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科技 8小时前
谁挡了满帮的财路?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被誉为 " 货运版 Uber" 的满帮集团,近日交出了 2025 年第三季度的成绩单。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 10.8%,平台履约订单量同比增长 22.3%,用户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只不过,高增的订单量并未转化为同等规模的利润,当季公司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 18%。

盈利规模的大幅收缩,源于公司业务结构上一次重要调整。此前,满帮核心业务货运经纪服务,上调了货运经纪服务费率。不过,该业务很大程度上依赖补贴维持自身的经济可行性,然而,当政策环境发生变化,公司的盈利能力便直接受到冲击。

当下,随着货拉拉、滴滴货运等对手迅速崛起,行业价格战加剧,如何在复杂环境下处理好多重挑战?满帮给出的一个战略选择是,试图通过收购智加科技 " 拥抱智能化 ",向技术驱动型平台转型。

不过,AI 技术的投入与回报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在 AI 业务贡献实质性收入之前,满帮仍须依靠传统业务支撑整体运营,公司创始人张晖也急需为满帮找到新的平衡点。

一、补贴与盈利的平衡难题

11 月 17 日,被称为 " 货运版 Uber" 的满帮集团发布了 2025 年第三季度报。

财报显示,满帮第三季度总净收入达到 33.58 亿元,同比增长 10.8%。平台交易活跃度也在快速提升,履约订单量 6340 万单,同比增长 22.3%。用户规模创下了其历史新高,平均每月活跃发货人达 335 万,同比增长 17.6%。

然而,高增长的订单量并未转化为同等规模的利润:第三季度满帮集团净利润仅为 9.21 亿元,同比下降 18%。

资本市场也给出了强烈反应,公司财报发布当日,满帮股价应声大跌 11.9%。

盈利能力的下滑,源自满帮在业务结构上的一次重要调整。今年 8 月,满帮做出了一项关键决策,即上调货运经纪服务费率。

作为满帮集团的核心业务,货运经纪板块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补贴维持其经济可行性。具体而言,作为无车承运人,满帮需按 9% 的税率缴纳增值税,个体司机仅能提供 3% 的进项发票,中间 6 个百分点的税差长期依靠地方政府退税来填补。

业务结构上对政策的深度依赖,本质上也让盈利模式变得相对不可控。退税政策稳定时,满帮可凭借这一优势实现可观的利润,可一旦政策环境发生变化,公司的盈利能力将直接受到冲击。

现实的发展恰恰印证了这一状况。

2025 年上半年,满帮净利率高达 42.83%,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退税政策的红利。可随着地方财政端承压,退税增速明显放缓。据报道,为填补这一成本缺口,满帮不得不选择提价应对,长三角地区,300 公里订单的服务费率从 6% 飙升至 11%。

某种程度上说,提价策略的本质,是试图将外部风险转移给用户。不过甘蔗没有两头甜,这一举措推出已经触发了连锁反应。

对依赖满帮获取发票和货源的中小物流企业而言,费率上涨直接推高了运营成本。据报道,部分货主开始转向其他货运平台或回归线下中介。由此一来,也导致满帮货运经纪服务的交易量大幅下降,收入成本反向增加,形成 " 提价 - 流失 - 亏损 " 的不良循环。

对此,满帮在年中报已有所预示:" 公司理解此类变化可能会增加货主的成本。我们预计,自 2025 年第三季度起,货运经纪服务的交易量将大幅下降 "。

这一预警也在第三季度成为现实。三季度满帮财报显示,货运经纪业务收入降至 10.94 亿元,低于去年同期的 12.81 亿元,下滑趋势已然显现。

尽管满帮 CEO 蔡翀将这一用户变化定义为 " 健康的结构性改善 ",只是公司核心盈利能力的下滑,恰恰说明平台尚未建立起一个脱离补贴外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二、货运平台的生态阵痛

满帮的发展轨迹与创始人张晖的个人思想和战略决策深度绑定。

此前,在运满满的 D 轮融资讨论中,张晖就 " 做专还是做广 " 这一问题与泰合资本进行了深入讨论。彼时的张晖笃定地表示,要专注做交易、尽快实现交易闭环,而不是分散精力去做 ETC、加油等增值服务。

这一战略判断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泰合团队通过大量司机访谈发现,货车司机的关键痛点并不是增值服务,而是渴望有一个平台能提供更准确、更多的交易信息,帮助他们快速找到生意机会。

早些年,张晖曾就就职于阿里巴巴 B2B 事业部,这让他在创业后对自己平台的定位上,核心思想源于阿里的 " 平台生态 " 理念:他将满帮定位为 " 货运版淘宝 ",强调通过高效撮合交易来创造核心价值。

后来,张晖复刻阿里地推打法:要求团队 " 住司机宿舍、吃路边摊 ",手把手教中老年司机使用智能手机。这种接地气的策略迅速见效,运满满很快在华东站稳脚跟,随后一路北扩,拿下湖南、湖北等省份市场。后续,张晖将全部精力放在 " 拉新 " 上,对司机资质审核、订单追踪等基础风控的相对忽略,则为日后平台生态变化留下了伏笔。

并且,作为一个信息撮合平台,满帮不直接参与运输服务,主要向加入平台的独立托运人和卡车司机收取费用。这种平台型商业模式虽然具有边际成本低的优势,但也带来了显著的平台治理难题。

例如,此前满帮平台在用户注册环节对身份证、驾驶证等材料的核验较为宽松,虽有助于快速扩大用户规模,却导致实际承运车辆与注册信息时常不符,为 " 黄牛 " 提供了可乘之机。

据报道,2025 年 8 月,一位郑州酒水商曾通过满帮旗下的运满满 App 下单,将价值逾 200 万元的三百多箱五粮液发往宁波。然而次日,承运司机突然失联。几经波折后,该用户才发现接单司机实为 " 黄牛 ",订单已被转包给他人,可向运满满客服寻求解释时,却仅得到 " 司机自由注册,平台无法核实 " 的冷淡回应。

事实上," 黄牛 " 横行或许成为了满帮生态治理绕不开的命题。

相关报道显示,运满满平台在创立初期,就曾与传统货运 " 黄牛 " 有过竞争。尽管后来双方关系有所缓和,但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运满满相关万余条投诉中,仍有大量货主反映遭遇司机失联、电话停机等问题。

目前,满帮已经落实货主实名认证。只不过,平台治理的深层次命题并非朝夕可以改变。黑猫投诉同步显示,面对大量相关投诉,平台仍存在客服推诿、责任弱化的现象。

与此同时,满帮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正日益加剧。一方面,货拉拉、滴滴货运等对手正迅速发展。货拉拉在同城货运领域不断拓展业务,以 63.1% 的市场份额稳居首位,远超满帮的 25%;滴滴货运自 2020 年入局后不断加大投入,部分地区市场份额已逼近满帮。

面对竞争,满帮通过并购 " 省省回头车 " 切入同城货运,并推出 " 运满满冷运 " 布局细分市场。只不过,这些新业务仍处于投入阶段,尚未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

另一方面,货运行业发展至今已经趋于成熟并饱和,这也成为行业价格战爆发的温床。从这点上说,张晖曾提出 " 去除中间环节,降低 10%-15% 运费 " 的目标,如今随着平台费率上调,早些年满帮主打的成本优势势能难免逐渐减弱。

三、复杂形势和张晖的耐心

2025 年第三季度,满帮的增值服务成为了一大亮点,营收达到 5.61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4.8 亿元增长 16.88%,成为满帮重要的收入来源。

只是,围绕这一高增长业务伴随着不少争议。满帮的增值服务以信贷解决方案为核心,包括面向司机和货主经营周转需求的 " 司机贷 "、" 满运贷 ",以及为司机提供 ETC、加油、保险等场景小额贷款的 " 司机白条 "。

值得注意的是,满帮增值服务部分利率出现的不透明现象,也引发不少关注。据报道,满帮平台宣传信贷产品年利率低至 8%-24%,但实际操作中通过叠加服务费、管理费等隐性成本,综合年化利率往往突破 30%。

报道显示,先前一名河南司机借款 8000 元后发现实际年化达 30.5%,计入 " 服务费 " 后综合成本甚至突破 36%,远高于民间借贷 14.4% 的司法保护上限。这种 " 明低实高 " 的定价模式也引发大量用户讨论。

某种程度上说,普惠金融政策导向下,满帮信贷业务本应依托物流场景优势缓解行业融资难题,只不过,业务实际展开过程中暴露的偏差,或许也让业务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初衷偏离。

外界看来," 拥抱变化 " 始终是张晖的核心管理哲学。

如今,面对复杂环境带来的多重挑战,张晖带领满帮正寻找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他表示:" 进入 2025 年下半年,我们将继续致力于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降低物流行业的成本,提升效率 "。

满帮集团高管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公司已于今年 7 月完成对自动驾驶公司智加科技多数股权的收购,此举也标志着满帮正加速向技术驱动型平台转型。

满帮总裁郭浪波表示,这一收购 " 增强了公司的人工智能能力与技术根基 ",将助力公司把握新的增长机遇。

AI 技术的投入与回报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在 AI 业务贡献实质性收入和利润前,满帮依靠传统业务支撑整体运营的主流短期内,或许很难达成真正扭转。

三季度财报中,满帮对第四季度的业绩展望趋于保守,预计总净收入介于 30.8 亿元至 31.8 亿元之间,低于去年同期的 31.7 亿元。与此同时,这项收购也推高了研发开支。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同比上升近 20%,而这种由技术投入带来的财务压力,很可能在未来几个季度持续存在。

从这点上说,满帮的未来发展路径其实不难提炼:一方面,公司需要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平台效率,收购智加中国成为自身 AI 战略的关键布局;另一方面,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优先还需时间,公司不得不忍受货运经纪服务转型的阵痛。

这都可总结为,复杂形势正在拉下赚简单钱的窗口。如何为满帮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考验着张晖的耐心。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