小鹏股价累计上涨约 29%,市值超越吉利汽车。

这场回调暂时冷却了近期市场对小鹏的科技狂热。

在 11 月 5 日的小鹏科技日上,小鹏 IRON 人形机器人引发热议,为证明产品不是真人假扮,小鹏选择剪开机器人 " 衣服 " 露出机械结构,何小鹏在现场一度哽咽:" 总有人不相信这个世界变化如此快 …… 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机器人是它自己。"

全场小鹏发布了四个重要创新动作——第二代 VLA 架构、小鹏 Robotaxi、全新一代 IRON 机器人,以及陆地航母和飞行汽车。何小鹏公开表示,2026 年,小鹏高阶人形机器人将进入量产阶段,小鹏也将升级为物理 AI 探索者,成为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

这场发布会正将小鹏的定位,从新能源车企推向特斯拉式的物理 AI 企业。有接近行业人士对「市象」表示:" 小鹏在资本市场的定位,越看越像 mini 特斯拉。"

但在另一边,近日摩根大通三季度持仓信息显示,三季度摩根大通减持 182.39 万股小鹏美股,持仓仅剩余 6204 股,环比降幅达到 99.7%,同期,蔚来和理想也遭到大幅减持。

从市销率维度看,截止 11 月 13 日,特斯拉定格在 15 倍左右,小鹏汽车则是 2.54 倍,双方差距仍然巨大,除特斯拉早在 2020 年已实现全年盈利,小鹏尚在为盈亏平衡挣扎以外,双方体量存在巨大差距。2025 年前十个月,小鹏汽车共交付 355,209 辆智能电动汽车,较去年同期增长 190%,但特斯拉财报显示,仅三季度其全球生产纯电车就达到 44.7 万辆,交付高达 49.7 万辆,双方进行的,是不同维度的竞争。

这或是小鹏转型物理 AI 企业的软肋所在——支撑巨头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支撑技术的汽车基本盘业务和现金流。市场关注你有多少好故事,但更关注你能为故事输多少血。

01 mini 特斯拉不好做

一个水池,一边注水、一边放水,需要多久才能注满?

这是一类经典的数学问题。如果具身智能、全栈自研等布局是车企的放水管,汽车业务则是车企的注水管。尽管新业务目标宏大,但汽车业务仍然是当前市场衡量小鹏的核心指标。

小鹏汽车自愿性公告显示,今年 10 月,小鹏汽车交付智能汽车共计 42,013 辆,同比增长 76%,环比增长 1%。该月,小鹏创下了公司单月交付新纪录。如果从今年前十个月水平看,小鹏累计交付超过 35.5 万辆新车,同比增长了 190%。

隐患出现在结构上。公开数据显示,小鹏的销量主力是起售价 11.98 万元,价格带上对标比亚迪秦 L 的小鹏 MONA M03。今年 6 月以来,小鹏 MONA M03 月销量均维持在 1.4 万辆以上,占小鹏当月销量份额均在四成左右。小鹏公告显示,小鹏 MONA M03 仅用 14 个月,累计交付超过 20 万台。

同期,小鹏的部分中型车销量则有所下滑,定价在 20 万元左右的小鹏 P7+,月销量从去年 12 月的破万辆,降至今年 10 月的 5568 辆;小鹏 G7 从今年 8 月的接近 7000 辆降至 3463 辆;G9 则从今年 5 月的超过 3500 辆,到 10 月销量不足 1000 辆。

X9 是小鹏冲击高端的主力车型,但今年以来销量连续下挫,今年 5 月,小鹏 X9 实现销量 2767 辆,10 月则为 835 辆。不过小鹏仍坚持冲击高端,近期,小鹏举办 X9 鲲鹏超级增程技术发布会,宣布将用下一代增程解决方案鲲鹏超级增程终结续航难题,技术在小鹏 X9 超级增程版首发,价格为 35 万元起,首日预售订单超过 5000 辆。

同期,期特斯拉的销量也在下滑。根据乘联分会数据,特斯拉中国 10 月批发销量为 61497 辆,环比下滑 32.28%;零售销量为 26006 辆,环比下滑高达 63.64%。

究其原因,比亚迪海豹、小鹏 P7、小米 SU7、特斯拉 Model 3 等车型集中围剿 20 到 30 万的价格区间,竞争压力巨大。

不过,财务数据上两者还是存在明显差距。

特斯拉早在 2020 年便实现盈利,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实现收入 418.3 亿美元,净利润为 15.81 亿美元;对比之下,小鹏上半年总收入为 340.9 亿元,亏损为 11.4 亿元。

面对亏损压力,隔壁的蔚来李斌反复下军令状,要求全员进入状态死保盈利,何小鹏同样做出承诺,早在今年 3 月的 2024 年财报会议上,何小鹏就曾表示,小鹏汽车预计在 2025 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而另一边,小鹏的物理 AI 业务,还需要进一步 " 放水 "。

今年年初,何小鹏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表示,小鹏的人形机器人可能还要做 20 年,投入规模需要再花 500 亿,甚至是上千亿元:" 从目前来看,我们还处于早期阶段,投入也会相对保守。人形机器人从 L2 级跨越到 L3 级别非常难。"

小鹏的研发费用也在猛增。2024 年这一数据约为 65 亿元,而何小鹏透露,今年小鹏研发费用约为 100 亿元:" 很多研发费用花在软件上,而非仅在硬件。" 而要实现四季度盈利,小鹏必须在提升高端车型份额、管控成本等领域做得更好。

02 全栈自研不便宜

在小鹏的物理 AI 版图中,自研图灵芯片是核心算力底座。何小鹏曾高调宣称:" 一颗自研图灵芯片能顶三颗传统芯片。"

这颗芯片在去年 8 月流片成功,今年二季度开始量产,号称可实现 100% 的算力极致利用,不仅能应用于智能汽车领域,还能用在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上。

从正面意义看,自研芯片是蔚小理三家的共同选择,不仅可以解决断供风险,化解地缘政治压力,也能推进全栈自研叙事,提升市场期待。

但背面是,自研芯片是一笔昂贵的烧钱买卖,自研芯更省钱则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证明的故事。

有接近行业人士对「市象」表示,短期内都不看好小鹏自研芯片,原因是回本过于困难,不仅一次流片要准备几千万美金,要上 5 纳米还需找台积电排期,而且必须大量储备,这需要海量量产产品规模才能摊平成本。

车企自研的高算力 AI 芯片也难以成为行业通行方案。一边,据公开报道,英伟达 Orin 芯片价格在 500 美元左右,交付周期降至 4 周,并在智驾市场形成了垄断级优势,已成车企迈向高阶智驾的标配。

另一边从外销角度看,车企自研芯片也很难与成熟供应商竞争。马斯克曾在特斯拉财报会议中提到,特斯拉芯片仅供特斯拉专用,正因专注于为单一客户设计,特斯拉才能在芯片优化上产生巨大优势,消除不必要的问题。前提是,特斯拉的量产规模更大,市场前景更好,摊平成本底气更足。

小鹏的解决方案是,借物理 AI 业务和外销手段,尝试摊薄研发成本。

近期小鹏副董事长顾宏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较特斯拉模式,小鹏生态更加开放包容,未来将打包智驾、芯片、robotaxi 能力对外吸引客户。11 月 5 日的小鹏科技日上何小鹏宣布,第二代 VLA 智驾系统与图灵 AI 芯片已获大众汽车定点,成为首发战略合作伙伴。此外据韩国媒体报道,现代汽车正与小鹏洽谈自动驾驶技术合作,重点涉及 VLA 模型和 Robotaxi 方案。

显然,小鹏足够幸运,在蔚小理三家中,这是车企首次宣布自研芯片拿下外销定点。但大众毕竟不是 " 外人 ",作为小鹏汽车股东,大众早就借道小鹏寻求技术本地化,双方合作生产过多种车型,在国内电车市场激烈竞争下,小鹏技术有利于让大众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

但要拿更多的定点合作,小鹏面临阻力。当前,华为借智选模式向传统车企提供品牌输出,momenta 拥有快速交付的智驾方案供给能力,分别被市场视为智驾方案的苹果与安卓。

而小鹏的图灵芯片 + 第二代 VLA 模型方案,将在后续面临交付挑战。首批搭载小鹏方案的大众车型表现,将决定小鹏模式能走多远。

03 下场 L4

小鹏的另一大动作,是下场 Robotaxi。早在今年二季度财报会议上,何小鹏就宣布,小鹏将在 2026 年量产 Robotaxi 车型,并在部分区域展开运营服务。11 月 5 日小鹏再度宣布,2026 年小鹏将推出三款 Robotaxi 专用电动车,并计划在年内启动试运营。

相较其他 Robotaxi 企业,小鹏的动作显然更谨慎。

其一是拉伙伴入局。按照小鹏的规划,在初期测试阶段,小鹏将负责运营工作,如果测试不及预期,将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商业化。

这场实验中,高德地图将是小鹏的重要伙伴,负责为小鹏提供用户入口以及路况数据,辅助小鹏解决用户获取问题。

其二是开放开发工具包。这意味着小鹏并非主做重资产的自营车队,而是将定位于技术供应商,车企可将小鹏 Robotaxi 方案作为配件搭载,并快速推出自己的 Robotaxi 服务,自建 Robotaxi 品牌,小鹏则能收取技术授权费及服务费,或通过销售 L4 车型带动整车销售收入。

换言之,小鹏的目的不在直接赚取运营费用,而是尝试做 Robotaxi 领域的安卓,卖操作系统赚钱。对此,何小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鹏不追求自己权利运营,而是像工具箱一样,有车、有软件、有 SDK 接口,拿着 " 工具箱 " 就能做本地 Robotaxi 的运营:

" 你们可以在自己的家乡承包几百辆 Robotaxi,我觉得这将会是个商机。"

毕竟小鹏如果自己亲自上阵,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Robotaxi 赛道以研发周期长、盈利回报难著称。早在 2019 年,马斯克就宣称,一年内要造出 Robotaxi 车辆,并部署 100 万辆,但直到今天,特斯拉的 Robotaxi 车队规模仍然较小,运营范围则集中在美国奥斯汀地区。在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马斯克对车队规模讳莫如深,当初的百万车队豪情似乎不复存在。

从赛道经验看,Robotaxi 行业当前激战正酣,李彦宏高调喊出,未来打无人车要比打出租便宜一半;马斯克表示,特斯拉 Robotaxi 的目标是比公交车更便宜;各平台均在全力压制无人车价格,以控制成本,缩短盈利周期。

小鹏也不得不大幅压缩车型成本。小鹏 Robotaxi 预计采用纯视觉方案,何小鹏表示:" 我们不需要高清地图,不需要扫街,不需要激光雷达。"

当前,行业距离大规模商业化仍然遥远。百度萝卜快跑已经是行业第一梯队玩家,但在国内仍然面临进城难题,营收层面也只做到部分城市的单车营收平衡,部门层面整体盈利仍然遥远。从市场反馈看,投资者普遍不看好行业内排名不靠前的玩家,两家 robotaxi 玩家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在赴港上市后双双破发,留给后发者小鹏的空间,肉眼可见的不多。

小鹏的最终目的,除了支撑估值和收集路测数据,更多还是造一个开放平台生态,吸引合作方入场,摊平智驾研发成本。

难题仍然是规模——在行业第一梯队玩家尚未跑通模式的背景下,如何验证商业前景,找到更多伙伴?类似加盟品牌的旗舰店,小鹏有必要先造出一个运转良好 "Robotaxi 示范区 ",在利润、运营等维度打消合作者的问号。

从发布动作看,小鹏毫无疑问地讲述了一系列性感故事,但背后充满了谨慎、试探。一个清晰的逻辑是,在新能源汽车价格大战,整车主业承压之时,小鹏需要分摊风险,替未来的持久战找到更多 " 注水管 "。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