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济仁的汽车评论 12小时前
汽车与腕表的行业趋势如此相似?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期《刨根问底》我们接着上期内容,腕表业近几年是否与汽车行业一样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遇到瓶颈,这样的原因又是什么?结合车表两个领域我们一起聊聊!

以下为本期播客视频文字版:

对钟表业而言,近几年遭遇的瓶颈难以避免,很多人将其归咎于疫情,但即便没有疫情,这也是迟早会出现的情况,核心原因有三点。

首先,整个行业累积的产品数量过多。自 1985 年机械表复兴以来,市场上留存了 4 亿到 5 亿只中等以上品质的机械表。

与汽车不同,机械表的耐用性极强,存放 40 年不仅不会损坏,反而可能因稀缺性和复古属性而升值,这些存量腕表需要漫长时间去消化。

其次,全球腕表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这并非中国独有,瑞士同样如此。过去,独立制表人难以获得高端打磨工艺以及优质的游丝和摆轮搭配,但现在只要支付略高于大品牌的价格就能买到。

此前行业景气度高,企业纷纷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能力,当市场遭遇销售瓶颈后,生产商为了出货,只要有订单就愿意成交。

同时,科技的发展让数控机床广泛应用,微小零件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生产难度也大幅降低。这一现状催生了大量独立制表人和微型品牌,独立制表人专注高端市场,微型品牌则瞄准低端市场。

它们利用供应链的产能过剩,以低廉价格收购表壳、表盘等零件进行拼装,凭借独特的设计风格、极低的销售成本和微薄的利润,推出了价格亲民且备受欢迎的产品。

最后,Z 世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与老一辈人喜欢囤积物品、形成收藏习惯不同,Z 世代更注重消费过程中的体验。

他们购买昂贵的腕表后,体验完毕就会毫不犹豫地转手卖掉,甚至有行业说法称,花费 500 万在 5 年内可以成为 10 个腕表品牌的超级 VIP,享受品牌提供的各类高端服务,而腕表本身只是体验的载体。

Chrono24(德国奢侈手表垂直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每年 3、4 月份发布的高价位腕表,往往在十个月内就会出现在二级市场。

腕表与汽车行业存在诸多共性,比如都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且部分高端产品的消费者持有时间都很短。

不过,还有一个比腕表行业衰落更快的领域——书写工具。笔与腕表曾相伴而行,万宝龙就是在这两个领域都表现出色的品牌,但如今腕表行业仍在增长,笔的市场却持续萎缩。尽管笔的实用性比腕表更强,但在数字化时代,其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

有人担心,若腕表行业过度依赖社会价值和情绪价值,可能会重蹈笔行业的覆辙。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腕表作为小众商品,其目标客群相对固定,且能持续吸引新的消费者进入这个圈子。

只是现在不少新进入者受潮流影响,对腕表本身兴趣不大,目标明确且追求快进快出,这也导致劳力士、AP、Richard Mille 等品牌的部分热门款式价格被炒得远超市场价值。

劳力士的迪通拿系列就是腕表与汽车行业关联的典型例子。迪通拿源于美国佛罗里达的一项赛车赛事,劳力士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就开始赞助该赛事,并推出同名腕表。

最初,腕表与汽车的关联核心是计时功能,赛车运动对计时精度的极高要求,推动了迪通拿腕表的技术发展。而这一腕表系列近年来的热度,也离不开市场的轮动炒作。

汽车行业正经历巨大变革,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汽车在中国受到政策扶持,包括绿牌、购置税优惠、置换补贴等,使其逐渐成为主流。

但从全球视角来看,不少国家和企业正在放缓电动车的推进步伐,大众、通用、福特等集团都调整了电气化战略。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热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价与油价差距显著,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使用成本更低的电车,滴滴等运营车辆的电动化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

不过,电动车并非完美无缺,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对于超跑等高端汽车而言,其价值已超越交通工具本身,更多地成为身份的象征、个人成就的体现,或是满足消费者娱乐需求的 " 大玩具 ",这类车型所承载的品牌情绪价值和圈层认同感,使其不会被电动车完全取代。

但对主流汽车市场来说,电气化是必然趋势,智能化与 AI 的结合将成为核心方向,未来汽车可能不再需要个人拥有,而是通过共享、自动驾驶等方式满足出行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燃油车并不会完全退出市场,为了满足更严格的排放要求,燃油车也会朝着电气化方向发展,法拉利推出混动车型就是例证。

这与腕表行业的发展有相似之处,比如精工的 Spring Drive 技术,在保留机械表质感的同时,提升了计时精度和使用便利性;斯沃琪也曾推出带有滑雪场芯片感应功能的腕表,拓展了腕表的实用场景,如今这类便捷性功能更多地由智能腕表承载。

但传统机械表并不会被完全淘汰,就像法拉利宣布推出电动车后股价大跌,劳斯莱斯的纯电车型也未能持续热销,消费者对传统高端品牌的固有认知和情感联结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中国在混动市场的成功,采用大电池方案,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腕表领域,中国的独立制表人和微型品牌在过去五年品质大幅提升,部分品牌甚至进入了顶奢小众消费群体。以 " 北落师门 " 为例,其推出的球型陀飞轮腕表,短短两三年销量就达到数百只,接近瑞士高端腕表市场陀飞轮的年总产量。

这让法国、瑞士等传统制表国家感到压力,它们一方面试图让传统制表远离当代科技,强调手工工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手工工艺在精密性和美观度上难以满足工业化时代消费者的需求。

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品牌价值的下降。在汽车市场,BBA 等豪华品牌在发力 20 万级新能源车,传统合资品牌聚焦十几万级市场,而中国品牌则向 30-50 万级市场进军,这种格局打破了传统的品牌溢价体系。

传统豪华品牌面临着如何在技术和体验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维持品牌高溢价的挑战。

雷克萨斯的发展策略或许能带来一些启示。过去 30 年,丰田旗下的雷克萨斯始终坚持自身路线,不轻易受市场短期波动影响,注重品牌文化的传承。

相比之下,西方不少品牌受制于股价、投资人及董事会压力,频繁更换管理层和调整战略,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成效,但中长期来看会损害品牌积累。

家族企业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它们更注重长期发展,坚持自身的品牌理念和哲学,不会为了短期利益轻易改变方向,且会谨慎对待产品质量,避免将问题留给后代,在市场波动时也能更灵活地调整产能和产品结构。

丰田的发展模式也值得关注,它很少进行从 0 到 1 的颠覆性投资,而是更倾向于借鉴他人已验证的技术,通过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实现量产,从而产生商业价值。

氢动力技术就是典型例子,虽然并非丰田首创,但丰田通过量产使其落地并实现商业化。在电动化浪潮中,丰田也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在观察市场趋势后,才逐步调整战略,比如雷克萨斯的国产化进程,经过多年酝酿才最终落地。

当前,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在高速发展后,消费者的关注点逐渐聚焦于安全和耐久,马力廉价化也导致了一些事故的发生。此前,社交媒体炒作腕表保值增值,引发过度投资,如今市场出现过剩,腕表需求下滑。

两个行业都面临着消费者和行业自身的双重反思:是否需要如此激烈的竞争?

对此,不少品牌已经进入盘整期。历峰集团的负责人意识到产品数量过多、价格过高的问题,斯沃琪集团作为行业重要的供应商,也采取了保守策略,通过控制产量、降低成本来稳定发展,避免因方向失误导致损失。

瑞士钟表行业面临着来自德国、亚洲等地区的竞争压力,中国中价位腕表在瑞士市场也占据了一定份额,这可能促使瑞士进一步提高 "Swiss made" 的标准,强化商业壁垒,甚至推动制造业回归本土,但在全球物流和支付日益便捷的背景下,这种通过关税和产地限制建立的壁垒难以长久维持。

中国汽车行业的内卷,核心原因之一是此前产能控制不当,各地纷纷争取汽车生产资质和资源,导致产能过剩。

未来几年,产能消减将成为行业必然趋势,品牌并购也将频繁发生。国家已经关注到行业内卷从国内延伸到海外的问题,并着手调控。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而言,未来需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实现本地化生产,因地制宜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同时要节制产能,聚焦核心品牌,在并购过程中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优质人才,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如果你对《刨根问底》内容感到有趣或想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大家各平台关注《童济仁汽车评论》,我们会不定期以播客形式讲述汽车行业的有趣故事!

往期回顾

刨根问底丨丁之向和刘曰海两位车表大咖的藏品公开?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