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春秋 6小时前
黑幕?交易?张艺谋主导下的金鸡奖争议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大幕落下之时,就是争议浮上台面之际。

11 月 15 日晚上,第 38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闭幕仪式举办,奖项一一颁发。

导演邵艺辉的《好东西》成为最大赢家,斩获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宋佳)和最佳女配角(钟楚曦)三项大奖 。这虽然表明金鸡奖对女性议题比较关注,但也有女性影迷认为奖项 " 错位 " ——应该给最佳编剧以及最佳导演!

爆冷的是,陈思诚与戴墨凭借《唐探 1900》摘得最佳导演 ;宏大叙事的《志愿军:存亡之战》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和多个技术奖项 ;而在第四次提名后,年仅 24 岁的易烊千玺凭借《小小的我》终于加冕,成为金鸡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最佳男主角。

艺术、商业、国家、新锐、女性 …… 所有方框都被打上了勾。似乎,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官方叙事,每一个关键 " 派系 " 都分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块蛋糕。

然而,对于不少网友来说,并非 " 皆大欢喜 " 的,他们认为其中暗藏 " 黑幕 "。一个显著的指控是——今年评委会主任张艺谋新片《惊蛰无声》主演正是本届影帝影后(易烊千玺、宋佳)。

另一个让人质疑的点是,《哪吒之魔童闹海》仅仅获得最佳美术片奖,而投资方和导演饺子都没到场,被认为是 " 无声的抗议 "。

一夜之间,质疑声浪泛起:这究竟是一次公正的艺术评判,还是一场 " 人情 "" 资本 " 抑或 " 黑幕 " 的勾兑?

- 尴尬的选美 -

曾经两获奥斯卡奖项的李安,在回忆录《十年一觉电影梦》中,以一种颇为坦诚的姿态,撕开了外界对 " 小金人 " 的幻想。他所描述的那个影迷仰望的奥斯卡圣殿,充满了造势、拉票、明争暗斗,本质与艺术无关。

" 奥斯卡就像一面镜子," 李安在回忆录中写道," 反映出人生百态。"

被中国观众视为 " 黑幕 " 或 " 人情 " 的东西,在好莱坞的语境下,有着更成熟、也更职业化的名字:公关游说(Lobbying)和派系政治(Factional Politics)。

李安曾痛苦地自问:" 一年来都干这种事(指游说),做多了,有时会想,自己到底是拍电影的还是在卖片,我还是喜欢拍片。"

这套奥斯卡游戏规则,使得后来臭名昭著的哈维 · 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之流 ,可以钻空子将这种公关游戏玩到极致。

温斯坦惯用奢华的派对、大把的票子,去 " 游说 " 每一个自己能找得到的奥斯卡评委。当年,他是怎么帮《莎翁情史》干掉《拯救大兵瑞恩》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或许影迷们还历历在目。

而 2025 年的奥斯卡,《阿诺拉》的大胜(囊括了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最佳女主等核心奖项),也被视为 " 游说 " 的结果。

《阿诺拉》的女主演米奇 · 麦迪森击败老牌女星黛米 · 摩尔夺得影后,同样引发争议,前者在该片的表演其实除了大尺度奉献之外,很难说服观众,但其背后的资方,可能会下大力气 " 游说 ",因为她年轻,未来可期。

事实上,针对于类似于奥斯卡,李安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比喻:电影竞赛本质上是一场 " 尴尬的选美活动 "。

所以,要如何评判 " 这个女人(这部影片)比其他女人(其他影片)美好 "?是通过 " 容貌姣好 "(艺术风格)、" 机智得体 "(叙事技巧)、" 看来很有爱心 "(社会议题),还是 " 文化(国情)"?

这个比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艺术评判的根本性荒谬。既然评判标准本身就是主观和荒谬的,那么李安得出的结论便顺理成章:"(奖项)真的无法在我的智力范围内相信它的结果是一个公允的产物。"

如果连奥斯卡都不是 " 公平的产物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金鸡奖?

李安的终极答案是:派系。

他指出,奥斯卡投票者中 " 大概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演员 "。这个单一 " 派系 " 的压倒性优势,被广泛认为是导致他执导的《断背山》在 2006 年输掉最佳影片(败给《撞车》)的直接原因 。这不是艺术的失败,而是 " 派系 " 的偏见——学院里那些年长的、保守的演员们,无法接受一个同性恋故事登顶最高殿堂。

现在,让我们拿着李安的案例,重新审视今年的金鸡奖。如果说奥斯卡的隐形 " 派系 " 是抱有偏见的演员们,那么 2025 年金鸡奖的显性 " 派系 ",就是 " 张艺谋圈子 "。

- 老谋子的人情局 -

在每一个奖项背后,都可能藏着一张无形的人际关系网。当评委会主席是张艺谋时,这张网的中心节点便格外清晰——不少评委会成员,以及获奖者,或多或少都跟张艺谋有关系。

评委会 17 名成员中,多名委员(如张译、岳红、霍廷霄、赵小丁、陶经等)与张艺谋之前有合作。像霍廷霄、赵小丁,就是张艺谋《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片的美术指导、摄影指导,可以说是 " 御用 "。

最佳男主角易烊千玺,曾经合作《满江红》,而张艺谋下一部戏《惊蛰无声》,还是男一号。

二封影后的宋佳,巧了,她也是《惊蛰无声》的女主角。如果说易烊千玺尚能服众,那么,宋佳的争议则较多——很多人替《出走的决心》咏梅打抱不平,两者都是女性电影,给谁不给谁,似乎全看和张艺谋的 " 交情 "?

有网友戏言,未来,在《惊蛰无声》的宣传海报上,可以名正言顺地印上 " 新科金鸡影帝易烊千玺 " 和 " 新科金鸡影后宋佳 ",再加上 2021 年影帝张译、2022 年影帝朱一龙、2024 年影帝雷佳音加盟,老谋子的这部电影就此汇聚了 " 四帝一后 " ——背后所撬动的商业价值、宣发资源和排片优势,是不可估量的。

除此之外,最佳摄影奖颁给了《志愿军:存亡之战》的赵非。赵非是谁?他是张艺谋、陈凯歌等 " 第五代 " 导演最亲密的战友之一,是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掌镜人。巧的是,赵非又和本届评委、张艺谋 " 御用班底 " 霍廷霄共同参与过陈凯歌《荆轲刺秦王》。

赵非的专业能力毋庸置疑,但在这样一个年份,由张艺谋主导的金鸡奖,将该奖项颁给 " 自己人 ",无论如何都难以避开 " 人情 " 的嫌疑。

当然,我们不是说获奖者名不副实,而是在某种层面上,张艺谋通过这几个奖项,完成了一次跨越三十年的 " 握手 " ——

他既致敬了自己辉煌的 " 艺术 " 过去(赵非),也表彰了自己当下的 " 商业 " 班底(易烊千玺、宋佳)。

事实上,说这是张艺谋的 " 人情局 ",未免过度了。正如李安描述《卧虎藏龙》当年在奥斯卡如何艰难地平衡多方势力,金鸡奖其实也是一场登峰造极的 " 平衡术 "。它并非一个人独断专行就可以的,而是要有一份 " 平衡协议 ",旨在安抚中国电影界所有关键的 " 派系 "。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支撑起本届金鸡奖的三个 " 合法性 " ——

第一, 艺术的合法性(面子)。 将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打包送给《好东西》。这部由 33 岁女导演邵艺辉自编自导的电影 ,在豆瓣获得了 8.9 的高分 ,是年度艺术标杆。表彰它,就是想要说明金鸡奖是推崇艺术的、鼓励新人的,更重要的是,关注女性群体的。

第二,市场的合法性(票子)。 将最佳导演奖,颁给《唐探 1900》的陈思诚和戴墨 。陈思诚的 " 唐探 " 宇宙是中国电影工业化和 IP 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表彰他,就是向市场和资本宣告——金鸡奖是务实的、认可商业成就的。这是对以 " 票房 " 为导向的主流商业派系的安抚。

第三,权力的合法性(圈子)。 在 " 面子 " 和 " 票子 " 都得到满足,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最核心的派系开始 " 分蛋糕 "。

但问题就在于,合法性上出现了 " 不合法 " 的杂音。

- 局外人 -

如果要看 " 市场 ",那么,《哪吒 2》首当其冲,片子质量也高,豆瓣评分 8.4。只不过,金鸡奖将动画片禁锢在非真人电影的结界之外,而压根都没有提名最佳导演、最佳故事片等奖项。

奥斯卡历史上,有 3 部动画片获得过最佳电影的提名—— 1991《美女与野兽》、2009《飞屋环游记》、2010《玩具总动员 3》,虽然都没有获奖,但至少是给予了提名认可。

而金鸡奖仍然执着于真人和动画的分野,虽然是规则所限,但从推动电影艺术发展和产业进步的角度来看,其实并不适宜。

所以,当晚 " 最佳美术片 " 奖项颁给《哪吒 2》时,尴尬的一幕发生了:无人上台领奖 。

主持人苏有朋尴尬圆场,称 " 团队正全力投入后续作品创作,无法前来领奖 " 。

这个 " 官方理由 ",没有人相信。在我们这个人情社会,一个高级别颁奖礼,无论多忙,派代表领奖都是基本 " 人情 "。

因而,很多人说,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议。虽然存在过度解读,但也有其道理。

理由是,导演饺子,是 " 局外人 "。他非科班出身,弃医从画,曾靠母亲退休金生活三年半 。他不是 " 圈子 " 里出来的,是从观众中杀出来的。

凭借《哪吒》系列总票房破 200 亿的成绩,他已是中国首位 "200 亿票房导演 " 。他不需要金鸡奖的 " 赋能 ",因为他的权力来自于市场,来自于那数以亿计的购票观众。

饺子的缺席,回应了困扰李安的困境:" 我是拍电影的,还是卖片的?"

饺子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我是拍电影的。"

他似乎有意拒绝参与这场 " 尴尬的选美 "。因为在他的世界里,评判他作品的唯一标准,是市场和观众。当一个奖项被质疑 " 重真人电影轻动画 "" 圈子化 " 时 ,他可以选择不参与。

正如李安所描述的那样,参加影展是一种 " 折磨 ",那种 " 欲拒还迎的心情,真假难辨,很不自在 "。而饺子用 200 亿的票房底气,选择让自己处于 " 自在 " 的位置上。

那个没人拿走的 " 最佳美术片 " 奖杯,成为了第 38 届金鸡奖上一件 " 行为艺术作品 "。它戳穿了 " 平衡术 " 的假象,却也代表着一种新兴势力对传统 " 圈子 " 的拒绝。

- 潜规则 -

当然,金鸡奖所被质疑的一切,比如资本的介入、圈子的平衡、人情的纠葛——并非中国独有,而是所有试图用奖杯去量化艺术的系统,都必然滋生的 " 人生百态 "。

李安在好莱坞,尚且要为《卧虎藏龙》的座位和《断背山》的派系而痛苦。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更成熟、更擅长用 " 政治正确 " 和 " 专业游说 " 来包装 " 人情 " 的系统。

而张艺谋领衔的 2025 年金鸡奖,则更像这个系统的 " 青春版 "。它粗糙直白,更加不加掩饰——将 " 人情 " 和 " 圈子 " 摆上台面,将其作为 " 平衡术 " 的一部分,公之于众。

李安的 " 奥斯卡之镜 ",照出的是 " 人生百态 "。2025 年的 " 金鸡之镜 ",照出的也是 " 人生百态 "。只不过,这 " 百态 " 里,少了点李安的 " 痛苦 " 和 " 纠结 ",多了点张艺谋的 " 圆融 " 和 " 通达 "。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第 38 届金鸡奖有 " 黑幕 " 吗?

或许没有。

因为当一切都摆在明面上时,它就不再是 " 黑幕 ",而成了 " 规矩 ",或者说 " 潜规则 "。

接近 40 年前的 1988 年,柏林电影节上,38 岁的张艺谋,穿着一件借来的军大衣,用一部《红高粱》,像 " 野蛮人 " 一样,撬开了欧洲 " 文明世界 " 的大门。

那时的他,是 " 规则 " 的破坏者,也是 " 局外人 ",更是 " 挑战者 ",而镜头对准的是土地、欲望和原始的生命力。

如今 75 岁的张艺谋,端坐在评委会主任的位置上,成为了 " 规则 " 的制定者和 " 秩序 " 的维护者。

这四十年,是张艺谋从 " 反叛者 " 蜕变为 " 掌权者 " 的四十年,也是中国电影从 " 艺术荒原 " 走向 " 光影盛宴 " 的四十年。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正在迅速向好莱坞 " 成熟 " 模式靠拢的中国电影工业。它也在学会有技巧地 " 分蛋糕 ",学会在艺术、商业和权力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这种平衡,尽管在局部有可能是公正的,但如果想让整体结果都符合艺术性标准,那么正像李安所说:

" 无法在智力范围内相信它的结果是一个公允的产物。"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