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培奇范亚旭王帅杰
"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化的关键阶段,传统农业地区该如何突破农村发展瓶颈,实现乡村之治?
作为典型农业大县的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直面当地乡村产业弱小化、人才缺失化、环境脏乱化、乡风庸俗化、建设无序化、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村光棍化、治理表面化、作风浮漂化等 " 十化 " 问题,以系统思维破题,用创新实践作答,逐步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当下的西平县,专探乡水泉汪村依托电商破解渔网产业发展之困,嫘祖镇董桥村移风易俗构建新风尚,老王坡刘店村认识到房屋可以变活资产 …… 以一域观全局,这一个个细小变化构筑了西平县域治理的底色,也为传统农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破局——
直面沉疴痼疾,构建系统治理框架
清晨,在董桥村文化广场上,晨练的老人在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村史馆负责人为迎接前来研学的孩子们又走了一遍游览路线。谁能想到,这个充满生机的村庄,曾经却是 " 房屋破败、垃圾乱堆 " 的空心村。
"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村庄没有活力,空心化严重,想发展都找不到人。" 董桥村党支部书记焦永超感慨道," 现在村庄经过规划,环境得到提升,空心院落改造为游园、村史馆、书屋等,变为远近闻名的文旅村,这得益于县里的‘十化’治理,让村子活了过来!"
董桥村的觉醒,始于西平县一场直面问题的 " 大体检 "。调研显示,全县农村普遍存在产业弱小化、人才缺失化、环境脏乱化等十大难题,其中产业薄弱导致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乡村人才储备持续萎缩,村 " 两委 " 中 35 岁以下的干部仅占 12.6%,大部分村庄 " 脏乱差 " 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制约乡村振兴的 " 死结 "。
" 农村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用系统思维‘梳辫子’。" 西平县委书记侯公涛说,基于此,全县构建了党政同责共抓、上下同力共干、全民同心共树、问题同解共破、机制同建共立、统筹同推共进 " 六同六共 " 并举的治理框架,着力解决农村 " 十化 " 突出问题,以党建引领、发展支撑、系统统筹、创新实践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西平县委、县政府找准发力点,坚持以党建引领作为解决农村 " 十化 " 问题的基础,围绕 " 凝心聚力,实干兴西 " 总目标,把广大党员、干部和乡村各方面人才有效组织起来,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真正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破解农村 " 十化 " 问题的工作优势。
问题摆在眼前,需要逐一破解。为此,西平县制定了关于解决农村 " 十化 " 突出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采取 " 一部十组三十三案 " 工作模式,成立解决乡村 " 十化 " 突出问题指挥部,下设 10 个专项工作组,细化 33 项工作方案,列出问题清单、目标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建立 " 县处级领导带头、牵头单位主责、责任单位主抓 " 的闭环工作机制。
" 以前各部门各管一摊,修路的不管排水,搞绿化的不顾产业,现在拧成了一股绳。" 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汝伟说,这种 " 一盘棋 " 思维,让大家既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同向发力。其中,多部门协同打造的水泉汪村渔网渔具电商产业园,带动周边 6 个乡镇 44 个村集体经济增收。
突围——
聚焦关键领域,打造特色破解路径
产业振兴是乡村突围的 " 牛鼻子 "。在焦庄乡高庙村的红薯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收获红薯。" 以前是小麦玉米轮作,每亩挣不到多少钱,现在大家种红薯,加上加工分红,每年收入增加了不少。" 高庙村党支部书记焦通说着,笑得合不拢嘴,通过 " 黄淮学院研发基地 + 薯业公司 + 村集体经济 + 村民入股 " 模式,带动 800 余户村民种植 6000 亩红薯,开发出红薯醋、粉条等产品,村集体年产值超千万元。
西平的产业突围之路,在于把 " 土特产 "3 字琢磨透。西平县县长甘泉直言,围绕 " 县有主导产业、乡有骨干产业、村有富民产业、户有增收产业 " 的目标,培育了 " 西平小麦 "" 西平红薯 " 等知名农业品牌,建成畜牧机械制造基地和中部针织服装生产基地,形成 " 亮点突出、特色明显、多元支撑、创新发展 " 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五沟营镇光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 生猪养殖—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有机肥生产—绿色蔬菜种植—农产品初加工—预制菜加工—冷链物流配送 " 的生态循环链条,让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 95%,带动上下游 10 余家农民合作社参与循环农业生产,帮助 3000 多人就业创业。" 我们不仅要让土地生金,更要让产业链条每个环节都赚钱。" 园区负责人王伟峰说。
乡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以前很多村找个会用电脑的年轻人都难,现在不少有见识、有学历的人返乡当起了村干部,人才回来了,乡村发展才有潜力。" 专探乡党委书记吴晓东说。水泉汪村党支部书记李世忠正是 " 引进 " 的人才之一。
从水泉汪村走出去的李世忠在乡村干部的再三邀请下,2021 年返乡带领村民发展。如今,水泉汪村建设了渔网渔具电商产业园,整合物流资源,让传统渔具 " 触网 " 腾飞,渔网渔具年产值突破 3 亿元。" 今年准备引进美食坊项目,依托生态水系资源,打造‘渔乡水韵’乡村旅游项目,力争把村里建设为党建强、产业兴、农民富的美丽乡村。" 李世忠信心满满地说。
以人才为基石,西平县实施 " 五士 "(院士、博士、硕士、学士、名士)人才计划,聘请 3 名院士担任经济发展顾问,吸引 500 多名西平籍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以不同方式服务家乡发展、投身家乡建设。依托河南鼎力杆塔等龙头企业,联合金蓝领职业培训学校成立 " 西平工匠学院 ",建立梯队工匠培育机制。把 "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 " 建设做活,培训持证技能人才 2.7 万人次," 西平金剪子 " 成为省级人力资源品牌。
环境整治、一体建设,让乡村焕发新颜。走进老王坡管委会顾庙村,昔日的乱搭乱建变成经过统一规划的乡村别墅。" 我们将村庄、产业、土地、旅游、环境、公共设施配套‘六合一’,解决了耕地碎片化、村庄建设无序化等问题,推动高标准农田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协调发展。" 老王坡管委会党委书记商忠显说。
" 党建 + 养老 " 模式是西平县破解农民老龄化问题的方式之一。依托村级党组织落实养老服务资源,西平县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参与养老服务,定期上门探访孤寡老人、协助组织开展老年活动等。目前,在 17 个乡镇推动建设 150 个农村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建成 " 幸福食堂 " 等各类老年助餐服务场所 40 个。" 比自己在家做吃得舒服。" 杨庄乡马楼村 80 岁的村民马秀菊笑着为食堂点赞。
固本——
重塑治理生态,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去年 8 月,在河北沧州召开的全国移风易俗工作会上,侯公涛作为唯一县级党委书记作典型发言,向全国传递破解 " 乡风庸俗化 " 难题的西平智慧。时任西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丁中华介绍,全县全域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重点选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勤俭节约、身边好人、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 6 种可学可及可做先进典型,文明和谐新风充盈田野乡间。
在西平县,通过倡导婚育文明新风,已有 70% 的行政村建立了 " 红娘协会 ",开展 " 骑行婚礼 "、" 海棠为媒定三生 · 移风易俗树新风 " 集体婚礼、" 集体颁证 " 等活动,先后有 1960 对新人参与。" 不要彩礼的好岳母 " 赵爱珍一家、" 红娘协会 " 引领婚俗新风等事迹被传为佳话。
" 谁家孩子该订婚、谁家孩子该结婚做到心中有数,底子清思路就明,干工作才好下手。" 盆尧镇陈老庄村红娘协会会长陈春荣说。在陈春荣的带领下,2 年间,不仅促成 21 对新人结婚,还劝导村民简办婚事,单场婚礼最高节省 5 万元。
移风易俗重塑乡村文明。在二郎镇范堂村、师灵镇师灵村等 60 多个村设立 " 移风易俗宴会厅 ",倡导每桌农村宴席不超过 360 元,没有豪华车队,却充满欢声笑语;同时,建立 230 个 " 爱心超市 ",以 " 积分超市 " 为载体,将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行为记入 " 积分存折 ",激励群众以 " 德 " 换 " 得 "。" 以前办婚礼铺张浪费严重,现在省钱又省心。" 专探乡于庄村村民赵科鑫说。
在治理创新上,西平县把 " 心治 " 融入政治、德治、法治、智治、自治中,形成社会心理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模式,建立 504 个心理服务室(站),组建 6000 人的专业队伍,将心理疏导融入信访调解、乡村治理,先后化解信访矛盾 740 件。" 有户村民因婚姻失意,常年以经济困难为由上访,通过 20 多次心理疏导后,他重新树立信心,逐步回归正常生活。" 西平县信访局局长周文丽说,这种 " 事心双解 " 模式让全县信访量连年下降。
长效机制让乡村治理成果得以巩固。西平县把破解 " 十化 " 问题纳入全年目标管理,开展常态化、闭环式跟踪督导,对工作成绩突出、破解问题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单位和乡镇给予表彰。探索建立 " 政府 + 群众 + 社会 " 多元机制,去年群众自筹 850 万元、成功人士捐赠 2300 万元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村民主动开始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
" 现在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要大伙儿商量着来办。" 盆尧镇于营村村民张广宇满意地说。" 群众有了问题,当干部的要赶紧去解决,只有把矛盾想法化解了,干部才有号召力。" 于营村党支部书记张爱琳说," 现在村庄有产业,群众有事可干,大家都想把村庄发展好,村容村貌自然就改善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传统美德也蔚然成风。"
从产业弱到农业强,从 " 脏乱差 " 到 " 绿富美 ",从 " 空心化 " 到 " 人气旺 "…… 时下的西平,村庄里洋溢着年轻人的活力,农民脸上写满了幸福——这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