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rweekly 3小时前
十万项汽车测试之谜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作者:七号宋,头图来自:AI 生成

大家发现没,现在汽车宣传中,配置高端只能当开胃菜,不来点硬核测试就上不了桌。

演变下来,车企不仅卷测试 " 硬度 ",还卷测试 " 数量 "。一台车上市前,竟然要做数万甚至十万之多的测试项目。

听起来很震撼,但问题来了——真有必要做到这么多吗?

一、汽车测试凭什么这么多?

我们常常听到的汽车测试,多数是整车级测试。但如果真要彻底研发一台高质量新车,光靠整车级测试是不够的,还需要零部件级测试。

一台车可以拆解成上千个零件。如果一个零件按 5-10 个测试项目,单是零部件测试,确实就接近一万项。

可能有人会说,零部件测好了,组合起来就不需要太多项目。所以去到五万、十万项也不实际呀。

但事实并非如此。就像器官移植需要做匹配测试才能避免排斥反应,零部件组合成整车后,也会相互干扰,整车测试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某台车在出厂前发现车身异响,冲压工程师(负责板件冲压)、焊接工程师(符合焊接成车身)、总装工程师(负责产品组装)、PE 产品工程师(负责产品从设计到量产整个过程的技术支持与问题解决)、供应商工程师,围在一起相互魔法对轰。谁都有理,谁都觉得不是自己的问题。

这只是生产端的情况,在研发端同样需要关注零部件之间的干扰。比如空调测试里就有一个特殊项目——滴露测试。它的目的就是检查空调出风管道是否会结露滴水,否则可能导致仪表板内的金属横梁生锈、线束短路等。

再比如座椅测试,除了常规的静态舒适性,还有动态舒适性。过去有人说,汽车座椅不就是把一张沙发塞进车里嘛。

这个观点在不同年代确实有不同答案。奔驰一号时期,汽车座椅就是木板凳,顶多加一层软垫。之后,座椅和沙发越来越像。20 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座椅基本遵循静态舒适性原则,注重与人体的贴合和面料的舒适度。将这个理念发挥到极致的,就是零重力座椅。

但随着发展,座椅不仅强调静态舒适性,还要考虑动态舒适性和安全性。也就是说,车跑起来后,座椅要能给人足够支撑,不至于像坐船一样晃。针对座椅,这就要求骨架刚性足够、发泡材料有支撑力。同时,车身刚性和底盘滤振能力也要过硬。

于是,测试项目也随之增加。零部件级有座椅刚性、发泡回弹性测试,整车级则有整车振动测试、碎石路测试等。

除了这些 " 递进 " 测试,还有不少 " 重复 " 项目。比如钣金材料有强度测试,整车级还得做顶压测试。仔细想也合理:影响碰撞安全性的,不仅是材料强度,还有结构强度。

但即便算上这些,恐怕也距离 10 万级还有不小差距。

这就要说到现在越来越普遍的仿真测试。随着智能化、网联化的到来,很多项目被搬到线上执行。

拿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成立的 3 个车辆在环 VIL(实车在环)仿真测试联合实验室来说。车辆在环 VIL 仿真测试的被测对象为真实车辆,以往整车实验需在道路上进行,每天测试里程为 300-500km。

既然是实车在环,那就可以不断地模拟各种可能的工况,一个工况如果单算一个测试项目,数量会相当庞大。所以把这些仿真测试项目算进来,达到 10 万级还真有可能。

二、十万项测试有必要吗?

测试多当然有好处,覆盖更细,量产车出问题的几率会更低。

但问题也来了,一台新车开发周期不再是五年、三年,而是一年一更新。如果还压着成千上万的测试,很容易变成 " 走流程 "。

真实的测试中,每个测试失败都需要解释,需要复盘、复测。一台车如果做到上万测试,不可能一路绿灯。于是,有些项目虽然做了,但没通过,却也没人去真正解决。这就让测试失去了意义。比如我就遇到过一次气囊点爆测试,每次都会把手套箱震开,按理说这是明显不合格项,需要解决,但最后却不了了之。

所以做一百件小事,不如把资源集中在最核心的几件事上,往往收效更大。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有些车企开始采取 " 测试互认 " ——同一系列平台如果已经完成了相关验证,后续车型就不会再完全重复一遍,而是针对变化的部分做重点测试。这样既节省时间,也能把精力放在真正的新问题上。这也是一些车企能快速迭代的原因。

当然了,也可能是我们多虑了。其实数万级测试里,有不少都是仿真测试。

仿真测试的优势在于,大幅降低准备时间,还能灵活调整参数。所以把它们计算进去,十万项也未尝不可。

但仿真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说随便编几个场景就能算作完成。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意见,《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标要来了。

国家强制性标准里已经明确要求,仿真必须要证明和实测结果之间有相关性,否则再多的虚拟场景都只能算是刷数据,没有实际价值。换句话说,仿真和实测是一种互补关系,前者提高效率,后者保证真实性,缺一不可。

总结

十万项测试听上去很夸张,但仔细拆解下来,其实零部件测试、整车测试、再加上仿真测试,确实能把数量凑出来。

但我认为我们的车企也不要陷入测试数量竞赛,如果只把数量当噱头,做得再多也只是刷数据,价值有限;如果能做到有取舍、有重点,关键项目真正落到实处,再结合仿真和实测的互补优势,那么十万项测试不是空壳,当然是车企工程能力和质量体系的体现。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