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H 编辑|Cong
耐力挑战,曾经是传统车企的拿手好戏。
但驾驶辅助耐力挑战,却鲜有他们的身影。
不久前,一汽 - 大众联合卓驭科技,组建了一支由全新揽境、全新探岳 L、迈腾、全新一代速腾 L 等主力车型组成的车队,从广州行驶 1860km 抵达西安,全程 24 小时 " 换人不换车 ",完成 24 小时燃油车高速 NOA 耐力挑战。

这条路线有 54% 是山路,56% 是狭窄的双车道,14.3% 的路程要与大货车 " 同行 ",还遇到了 7 次紧急道路施工,可见一路并不好走。而担当重任的 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不但全程无退出,而且人机共驾的比例高达 98.66%。
之前没有燃油车完成过类似的挑战,而一汽 - 大众却完成了,它的意义何在?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市场格局
11 月 11 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2025 年 10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 51.6%,首次突破 50%。而更底层的数据是:10 月份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占汽车国内销量的比例为 54.9%,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更是占比 57.6%。
从明面上看,新能源车市占率刚刚超过 50%,首次上演了 " 市场平权 "。但其实在细分市场中,天平早已向新能源车倾斜。
相信无论是看过几场新车发布会,还是自己亲身体验过实车的朋友,都能感受到新能源车吸引消费者的核心亮点:除了 " 电动 " 性能猛,车越做越大,价格越来越 " 劲爆 " 以外,整车的驾驶辅助水平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这种变化其实很合理,毕竟各行各业都有人工智能、算法、代码的身影,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使用丰富多彩的电子设备、电子应用。
汽车作为制造业顶端的行业,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自然躲不开这波浪潮。
但这种市场格局的变化,对一汽 - 大众等传统车企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不过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普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 " 新势力 " 在研发、应用和营销传播驾驶辅助技术的时候,开始 " 走形 "。他们往往更重视技术的 " 炫酷 ",比如反应多么灵敏,操作如何迅捷,却忽略了 " 安全边界 " 和 " 稳妥心态 " 的重要性,这点在驾驶辅助领域尤为突出。
可殊不知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无论他们对驾驶辅助的接受度和熟练度如何,在实际使用功能的时候,最在意或焦虑的,恰恰是 " 能否保持合理的安全车距 "" 会不会让我全程提心吊胆 "。
而这种供需之间的 " 不匹配 ",就是一汽 - 大众这种传统车企的机遇。
从 IQ.Pilot 增强辅助驾驶系统看一汽 - 大众的科技平权
众所周知,相比于智慧座舱,驾驶辅助的研发和应用难度更高,要想满足一汽 - 大众长久以来坚守的造车标准,是 " 难上加难 "。
而在这次燃油车 NOA 24 小时耐力挑战的背后,我们能看到一汽 - 大众如何以科技平权,应对市场的 " 挑战和机遇 "。
这次旅途中,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相继展现了丝滑上下匝道、无感人机共驾、提前主动避让大车、更快寻找最佳路线超越慢车等能力。同时这套系统在应对大曲率弯道、蠕行加塞等特殊场景时,也有安全、稳妥的表现。

这里重点提一下 " 人机共驾 ",它在新势力展现的驾驶辅助功能中,并不是 " 主角 "。但在很多传统车企眼里," 人机共驾 " 至关重要,因为所有驾驶辅助系统除了要 " 理解 " 外面的世界以外,更应该理解车内的驾乘人员,尤其是驾驶者。而 " 人机共驾 " 就是这种能力的最佳体现,当驾驶者需要控制车辆时,驾驶辅助系统不会退出,也不会争抢车辆控制权,而是静静在旁守候,等条件允许时再接管车辆。
对于驾驶者而言,这就是非常舒服的安全边界,也提供了很好的稳妥心态。
为了实现以上这些能力和效果,一汽 - 大众和卓驭科技确实下了很多功夫。比如采用业界首创的 " 立体双目 OCC" 数据驱动 + 立体双目,类似人眼工程学,观察覆盖面更广更准。同时采用端到端驾驶辅助模型,不仅能处理繁多且复杂的感知信息,还会根据需求,形成自己的判定逻辑和思维习惯,满足一汽 - 大众安全、稳妥优先的标准。
软硬件组合确定之后,接下来就到一汽 - 大众在燃油车身上的适配工作了。
和新能源车相比,燃油车搭载驾驶辅助能力的难度更高。新能源车在高压平台和电子电气架构下,功能域之间不但信号语言一致,而且传输渠道也更容易打通。而燃油车动力系统 " 纯机械 " 部分更多,真正用到电子信号的地方较少,要想与驾驶辅助之间形成良好的 " 对话机制 ",需要下更多功夫。

另外一点,就是散热问题。以往燃油车动力总成会占据较多空间,留给这些智能系统的空间本就不多,也会影响到 " 主机 " 的散热效果。因此为了确保安全,无论是功能强度,还是耐用性上,燃油车的驾驶辅助系统或多或少都难以发挥最大功力。
而一汽 - 大众研发的 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有效解决了与燃油车动力适配、通信与平台化适配和高效散热的三大技术难题,才能让驾驶辅助系统像动力系统一样,持续且高强度运行。

当然,从选择软硬件方案,到上车的调试和匹配,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都不是 " 一蹴而就 "。一汽 - 大众与和卓驭科技历时 1400 多天专项研发,超 10 万公里场景优化,系统还经过 5 大类、502 项极端环境严苛测试,以 " 真 · 车规级 " 的成绩,通过大众全球化品质认证,设计使用寿命可达 15 年。
过往,一汽 - 大众以 " 造好车 " 享誉行业和市场。如今,他们以相同标准打造的 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也将是一款 " 好系统 "。
好技术 + 好车 = 真平权
不过要想真正做到科技平权," 好马配好鞍 " 才是正解。
这次耐力挑战的车队成员:全新揽境、全新探岳 L、迈腾、全新一代速腾 L,再加上即将搭载 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的全新揽巡。
这些车型系列,虽然所处细分市场不同,面对的消费者群体也不尽相同,但都是 " 品质 + 口碑 + 销量 " 三重好评的车型,深受消费者喜爱。
更关键的是,这些车型热销之余,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也有多元化的用车场景。而 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可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交通情况,为用户带来安全、舒适、稳妥的智能出行,正是锦上添花。

如今好用、实用的车,搭配实用、好用、敢用的驾驶辅助系统,就是实现科技平权的正确路线。
车云小结
从行业观察者角度看,目前的市场变化 " 存在即合理 ",无论是车企还是每一名从业者,都不该抗拒这种变化。而是要适应变化,将挑战变为机遇。
当然,在应对激变的过程中,车企不应忘了坚守品质和满足需求的 " 初心 ",更不能一味 " 搞炫技 "" 玩噱头 "。如今随着驾驶辅助的普及,这两个现象正在汽车圈逐渐消退,但仍有残留。
而一汽 - 大众在实现 " 科技平权 " 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行业领军者的风范,坚守初心的同时,积极与国内头部智能领域企业合作,打造安全、可靠的驾驶辅助系统,再将其搭载于高品质的车型上,让 1+1 大于 2。
这种满怀诚意,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的方式,值得点赞和掌声。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