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思享汇 4小时前
研发费用率超30%,中微公司还能再进一步吗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同样是半导体设备商的定位,中微公司(688012.SH)和北方华创(002371.SZ)之间差距有些明显。尤其在追赶者有概念支撑和能力优势的时候,后来居上的野心是藏不住的。

中微公司肯定是那个后来者:结合财报信息,在逻辑集成电路制造环节,中微公司开发的 12 英寸高端刻蚀设备,已运行在国际知名客户最先进的生产线上,在 5nm 及以下高精度器件加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截至 2025 年上半年,14 项在研项目中有 9 项框定为 " 国际先进水平 "。

为巩固技术优势,加大研发投入成为普遍选择,中微公司更为决绝,自 2020 年以来,研发费用已经从 6.4 亿元涨至 2024 年的 24.52 亿元,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39.91%。值得一提的是,截至 2025 年三季度,其 1190 名研发人员数量以及 30.07% 研发费用率,均达到近期最高点。

要知道,截至 2025 年上半年,科创板企业平均研发费用率约为 4.64%。为实现快速突进,中微公司竭尽全力。

相比之下,北方华创要稳定得多。互动平台上,公司曾明确表示,其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出口占比较低。因此自 2020 年以来的业绩增长,主要支撑力来自国内。研发费用的绝对值也在增加,只是费用率稳定在 20% 以内,略逊于中微公司。

按照二级市场的偏好,全球化执行力更强的上市公司,普遍受到投资人的青睐,阳光电源(300274.SZ)和纽威股份(603699.SH)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过在中微公司这里失效了。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 6 日,A 股半导体设备板块的 22 家上市公司中,平均市盈率约为 60 倍左右,中微公司已经达到 119 倍,可见投资人信心满怀。即便如此,相比北方华创二者之间市值的差距仍然超过 1000 亿元。

再看股价波动,整个 2025 年(截至 11 月 6 日),北方华创股价涨了 2.05%,中微公司涨了 62.06%。不少人将前者视为半导体设备行业的风向标,于是认为股价没能突破意味着资本热情正在减退,现在的北方华创或成为明天的中微公司。

于是问题来了:北方华创真的是中微的上限吗?如果中微公司延续涨势,能够无限接近甚至反超北方华创吗?

被忽略的鸿沟

其实将中微公司与北方华创对比并不很合适。

查看发展史,两家公司能在半导体刻蚀概念找到交集。中微公司起步于 CCP(Capacitively Coupled Plasma,电容耦合等离子体),主要用以刻蚀氧化物(SiO ₂)、氮化物(Si ₃ N ₄)等键能较大的介质材料。

北方华创聚焦 ICP(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用于 FinFET 结构栅极的硅和多晶硅刻蚀,引起低损伤刻蚀的属性能够确保产品精度,相关产品更多应用于加工敏感材料,实现高精度的线宽控制。

数据来源:交银国际

随着时间的发展,两家公司的轨迹有了不同方向。2024 年财报显示,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收入为 72.77 亿元,按整体营收 90.65 亿元计算,刻蚀设备板块的收入占比为 80.28%。换言之,这是一家以刻蚀设备为绝对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再看北方华创,2023 年刻蚀设备与薄膜覆盖设备两大板块营收贡献在 60 亿元 " 会师 " 以后,2024 年后者接过班,以超过 100 亿元的总量成为支柱业务,同期的刻蚀设备收入超过 80 亿元,其他板块收入整体约百亿元。

换言之,只论核心产品板块的丰富程度,北方华创已经有了刻蚀设备与薄膜覆盖设备两张 " 王牌 ",中微公司仍然只有刻蚀设备一张 " 王牌 "。相比之下,前者的成长空间理应更广阔。

某种程度上,这也成为中微公司客户较为集中的原因。结合财报数据,2024 年中微公司的前五名客户销售额为 63.65 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的 70.22%;相比之下北方华创这两组数据为 83.2 亿元与 27.88%。

正因如此,两家公司的规模已经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综合近些年财报数据,中微公司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一直维持向上增长趋势,截至 2025 年三季度两组数据分别为 80.63 亿元与 12.11 亿元,前者已经超过 2023 年的全年营收。

不过对比来看,中微公司 80.63 亿元的整体营收,只相当于北方华创 2024 年刻蚀设备收入水平;提到增长空间时,中微公司会强调 PRISMO A7、PRISMO HiT3、PRISMO UniMax 等 MOCVD(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的国际领先性,或者 2025 年上半年,LPCVD(Low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低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同比增幅达到 608.19%。

只是到目前为止,这些薄膜覆盖设备带来的营收规模仍然有限,短时间内仍然难以追平差距。因此中微公司还要继续扮演追赶者的角色。

" 在 A 股市场,以刻蚀技术为主业,同时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企业,除了北方华创就剩中微公司。"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截至目前两家公司并未处于相同发展阶段。

青出于蓝的执念

虽然差距客观存在,但是作为追赶者,中微公司后来居上的念头并未熄灭。

根据 SEMI 发布的统计数据,在晶圆制造设备市场,按照价值链收入占比排名,光刻(24%)、刻蚀(20%)、薄膜沉积(20%)为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其他如清洗、离子注入、抛光、检测等环节,共同分享不到 40% 的市场机会。

《拆解北方华创的 " 研发下降 ",看它如何 " 花钱 "》曾经有过介绍,除阿斯麦(光刻设备)与科磊(检测设备)聚焦在单一环节,半导体设备前五强有三家——应用材料、泛林半导体(Lam Research)、TEL(Tokyo Electron)都在提升整合能力,尽可能覆盖更多工艺环节,可见平台化模式是全球半导体设备头部供应商的共同选择。

董秘办工作人员表示,强调全流程整合能力,坚定平台化与专业化方向,是北方华创的选择。除刻蚀与薄膜沉积,目前还拓展清洗和热处理等环节。

中微公司也认可平台化发展路线。2025 年半年报中,中微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尹志尧表示,目前中微公司超过 30 种设备已覆盖半导体高端设备的 25%-30%,计划在未来 5-10 年逐步覆盖半导体高端设备的 50%-60%,成为一家平台型集团公司,客观上与北方华创选择了相同的路径。

不过在相同战略的驱动下,两家公司并未趋同,反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如前所述,围绕着刻蚀与薄膜覆盖,两家公司的产品产生了竞争关系;随着产品半径不断扩张,两家公司的不同点开始显现出来。

在半导体设备制造供应链中,北方华创的产品还会覆盖包括热处理、湿法、离子注入、键合设备、涂胶显影等众多设备。工作人员表示,这也是满足客户 " 一站式 " 解决采购需要,以减轻供应链管理负担的结果。

虽然这些板块的价值还不能与刻蚀、光刻、薄膜沉积相提并论,不过也能带来一定的收入。以立式炉为例,2024 年北方华创 12 英寸立式中高温氧化退火炉、12 英寸立式低温合金退火炉、12 英寸快速热处理设备等产品,收入超 20 亿元。

相比之下,中微公司平台化发展,没有走与北方华创相同的路线。官方信息显示,中微公司在为集成电路、LED 外延片、功率器件、MEMS 等半导体产品的制造企业提供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MOCVD 设备及其他设备,不过也在通过子公司中微惠创的平台,利用分子筛的吸附原理的化学反应器,开发制造了工业用大型净化设备。

2024 年中微公司还发起设立超微公司,面向光学量检测设备和电子束量检测市场推出产品。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对多门类量检测设备的市场参与和产品覆盖。从结果来看,无论大型净化设备,还是电子束量测设备,中微公司布局的环节均未与北方华创产生交集。

" 如果与北方华创选择相同的轨迹,中微公司的想象空间就没那么大了。" 半导体业内人士吴强(化名)表示,同质化竞争将会弱化中微公司的特点,只有推进差异化的路线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 完成差异化布局,再实现实打实的业绩增长,中微公司的价值才能够进一步体现出来。" 吴强表示。

未来,转优势为胜势

谈及未来的发展空间,继续提升资产价值,中微公司除了在纸面上实现差异化,还要在业绩环节继续加把劲儿。

宏观来看,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的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广阔。根据 SEMI 发布统计报告,随着创新应用引导需求增长,以及国产化替代和产业升级需求推进,预计 2025 年中国芯片制造商的产能将达到 1010 万片(Wafer Per Month,晶圆片 / 每月),增速达到 14%,约占全球总产能的 33%。

另据交银国际的研报,半导体刻蚀设备的性能参数——深宽比能够达到 100:1,可以算作全球领先水平。中微公司第二代 AD-RIE 产品将深宽比提升至 20:1 之后,维持着每 3-4 年更新一代产品的进程,第四代已经提升至 60:1,预计 2025 年向客户发货的第五代产品 XD-RIE 深宽比达到 90:1,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综合这些信息,可见在半导体设备这个增量市场,通过充分发挥技术能力的优势,中微公司并不缺少机会,进一步扩张业务覆盖半径,以推高整体运营表现。自 2020 年以来,公司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 CAGR 分别达到 37.24% 与 39.31%,都是非常理想的印证。

只是这还不够。

同样是来自财报的数据,自 2024 年一季度以来,中微公司单季度的运营成本基本保持稳中向上趋势,毛利率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行。对此,中微公司董秘办工作人员解释表示,不断推高的研发费用,以及由于规模扩张导致成本增加,都是影响利润空间的原因。

如前所述,相比 CAGR,中微公司 37.24% 的营收增速低于 39.91% 的研发费用增速。可见中微公司完全可以明确 " 研发引导业绩增长 " 的研发型企业标签;只是如何利用高投入的杠杆,撬动更大动能的成长增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 我们的收入增速太快了,研发投入环节(的增速)很难匹配。" 董秘办工作人员观点证明,北方华创已经进入 " 通过规模优势降低边际成本 " 的状态;相比之下,中微公司如何走进相同的状态,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