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思为
小鹏在昨晚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
先说结论:还没盈利,还有 3.8 亿人民币的亏损。
在三季度交付 11.6 万台新车的小鹏(同比增长 149.3%,环比增长 12.4%),其业绩用更清晰的方式呈现,表现如下:
营收 203.8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101.8%,环比增加 11.5%;
汽车销售收入 180.5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105.3%,环比增加 6.9%;
总体毛利率 20.1%,2024 年同期为 14%,2025 年二季度为 17.3%;
汽车毛利率 13.1%,2024 年同期为 6.4%,2025 年二季度为 14.3%;
净亏损 3.8 亿人民币,2024 年同期为 12.8 亿人民币,2025 年二季度为 4.8 亿人民币;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175.3 亿人民币,2024 年同期为 185.9 亿人民币。
「拔得云开见月明」前夕,小鹏没有送出那临门一脚、营造惊喜,而是继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追求一个更稳健的未来,与此同时,小鹏在 11 月 5-6 日的科技日和 X9 增程技术发布会,便是小鹏未来的关键。
M03 的月销稳定在 1.5 万台上下,成为让小鹏「最放心」的产品,但长远来看,小鹏需要更多的 M03。
四季度的小鹏,当然对盈利充满信心,但如何让盈利形成闭环?小鹏在昨晚的财报会上透露了自己的想法。
本周福利:公众号后台回复【运气】
可以参与现金红包的抽奖活动。
2026 年、七款车
11 月 20 日的小鹏 X9 增程版上市发布会,是小鹏可预见的路径转折点。

这一判断的依据,首先来自于它将开启小鹏的「一车双能」时代。
在小鹏 X9 增程版之后,小鹏将在 2026 年第一季度推出三款超级增程产品,并在 2026 年全年一共推出四款「一车双能」的全新车型,也就是说,小鹏将在 2026 年将推出 7 款「一车双能」产品。
拥有 1602km 的 CLTC 综合续航、搭载第三代 1.5T 增程器 + 800V 混合碳化硅同轴电驱的增程版 X9,在何小鹏口中,是一款预售表现「完全超出预期」「非常好」,并成功转化了「在纯电难以触达」北方和内陆消费者的产品。
这只是小鹏进一步拓宽受众的开始,小鹏在增程赛道的火力,将在 2026 年集中倾泻,其增程产品将在 2026 年内覆盖不同细分市场和价格带。

小鹏要打的,首先是一场快速、精准的市场覆盖战。
开辟增程赛道的车企,当然希望增程动力能为其带去新的规模可能性,最终目的依旧围绕着「盈利」二字进行。
何小鹏在财报会上提到过一句话:「我觉得大型的汽车里面增程的比例会比较偏高,而小型的汽车里面,我觉得特别是 A 级的车,我觉得会相对这个纯电的比例反而会偏高。」
增程之于小鹏,或许是又一个向上机会。
在与第二季度产品矩阵相似的情况下,小鹏第三季度的汽车销售收入增长(环比 +6.9%)幅度,与营收(环比 +11.5%)和交付(环比 +12.4%)增长幅度有一定距离,并且汽车毛利率(13.1%)表现不及二季度(14.3%)。
即便是仅看单车价格,小鹏三季度单车均价进一步下降,为 15.6 万元,这个数据,在二季度为 16.4 万元、2024 年第三季度则为 18.9 万元。
参考门户数据小鹏具体车型的销量,G9 和 X9 在 10 月份的月销均不足千台,这两款被划在大型汽车范围内的现有车型,显然未能打开市场局面。

小鹏的「超级增程」战略,也许要的是打造一个「M03 家族」。
增程之外,第三季度同比增加近五成、达 24.3 亿人民币的研发投入,流向的不只是眼前的「超级增程」,还有财报电话会中频繁出现的三个关键词:VLA 2.0、Robotaxi 和人形机器人。
「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
这三个关键词在小鹏的未来里,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
何以见得?何小鹏在财报中提到:「公司的经营的持续改善,让我们更加笃定地投入物理 AI 的研发,加速第二代 VLA 模型、Robotaxi 和人形机器人在 2026 年的量产和规模量产。」

所有的当下,都在为未来买单。
在何小鹏的愿景之中,小鹏汽车的终极形态,是一家「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VLA 2.0、Robotaxi 和人形机器人,正是构成这个未来的三大支柱。
何小鹏将即将在年底开放体验、2026 年一季度全量推送的 VLA 2.0 视为「一次巨大的跃迁」,原因在于,其参数量比上一代端到端模型提高了 10 倍,目标是将整个智驾体验提升到全新高度。
但它的战略意义远不止于提升车辆的辅助驾驶能力。
VLA 2.0 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将成为小鹏所有「具身智能」产品共享的统一「物理 AI 大脑」。
这个大脑已经得到了外部的初步肯定:大众集团加码投资,并成为 VLA 2.0 的首发客户,小鹏的图灵 AI 芯片也获得了大众的定点。

小鹏的技术输出野心,正从提供技术研发服务,逐步升级为销售未来具身智能产品的核心 AI 模型和芯片,而高技术价值商品本身,就有相当可观的利润。
作为示范,小鹏这套及未来换代模型「变现」,集中在 Robotaxi 和人形机器人上。
小鹏将在当前车型上增加 Robotaxi 的配置,在 2026 年推出三款车型的同时在中国试运营,并开放 SDK 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小鹏这场财报会将更多的焦点放在人形机器人 IRON 身上。
对于在科技日上赚足了话题度的 IRON 机器人,何小鹏透露了一个极具野心的目标:期待在 2030 年,小鹏机器人的年销量超过 100 万台。

这份底气来自于对技术的信心。
何小鹏称,IRON 在这次科技日上,只展现了「很少的一部分能力」,而「一旦当机器人像中国 EV 产业一样,跨过了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拐点,我相信会迎来极大的爆发性增长」。
他还透露,从集成上看,目前 IRON 是第七代,第八代真正量产,在看到部分市场上产品的集成后,他认为部分产品的集成还处在 IRON 的第三代到第五代之间,是用关节驱动,进入商业化存在考验。
而在商业化之前,小鹏内部也许已经进行了很多如何提升人们对 IRON 接受度的思考。
何小鹏分享了一个关键洞察:「当机器人有肌肉、有皮肤,大家敢抱。」但之前没有皮肤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抱,人们愿意人形机器人干什么和它能干什么同等重要。

为了实现规模量产,小鹏正全力推进。
何小鹏透露,下个月就将进入全新一代量产机型的 ET0 阶段,并计划在 2026 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的规模量产,首先进入导览、导购、导巡等商业场景。
在成本方面,他预计机器人的最终成本将与汽车接近,但其价值构成将截然不同——软件和 AI 的占比从一开始就可能高达 50%。这改变了传统硬件的定价逻辑,也解释了为何小鹏敢于将未来押注于此。
平衡点
M03、P7+ 较为稳定的销量和 X9 增程版带来的增量,配合与大众集团合作带来利润率高达 74.6% 的「服务及其他收入」23.3 亿人民币,小鹏四季度经营状况可以预见将进一步改善。
产品与技术得到双重肯定的小鹏,正满怀信心寻找下一个造血业务。
问题依旧存在,譬如量与价的权衡、向科技公司转型的速度快慢将影响长远发展等。
但或许正如何小鹏所说的,未来的汽车行业要「用 AI 的角度去定义未来,通过全栈自研和跨域融合,进行不一样的产品能力组合」,而从马力、续航、配合到生态协同、AI 能力等方面的转变,小鹏早已在实践。
小鹏的胜算几何,值得所有人拭目以待。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