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少年维特
这轮欧洲机器人反倾销,如果只从价格战的角度看,对中国厂商都不好受;但如果站在供应链重构的角度看,主要是针对那种只靠低价走量的厂。
中坚机器人割草机在欧洲是出口加多渠道,既有给欧洲品牌做 ODM/OEM,也有通过商超、进口商卖自己的产品。这种能做智能化、高端产品、又能给欧洲品牌代工,不见得是被打击的一方,反而有机会成为留下来的那批。
而且现在看中坚,关注点真的不是利润,而是它未来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里能占到什么位置。
业务底盘是园林机械这门几十年跑出来的现金流生意,顶层设计是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这条大赛道,不能用静态财务去评价。
之前三季报出来,长城证券最新的研报直接给到:25 – 27 年归母净利 0.68/1.24/1.80 亿,对应 340/186/128 倍 PE,评级还是 " 增持 ",逻辑是短期被研发拖利润,长期看机器人新增长点。典型的 " 先砸钱造赛道 " 的成长股打法。
市场愿意给想象空间,主要是现在中坚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嵌进产业链里——海外押注 1X、接上 OpenAI 生态,国内绑定华为,内部做四足、场景化产品,路线很清晰。
所以,讨论中坚值不值得拿,其实就看两件事:1. 人形机器人是不是一个足够大的产业。2. 中坚在这条赛道里是不是占到了一个值得付费的位置。
这轮人形机器人热为什么不一样
和过去那种概念轮动最大的不同点是:这次国家不是喊口号,而是画了路线图。2023 年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定了两个关键节点:
这和当年工业机器人、智能电动车的路线很像,典型的 " 举国体制 + 市场竞争 "。政策做方向、地方做产业链、企业拼技术和落地,已经不是能不能成的问题,而是何时成、成到多大规模的问题。
从产业规模看,它的天花板远不是几百亿,而是下一代 " 通用硬件平台 "。中国信通院预计,2045 年后国内在岗人形机器人超 1 亿台,市场近 10 万亿元;摩根士丹利从全球视角的预测是 2050 年将有 10 亿台机器人、5 万亿美元市场;MNM 给的近期数据是 2030 年,152.6 亿美元规模,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 39.2%。

这些数字有假设,但趋势非常明确:资本正在从 " 纯 AI 算法 " 快速迁移到 "AI+ 机器人本体 "。高工机器人统计,今年 8 月全球 21 起融资,中国占了 20 起,过去两年融资合计超过百亿元,说明资本在大规模押注 " 机器人进入实体世界 " 的这波趋势。
国内一级市场现在最值得关注的是宇树、乐聚、智元。

宇树科技属于主打工程派和性价比路线,四足 + 人形两条线并跑,7 月备案、11 月完成 IPO 辅导,有望明年四季度正式冲击科创板;乐聚机器人是国内 " 全栈派 ",从机器人大脑、小脑到操作系统、关节、灵巧手全线自研,刚完成近 15 亿 Pre-IPO 融资,已经进入辅导期;智元机器人属于算法派,具身智能路线最激进,类似国产 Figure,最近市场上也出现借壳的传闻。
三家公司路线不同,但都在拼同一件事,谁能先把 " 能跑、能干活、能规模化 " 的人形机器人做出来。背后还有 Figure、Agility、1X、傅利叶等全球玩家在加速迭代,今年以来全球风投在这个方向上投了超 50 亿美元。
因此,从政策、资本、全球趋势维度看,技术要突破、供应链要成型、示范场景要落地,地方政府、央企、龙头公司都在同一个方向发力。人形机器人绝对不是短线题材,而是一个典型的长坡厚雪的周期。
现在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在这个未来巨大的产业中,谁能吃到利润率最高、议价权最强的那一段。
中坚到底卡在这盘棋的哪一格?
虽然热度高,但放在长周期里,人形机器人仍然处在明确的 " 前半场 "。消费端离普及还远,真正的竞争发生在研发、产线、技术路线、B 端示范场景这些环节。
这个阶段比拼的不是销量,而是位置:谁先占住供应链、谁更靠近大模型生态、谁能率先跑通可复制场景。
中坚科技目前走的路线不像国内主流对手那样正面卷本体,而是 " 内外两条线同时铺开 "。
外部路线:押注 1X,卡进全球具身智能生态
这是中坚现在最有价值的资产。1X 是全球最接近通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团队之一(Halodi 原班人马),背后站着 OpenAI 创投基金、软银、三星。中坚通过战略投资直接进入供应链。
今年 10 月 1X 发布面向家庭的 NEO 人形机器人,定价 2 万美元,2026 年开始交付。媒体普遍认为 NEO 将是第一批真正进入 C 端的通用机器人。

中坚是 1X 的深度供应链合作方,NEO 从 Demo 到工程化,再到量产的每一步,中坚都能跟着受益。
这就是为什么有券商直接写," 有望切入 OpenAI 人形机器人供应链。" 逻辑非常像当年的三花智控,卡住产业链核心位置,比短期利润重要得多。
内部路线:UNICUT H1、灵睿 P1,再到人形本体
中坚的内部布局逻辑,非常制造业:从自己最擅长的场景出发,一步步往更复杂的机器人体系走。
UNICUT H1 智能割草机器人,基于园林机械的深厚积累,做的是欧美户外家庭场景,搭载导航 / 避障 / 回充,是从机械工具升级到智能设备的自然延伸。
中坚在上海建了一条柔性机器人产线,能在不同形态的机器人之间快速切换生产,年产能能做到万台级,是国内少数真正能规模化生产智能户外机器人的企业。
关于灵睿 P1 四足机器人,核心亮点是搭载了自研大语言模型,能做多模态感知和自然语言交互。目前 P1 已进入小批量试制,在园区巡逻、电力巡检等场景试点推进,国华控股还准备首批规模采购。

人形本体方面,中坚采取的是相比宇树 / 智元更务实的路线。先做上半身功能(手臂 + 感知 + 交互),下半身采用轮式 / 平衡轮快速落地场景,这也更符合制造型公司的节奏,先做能卖的,再逐步向完全体过渡。
在生态合作上,与华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共建场景合作,设立的深圳桦之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对接此合作。另外在算力与训练上接入英伟达体系,把 " 制造能力 +AI 算法体系 " 整合起来。
从以上这几方面业务看,中坚一方面通过 1X 把自己挂进全球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一方面孵化割草机器人,同时也在国内做四足和人形场景探索。
估值前景怎么看
券商逻辑比较传统,盈利预测都是基于园林机械基本盘,从一致性看,属于故事的天花板足够高,值得用估值去等业绩。
基于中坚现有业务来看,潜在营收来源大致可以拆成三块:
自有产品收入(H1、P1、人形上半身):H1 有柔性产线做规模基础,P1 已跑出 B 端意向订单,类人服务机器人更偏向政策与场景驱动。只要其中一项出现单季销量显性化的拐点,直接确认收入,毛利也很高,利润表会立刻变样。
供应链服务:本质是 " 为 1X 等人形机器人厂商提供模组、结构件甚至整机代工 "。这条线的收益没有自有品牌那样高,但胜在弹性大、放量快、跟随度强。如果 1X 的 NEO 进入工程化量产,中坚的产业链位置会比它自己单干更赚钱、更稳健。
工程 + 系统集成:主要面向电力巡检、工业园区、康养机构、楼宇服务等场景。它更像 " 机器人 + 解决方案 " 的模式:签单大、周期长,但一旦跑通场景,就是非常稳的现金流来源,也能形成 " 别人难复制 " 的服务护城河。
这三块业务任意一块在 3 – 5 年内走出来,今天的估值就不一定贵。
后续几个潜在催化剂值得关注:
中坚跟 1X 的量产节奏属于强绑定。1X 的工程化量产节点直接影响市场给中坚的定价;另外灵睿 P1,有 B/G 端的合作在推进,国华控股的单子也算是一个信号。后面就看它能不能再拿下几个类似的场景;人形上半身这条线。需要关注在康养、安防、楼宇里啥时候跑出几个真正可复制的项目。
最后资本面的动作。H 股这件事如果推进顺利,或者引来一些海外科技基金的长期资金,一个是解决未来两三年的投入压力,估值体系也能往外扩一层,吸引更大的国际资金进来。
公司现在正处在新旧业务切换的关键阶段,短期利润不是核心变量,真正需要盯的是估值体系什么时候能完成切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