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行业迎来争夺 " 万能接口 " 的关键时刻
2023 年 9 月,在正式接任 CEO 的第三天,吴泳铭发布的首份阿里全员信,宣布了阿里新的战略重点方向:用户为先、AI 驱动。当时行业内更多把它视为一家企业在 AI 时代的惯性表述。
然而,就在过去一年中,围绕 AI 在 C 端用户场景的 " 可能性 ",全球 AI 行业的叙事逻辑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向。
OpenAI 在完成大模型能力的 " 基座化 " 后,开始把更多资源押在 C 端生态。过去两年,随着 GPT-5 等产品不断迭代,ChatGPT 正从一个对话机器人,变成可以接入插件、调用第三方服务的 " 平台型产品 ","AI 通用接口 " 的理念逐渐在行业内浮现。
与之同步的是技术层面的挤压效应。斯坦福大学人类中心 AI 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指数报告 2025》显示,在 MMMU、GPQA、SWE-bench 等多项基准上,新一代模型的整体水平快速抬升,头部模型之间的分数差距,被压缩到一个更小的区间。

不难看出,全球范围内的 AI 的竞争路径,正从 " 底座之争 " 转化为 " 生态之争 "。进入 2025 年后,几乎所有头部玩家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 " 超级入口 ",改变产品侧的用户生态格局:OpenAI 从模型出发,通往 C 端应用生态;Google 试图把 Gemini 和 Android、搜索打包成一套新的系统级体验。
而在中国市场,阿里选择把千问的名字,从开源模型领域推到 C 端用户面前。昨日,阿里宣布正式公测千问 App ——一款定位为 " 个人 AI 助理 " 的产品,正式加入这场围绕 " 超级入口 " 的抢滩战,将在全球市场与 ChatGPT 展开正面竞争。
A
过去几年,AI 行业内关于 " 谁的模型更聪明 " 争论从未停止过。但从《人工智能指数报告 2025》中不难看出,顶级模型在多模态理解、高难度问答、代码任务上的整体分数都在快速拉近," 聪明 " 本身不再构成模型的决定性优势。
这份报告同时提到:开源模型在部分任务上的表现已经追平闭源旗舰,尤其是在代码、推理等垂直场景上,中国模型的存在感不断增强。这其中,阿里对于中国模型开源贡献巨大,今年以来,全球 AI 开源社区 HuggingFace 的模型榜单中,Qwen 一度全球前 10 的模型中占据了 7 个座次。
另一方面,AI 技术已在 C 端市场全面渗透,据 CNNIC《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披露,截至 2025 年 6 月,中国生成式 AI 用户规模已达 5.15 亿,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网民使用过 AI 应用,且 " 多数用户更偏好国产模型 "。对于大众用户而言,AI 已经不再是朋友圈里的一句 " 神回复 ",而是每天要用来写邮件、做报表、查攻略的工具。
这种趋势与阿里巴巴的长期判断保持一致。在 2025 年云栖大会上,吴泳铭曾表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 AGI 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只是起点,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 ASI。吴泳铭将通往 ASI 的演进路线总结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 智能涌现 ",AI 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
第二阶段:" 自主行动 ",AI 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 " 辅助人 ",这是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
第三阶段:" 自我迭代 ",AI 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并实现自学习,最终实现 " 超越人 "。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 AI 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 " 辅助人 " 的第二阶段。如今,阿里巴巴基于千问 Qwen 模型打造同名个人 AI 助手,即是在这一阶段的最新探索。
阿里方面表示,这次发布的千问 APP 是一个初级版本,将用最先进的模型,打造一个 " 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 AI 助手 "。除了聊天足够聪明外," 能办事 " 将是千问 APP 的一个重要发力方向。千问 APP 的战略目标是打造未来的 AI 生活入口。
目前,千问已经展现出一定的办事能力。比如,一句指令就能让千问 APP 几秒钟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并制作成几十页的精美 PPT。不久前,千问在与 ChatGPT、Gemini、Grok 等全球顶级模型 PK 的实盘投资大赛中斩获冠军。
据了解,阿里巴巴正在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 APP,让千问具备更强大的办事能力。
换言之,这一代的 " 入口 " 之争,很可能是 "AI 通用接口 " 之间的竞争:谁能用承接更多的生活与工作任务,谁就更有机会成为下一代用户的第一触点。
在这个问题上,阿里巴巴已经是全球范围,少数具备先天产业优势的 AI 厂商,作为一家高度整合了电商、本地生活、支付、出行、办公等多条业务线的 " 超级平台企业 ",如果能实现 "AI 万能接口 ",意味着可以在同一集团内打通更多原生场景,而不必像 ChatGPT 那样,大量依赖跨公司插件和外部 API 的合作。
千问 App 的出现,有望在未来成为阿里内部成为 " 百川入海 " 的那个角色:将原本分散在不同超级 App 里的能力,最终汇聚到一个 AI 原生入口里,完成 AI 时代的 " 生态跃迁 "。
B
要成为 "AI 万能接口 ",第一步不是 UI,而是底座。在不断加大对 AI 基础设施的投入外,阿里在模型领域保持着全矩阵持续迭代的速度。
2025 年,千问团队发布了参数量突破万亿的 Qwen3Max,其在代码生成、自主 Agent 能力上的表现出色,第三方基准也显示其在多项任务上对标甚至超越全球领先闭源模型。
截至目前,阿里千问 Qwen 已开源 300 多款模型,囊括文本、编程、图像、语音、视频等「全模态」,覆盖 0.5B 到 480B 等「全尺寸」,在全球主要模型社区的下载量已经突破 6 亿,衍生模型突破 17 万个,Qwen 已超越 Llama 系列,成为全球第一的开源模型家族。

技术上的全面开花,也让阿里在开源 AI 领域的地位逐渐攀升。《TIME》在 2025 年 " 全球最具影响力公司 " 榜单中,将阿里列入 Innovators(创新者)类别,并在条目开头这样写道:" 阿里巴巴已成为开源 AI 的领导者。"
而在全球产业背景下,阿里在模型领域的成功有了更多 " 技术叙事 " 的意味。Airbnb 首席执行官 BrianChesky 在今年 10 月的采访中表示,公司已经在客服系统中大量使用阿里巴巴的 Qwen 模型。" 我们现在非常依赖阿里的 Qwen 模型,它非常好,而且又快又便宜。"
BrianChesky 的随后的补充同样耐人寻味,他表示,虽然 Airbnb 也在内部测试使用 OpenAI 最新模型,但在真正的大规模生产环境中," 我们通常不会广泛使用它们,因为还有更快、更便宜的模型可以选。"
Airbnb 的案例表明,在商业体系里,模型能力固然重要,但可用性、成本与效率才是决定能否打通应用层的关键指标。
在千问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路的延续。千问被阿里定位为 " 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 AI 助理 "。一些用户案例显示,千问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并自动生成几十页的 PPT。" 解决问题 " 的能力,将是千问在 C 端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C
把时间线拉长到一整年,会发现千问 App 并不是一步独立的棋,而是阿里在 AI 战略中又一块重要拼图。
今年以来,阿里一边加码 AI 基建,在基座能力上不断修炼 " 内功 "。今年 2 月,阿里宣布计划投入 3800 亿元建设 AI 基础设施。9 月云栖大会上,吴泳铭公布了向 " 超级人工智能 "(ASI)迈进的长期目标,并预计到 2032 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是现在的 10 倍。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在 AI 领域连续布局,也引发了资本市场的价值重估,其股价自年初上涨超过 87%。
在技术底座加持下,阿里在电商、本地生活、云计算等业务线密集试水 AI:淘宝在双 11 中大规模引入 AI 导购与智能搜索,飞猪推出多智能体驱动的 AI 旅行助手 " 问一问 ",钉钉用大模型重构 AI 表格和协同办公体验……这些动作共同指向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在已有庞大用户基盘上,逐步把 AI 嵌入每一条链路。
在这种策略下,千问 APP 对阿里的意义,已经不只是 " 再做一个 C 端产品 ",而是为这些分散的 AI 能力提供一个统一的入口和形态,更像是对于既有产品中 AI 场景的 " 收束 ",用一个 AI 原生接口,取代超级 APP 的矩阵时代。
三方机构 Omdia 数据显示,中国 AI 云市场阿里云占比 35.8%,超过 2 到 4 名总和;在已采用生成式 AI 的财富中国 500 强中,超 53% 企业选择阿里云,渗透率位列第一。这一数据表明,阿里在 ToB 侧已经具备事实上的 " 通用基础设施 " 地位;而千问 APP 的面世,则意味着 ToC 侧争夺 " 默认 AI 入口 " 的比赛已经开始。

从中长期来看,阿里对千问的设想也并不止步于 " 助手 "。吴泳铭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希望把 Qwen 打造成 "AI 时代的 Android",让自然语言成为这个时代的 " 源代码 ",每个人都可以创建和使用自己的 Agent。如今,这一理论有望在千问 App 上得到验证。
与 OpenAI 相比,阿里最大的不同在于 " 场景密度 ":OpenAI 更像是一个独立的 " 大脑 ",需要通过插件和合作伙伴接入真实世界的手脚;阿里则既有大脑(Qwen 模型)、也有手脚(淘宝、高德、飞猪、钉钉等)。在 "AI 万能接口 " 的竞争中,这种一体化的结构优势,给了阿里一种不同于任何美国对手的路径选择。
从云到模型,从模型到生态,从生态到入口,从 Qwen 系列推动开源的时间点到今天,阿里用了三年时间把这条路走通。曾经那些曾被认为 " 太偏技术、不够 C 端 " 的选择,正在通过千问 App 找到落点。
可以预见的是,在这场围绕 "AI 万能入口 " 的全球竞争中,阿里已经率先走到了定义未来的十字路口,有望通过千问完成 AI 时代的 " 生态跃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