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账号的一篇长文,将曾轶可推至舆论漩涡。11 月 17 日,这位自称曾轶可 NewestNews 前工作人员的用户,以详尽时间线与事件描述,指控在 2021 至 2025 年合作期间遭遇持续性的情绪失控、公开羞辱乃至人身威胁,撕开了明星团队内部合作的隐秘伤痕。


长文揭露的职场冲突密集而剧烈。2022 年 8 月,曾轶可要求联系特定粉丝进行私联,遭拒绝后在工作群中厉声质问 " 你有没有资格说这句话 ";2024 年 8 月北京三里屯会议中,她拍桌怒吼致刀叉飞向工作人员脸部,伴随当众辱骂;同年在东京巡演后台,因员工婉拒额外拍摄任务,她直接以 "tmd 不演了 " 威胁罢演。更令人心惊的是,诸如 " 饶不了你 " 的言语威胁频现,2025 年 7 月佛山演唱会彩排现场更出现用话筒点名羞辱员工的场景。前员工强调,这些行为令曾轶可 " 平等温柔 " 人设彻底崩塌,并称已保存录音等证据,坚决要求公开道歉。


离职并非纷争的终点。爆料人披露,曾轶可及公司向其发送告知函,试图施压禁声。但该前员工直言对方主张不实,揭露一年内竟收到九封类似函件,部分带章、部分未带并顺势爆料曾轶可曾因言论不当导致票房惨淡,以及因不配合宣传遭主办方 " 退货 " 等内幕。为对抗 "208 的不公 ",其誓言将持续公开发声,无畏网络暴力。


在列举的 13 起霸凌事件中,曾轶可的形象被描绘为情绪极不稳定:日本演出前半小时突然撂挑子、讨论工作时骤然大骂、员工因协助引导粉丝反遭其嘲笑。更匪夷所思的是,配合相关部门调查被其视作 " 刁难 ",继而施加言语霸凌与诅咒。离职期间 24 小时狂轰滥炸的电话记录,与爆料人公布的对话录音截图相互印证,成为指控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然而剧情迅速反转。11 月 17 日,曾轶可团队工作人员发文迎战,直指爆料者为私生粉丝,由曾轶可前合伙人(曾合作尚雯婕、张靓颖的文雅)安插入职,动机是 " 未被带走而报复 "。该现任助理在朋友圈硬核对质:" 你为什么被告自己心里不清楚吗?你是牛马我就不是牛马了?" 并反击爆料人及其同事曾在工作群中 " 喷脏 ",如今却伪装委屈。文中更透露,曾轶可正是因为看到前员工辱骂团队的截图而愤然发出律师函,但此前仍安抚团队称 " 她不是坏人,只是被利用 ",试图展现其宽容一面。


网友围观这场 " 各执一词 " 的抓马大戏,态度审慎。评论区普遍呼吁:" 聊天记录么,实锤一下 "" 建议趁着热度赶紧发聊天截图、录音 "。舆论风向显示,公众对明星职场纠纷的评判标准已趋向理性,单篇长文难以定论,证据链才是关键。正如网友所言:" 任何涉及长期合作关系的争议,都应该以证据、记录、证词来判断。" 这场罗生门的核心,早已超越孰是孰非的简单对立,成为检验娱乐圈职场伦理与公众舆论成熟度的试金石。

如今,双方对峙已从私域冲突升级为公共事件。前员工手握录音证据的威胁,现团队以 " 私生报复 " 反诉,而公众仍在等待更具冲击力的实锤。在这场真相与形象博弈的拉锯战中,唯一确定的是:打工人的尊严不容糊弄,明星人设的维护亦不能仅靠危机公关。当职场霸凌指控遇上 " 阴谋论 " 反击,唯有证据能击穿罗生门的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