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中国新能汽车行业正迎来一个关键分水岭。随着明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退坡,新能源与燃油车被拉回同一起跑线,汽车行业也将随之进入竞争更加激烈的阶段。
在 11 月 17 日的财报会上,吉利汽车控股行政总裁桂生悦坦言,明年行业将开始大浪淘沙,车企如果没有强大的盈利能力,相信生存下去是非常艰难的。
他的这番话是对 2025 年中国车市的疯狂 " 内卷 " 的思考,也揭示了吉利去年以来一系列内部资源整合动作的核心逻辑: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淘汰赛,谁都必须严阵以待。
这场淘汰赛的核心,是盈利能力的终极比拼。
这正是吉利今年以来疾风骤雨般整合内部资源、强调 " 一个吉利 " 的根本动因。从战略回归到组织架构,再到推进极氪的私有化合并,吉利的目标只有一个:彻底消除内部消耗,将所有力量拧成一股绳,以最高效率迎战。
桂生悦在会上透露:" 我们今年坚决落实回归一个吉利,内部的消耗已经完全没有了。" 他同时明确了极氪的合并进展,法律上已无障碍,目前只待 ODI(境外直接投资)审批完成,预计今年的年底之前完成所有的交割。
这场效率革命的成果,已经清晰地体现在了三季度的财务报表上。今年 1-9 月,管理费用率已从去年同期的 2.4% 降至 1.8%。吉利汽车集团 CFO 戴永指出,第三季度单季的管理费用率 " 已经下降到了 1.5%",这在全行业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尤为突出。
研发效率方面,今年前 9 个月,吉利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从 7.2% 降至 6.1%。戴永强调,这并非削减研发,而是平台化整合带来了效率提升,协同效应释放了 15% 的效率增长。
尽管 2025 年是吉利的产品大年,仅三季度就集中上市了 4 款新车,但 1-9 月的销售费用率依然从 5.9% 降至 5.7%。这也是 " 一个吉利 " 下,销售费用率控制的具体体现。
吉利三季报中另一个亮点,是利润增速(环比增 25%)反超了营收增速(环比增 15%)和销量增速(环比增 8%)。
这得益于吉利汽车产品结构的优化,单车盈利能力提升等因素。
戴永在会上披露了 ASP(单车平均售价)的 " 三连跳 ":" 从第一季度的 93000 到第二季度的 98000,再到第三季度的 105000,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 这背后,是领克 900、银河 M9、极氪 9X 等高价值车型的成功放量。
ASP 的提升,直接带来了单车利润的改善。戴永透露,2025 年第三季度,单车核心规模净利润已经提升到了 5200 元左右。相较于今年上半年平均的 4700 元,每台涨幅达到了 16%。
吉利主力新能源品牌银河,跑通了盈利模型,也是吉利汽车今年盈利情况大幅改善的关键因素。吉利方面透露,银河系列在 2024 年时还亏损 20 亿元,到了 2024 年三季度,国内单车盈利已达到 3000 元,海外单车盈利则超过 1 万元。
一套组合拳下来,盈利能力改善带来健康的现金流。截至三季度末,吉利总现金水平达到 601 亿元。戴永特别指出," 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远远大于净利润,也反映了公司盈利质量的经营提升。"
而面对明年的竞争格局,吉利也燃油车与新能源齐步走。在全行业燃油车同比下降 0.8% 的情况下,吉利 1-9 月的燃油车销量实现了 6.2% 的逆势增长;1-9 月,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 114%,增速超行业 33% 的平均增速。
根据吉利汽车方面规划,明年仍会是一个产品的大年,全年预计推出 10 多款新车。
接下来,全球化也会是吉利汽车利润进一步改善的一个看点。
三季度,吉利新能源出口环比猛增 66% 。按照吉利方面预期,今年全年出口预计在 41 万辆左右,明年预期是增长 50%-70%(66-70 万辆),到 2027 年则冲刺全年海外销售百万辆的目标。
海外市场也将成为吉利汽车利润增长的第二曲线。吉利汽车集团 CEO 淦家阅透露,海外市场目前的利润比国内要好,净利润率在 5%-10% 的范围内,高于国内市场。
眼下,汽车行业的逻辑已然重写。如果说上半场的各家发力电动化,是不惜一切代价上船,那么下半场的淘汰赛里,核心竞争点就是如何 " 活下去 "。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核心标尺是财务数据,是成本控制、现金流,以及最重要的 " 自我造血 " 能力。
从三季报的备战成果来看,吉利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确保当潮水退去时,自己能成为那个留在牌桌上的赢家。而高质量、有利润的规模化,才是赢得 " 下半场 " 的唯一王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