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夏虫欲饮冰 ,作者夏虫欲饮冰

在左宗棠大人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有一种枪械大放异彩,或者说是大为出圈,在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 " 十三响快枪 ",其凭借强大的火力将敌人死死压住,在一众单发装填的枪械中鹤立鸡群,相信很多不了解历史的人,都曾听说过它的大名,但是所谓的十三响快枪,指的是俗名,它的学名叫什么,知道的还真不多。

这种情况在清后期很常见,因为当时的人会给各种外国枪械取一个形象的土味名字,或者进行简单音译,所谓的十三响快枪就是指这种枪械能够连续射击 13 发子弹,此外还有 3 响枪、5 响枪、7 响枪等等。
根据各式枪支的发明时间推算,左宗棠大人收复新疆所用的十三响快枪,绝对就是温彻斯特 M1866 式步枪,这一款枪械史上的名枪。

温彻斯特 M1866 型步枪是世界枪械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杠杆式连发武器,由美国设计师纳尔逊 · 金在亨利 M1860 步枪的基础上改良而成。若观众留意经典西部题材影视作品,常能见到该枪伴随拓荒者、牛仔和骑兵征战西部的身影,枪械参数如下:
口径:11.2 毫米(0.44 英寸)
全重:4.2 千克(9 磅 4 盎司)
全长:1150 毫米(45.25 英寸)
枪管长度:585 毫米(23 英寸)
有效射程:400 米(1320 英尺)
供弹方式:13 发管状弹仓
操作机制:杠杆式击发系统
子弹初速:400 米 / 秒(1320 英尺 / 秒)

该枪的技术突破得益于边缘发火式金属定装弹的成熟应用。这种将底火、发射药与弹头整合为一体的设计,终结了分装弹药的时代,使得连续射击成为现实。通过杠杆机构带动枪机运作,射手仅需循环拨动扳机护圈,即可完成退壳、上膛、待击的完整流程。熟练的射手可在 1 分钟内打光全部 13 发弹药,平均三四秒完成一次瞄准射击,其火力密度在当时接近半自动步枪水平。
凭借惊人的连射能力,温彻斯特 M1866 甫问世便风靡全球。清政府在同治年间通过洋商大量采购,因该枪弹仓可容纳 13 发子弹,民间形象地称其为 " 十三太保 ",亦有 " 十三响 "、" 十三音 " 等别称。据《清末军火贸易档案》记载,光绪六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奏折中明确提及采购 " 十三响洋枪二千杆 "。江南制造局与金陵机器局曾进行仿制,单支进口价格约合库平银 18 两,相当于当时农户年均收入的数倍。

左宗棠的西征军装备有这款温彻斯特 M1866 式步枪,但它并非全军制式装备,更可能是作为补充武器,由部分精锐部队或军官使用。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主要时间段是 1875 年至 1878 年,而温彻斯特 M1866 步枪正是在 1866 年问世,并迅速通过国际贸易渠道流向全球。在清军于 1870 年代大规模进口 " 十三响 " 之前,这款新式连发枪械已经以其卓越的性能引起了清军将领的注意。
左宗棠本人非常重视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他对 " 西洋枪炮 " 的价值有清醒认识。在筹备西征时,他通过多个渠道为部队采购和制造武器。他创办的西安机器局和兰州机器局(兰州制造局)是西征军重要的军火来源,这些洋务派兵工厂具备仿制西方枪炮的能力。另外还通过上海的洋行等渠道,直接从国外购买先进军火。温彻斯特 M1866 作为当时世界著名的连发武器,正在这个时期涌入中国市场,左宗棠的部队作为清廷最精锐的武装力量之一,恰好获得了这批早期进口的 " 十三响快枪 ":" 前督臣左宗棠、抚臣刘锦棠出关,携运后膛来福马枪,哈乞开斯、马蹄泥、标针快、利名登、七响、八响、十三响枪共二万余杆。"

当时左宗棠西征军的主力后膛步枪是德制毛瑟 M1871、英制施耐德等单发后膛步枪,以及部分马蒂尼 - 亨利步枪。这些步枪发射的是威力和射程更大的中心发火步枪弹(如 .577/450 等),适合新疆地广人稀、交战距离较远的环境,而温彻斯特 M1866 发射的是 .44 亨利边缘发火弹,虽然威力较小,有效射程较近,但可以在攻城、巷战、丛林或近距离遭遇战中,以压倒性 13 发的连续火力优势,瞬间倾泻出巨大的火力密度,有效压制使用单发步枪的敌人,在收复乌鲁木齐等城市的战斗中,这种连发步枪很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且由于十三响快枪紧凑的杠杆操作机构和连续射击能力,其非常适合骑兵在马上使用,对于拥有大量骑兵的西征军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武器补充。

国际市场上,奥斯曼帝国在 1876 年斥资采购超过 4.5 万支温彻斯特 M1866 及数千万发配套弹药。在 1877 年俄土战争中,土军凭借其密集火力重创俄军进攻部队。法国在普法战争期间也曾紧急进口数千支,但未能扭转战局。
该枪的缺陷主要源于其复杂结构:杠杆机构存在较多活动部件,在沙尘环境下易发生卡滞,连续射击后故障率显著上升。虽然采用黄铜机匣降低锈蚀风险,但管状弹仓在卧姿射击时装填困难,圆头弹道性能也逊于后来出现的尖头弹。
随着中心发火式弹药与旋转后拉枪机步枪(如毛瑟 1871 型)的普及,温彻斯特 M1866 的战术价值逐渐衰退。新式步枪虽然容弹量通常仅 5 发,但训练有素的士兵通过配合桥夹装填,实际射速差距不大,且拥有更优的弹道性能与射击精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战场上,该枪因其可靠的近战火力延续使用至 20 世纪 30 年代,参与从甲午战争到抗日初期的多场战役,成为近代中国军民御侮图存的历史见证。现存于军事博物馆的铭文 " 江南制造局光绪年造 " 十三太保步枪,正是这段历史的实物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