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3小时前
研究:AI时代打工人的工资会先涨后跌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IT 之家 11 月 16 日消息,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人工智能(AI)革命可能呈现出典型的 " 繁荣 — 衰退 " 周期特征,只不过这种周期并非体现在金融市场,而是体现在工资水平的变化上。

起初,自动化有望推高薪酬水平,因为劳动者在更智能工具的辅助下,生产效率得以提升。

然而,随着 AI 系统逐步掌握越来越多的任务类型,相关领域对人力的需求可能随之下降,劳动者或被迫转向附加值更低、增长更缓慢的岗位,并抹去那些早期收益。

在模拟实验中,宾夕法尼亚大学 " 整合知识讲席教授 "(PIK Professor)、神经科学教授康拉德・科尔丁(Konrad Kording),以及该校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副教授伊奥安娜・马林内斯库(Ioana Marinescu)发现:" 智力密集型行业的自动化进程,初期会推高工资水平,但随后将导致其回落。"

研究指出,在最初的生产率激增之后," 负面效应将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大多数劳动者逐渐被排除在智力型任务之外 "。

为阐明人工智能时代可能的发展路径,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交互式模型,用以追踪 " 人类主导型智力劳动 " 向 " 机器主导型智力劳动 " 的过渡过程。

模型显示:AI 在初期显著提升生产率,带动工资迅速攀升;随后工资增速趋于平缓,并在自动化广泛应用后开始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工资下行阶段,整体产出仍持续增长,这表明经济增长的成果日益向资本倾斜,而非劳动要素。

随着更多认知型工作被自动化取代,人类劳动力逐渐转向增长缓慢的体力型岗位(如建筑、照护服务等),从而进一步压低整体工资水平。

最终呈现出一条 " 倒 U 型 " 曲线:短暂的工资繁荣期之后,伴随数字经济发展持续快于实体经济,出现工资回调。

研究作者强调:" 即便自动化在初期推高了工资水平,其长期仍可能导致工资大幅下滑。"

IT 之家注意到,该研究摒弃了当前 AI 辩论中的两种极端观点,既不认同技术乌托邦主义者关于 " 无限繁荣 " 的畅想,也未采信 " 全面失业 " 的末日恐慌。

相反,科尔丁与马林内斯库提出了一个中间立场,称之为 " 智力饱和 "(intelligence saturation):AI 虽可提升经济体的智力水平与生产效率,但其增益终将放缓。原因在于,现实工作仍依赖人类劳动力、实体工具与设备协同完成,无法完全脱离物理世界。

为防止上述 " 倒 U 型 " 曲线对劳动者造成不利冲击,作者建议:

1、主动放缓自动化推进速度,避免技术变革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剧烈震荡;

2、加大对实体资本的投资,包括机器、设备与工具,以确保人类劳动者即便在数字任务持续减少的背景下,仍能维持较高生产率;

3、对线上虚拟服务替代线下人工服务的情形征收专项税负,防止 AI" 掏空 " 整个产业生态。

这一 " 虚拟服务替代税 " 的构想,与美国参议员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此前倡导的 " 机器人税 " 提案理念相近,即对采用 AI 技术大规模替代人工岗位的企业征税,以缓解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成本。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