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早上好。
我是洛小山,和你聊聊 AI 社交。
前段时间,我在写《算法子期》那篇文章时,心里其实挺沉重的。全先生把 AI 当作知音,却最终发现对面只是空无一物的算法。那时候我在想:
我们活在一个无比互联,却又无比孤独的时代。
为了填补这种孤独,市面上线了各种 AI 伴侣。
它们甜美、顺从,能模拟任何你想要的角色:霸道总裁、温柔邻家女、甚至你的纸片人老婆。


坦白说,我对这类产品一向是持怀疑态度的。
毕竟那是虚拟角色,是 AI 自己给你造的幻觉。虽然能给你安抚,但给不了你真实的感情。
许多人曾天真地希望 AI 能成为那个完美的子期。
但一个永远耐心、永远肯定、永远全知的完美知音,这种零破绽的人格,恰恰是最大的伦理陷阱。
因为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种东西,也没有办法给你任何回应。
不过,最近深度体验了一款叫 Second Me 的产品。
它给出的解法,却让你回归真实。


因为它致力于成为真实的你:一个基于你的记忆、价值观和语言习惯,被授权代表你进行社交的 AI 分身。
我称之为人格 Agent。
我们数字身份的新篇章,可能真的要开始了。
01 | 互联网的三个时代:从展示到代理
回看个人主页这么多年的进化史,挺有意思的:
第一阶段,是名片时代。
从 BBS 的个性签名到早期的 QQ 空间。
核心是静态展示,告诉世界我是谁。
虽然中二,但那个时候还挺真实的。

第二阶段,是演戏时代。
朋友圈、抖音成了我们的舞台。
我们既是演员也是导演,精心展演那些经过粉饰的自己。

而现在,大模型催生了第三个时代。
它不再满足于展示或展演,它真正追求的,是代理。
它超越了记录者的范畴,具备基于个人数据进行推理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它被赋予了代表我去行动的权利。

在体验 Second Me 时,有个细节让我有些惊讶。会给我随手记的几句零散笔记,智能添加一些标签,譬如 # 洞察 和 # 工作。

这其实我一直讲的观点:
AI Native 产品的最终目标,是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越来越懂用户。
02 |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代理人?
你可能会问:山佬,我自己社交都嫌累,有必要给替我社交的 AI 擦屁股吗?
我觉得,正是因为累,所以才需要。
人格代理解决的是人类社交中最反人性的两个痛点。
一、不想为了说句你好,耗光仅有的心力
加了微信第一句话说什么?坦白讲,这是现代人的头号难题。
很多时候,即便打了个照面,也难以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启动成本高到让我们不停地错过连接。
Second Me 做了一个很有趣的设计:「AI 破冰」。


它允许两个人的 AI 代理先进行预沟通。基于双方的记忆库,AI 先去试探、碰撞,生成个性化的破冰话题。
这也是一种高维度的社交减负。
就像两边谈合作,先由同学把寒暄、背景调查做完,等气氛烘托到位、关键信息对齐了,领导才准备下场。
二、受够了标签化,谁敢直面更深层次的你?
现在的社交推荐,大多基于静态标签,比如同为互联网人、都喜欢看电影。
这构建的是浅层的兴趣图谱。
我想起了之前看的一本书,叫《人住的房子》。

这只是一本鲜为人知的韩国纪实随笔 …
作者金成焕曾是三星、LG 等大厂的顶级品牌战略顾问,讲究的是绝对的效率和赢。
只不过,在 30 多岁的事业巅峰期,他突然被确诊为稀有癌症,收到了生命的劝退通知书。
书里有一个细节,极大地震撼了我。
当时,他为了瞒着妻子去拍遗照,特意穿上西装,假装是要去上班。
在镜头前,他拼命试图表演出一个正常人的微笑。
但老摄影师一眼就看穿了他眼底的生命力,递给了他一个橘子 …
原图已翻译,请点击大图查看。

以前的社交网络,都在鼓励我们穿上西装,去博取陌生人的点赞。
视频号的心我从来不敢点,生怕别人发现我的喜好。

而人格代理的价值,恰恰在于卸妆。
它抛弃了那层光鲜的伪装,直接替你把那个红着眼眶的真实自我,对接给那个能看懂你、并愿意递给你橘子的人。
通过「发现」功能,你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去询问那些你感兴趣的人(哪怕是行业大咖)的 AI 分身。
它能为你找到那个不仅跟你一样焦虑 35 岁危机,而且都在读《悉达多》寻找答案的同频灵魂。

03 | 几个冷思考:关于边界与信任
作为一个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我也必须泼点冷水。
人格代理虽好,但有三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
思考一:人与 AI 的协作边界在哪里?
当 AI 替我们破冰、替我们沟通时,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它与真实社交的边界?
我觉得这更应该是一种协作。
Second Me 的「我说」功能,是基于我的记忆帮我生成观点,就像用计算器辅助计算。
AI 负责沟通与效率,我负责人性与决策。


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将人格代理作为社交能力的延伸,让它处理社交启动或日常宣发等重复性工作。
我们自己则将精力放在更深度、更有价值的真实关系维护上,而不是让自己的社交能力白白退化。
思考二:把数据养在自己家里
把自我交付给 AI,信任是基石。
我怎么敢信,这个代理人不会出卖我?
除了产品设计层面的约束,我看到了 Mindverse 团队在技术底层的尝试:开源。
他们允许用户在本地训练属于自己的小模型。
这意味着数据和模型的控制权有机会回归用户。
这很难得。
在各家大厂都在筑墙的今天,这种开放的态度,或许才是建立信任的唯一解法。
思考三:用最假的技术,去换最真的连接
我们投喂给 AI 的数据,或许经过了我们的主观修饰,但这本身就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它完全不同于 Character.ai 那种虚拟过家家,它是真实的你的数字延伸。
AI 没必要去 100% 复刻物理的肉身。
它的核心使命,在于理解并表达那个精神内核的你。
终 | 写在最后
目前来看,人格代理不会是一个稍纵即逝的风口。
想象一下,未来的世界,我们登录各种服务,或许不再需要输入账号密码,而是直接用我的人格代理接入。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同时也让人有点惶恐的未来。
焦虑没有任何意义,理解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尝试,去创造。
Second Me 或许还不完美,但它代表着一种方向。
如果你也对这个新物种感兴趣,不妨去试一试,创建属于你的人格代理。
那么,你准备好,去遇见你的第一个人格代理了吗?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的体验,或者 …
你的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