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新京报记者 胡倩 实习生 申钰棋
编辑 丨胡杰
校对 丨李立军
►本文 6900 字 阅读 10 分钟
49 岁郭伟的人生有着不同的 " 横切面 ":在投资企业管理人员回忆中,他是 " 有技术、踩上风口的创业者 ";在与其交往多年的知情人回忆里,他是 " 商、学两手抓 " 的钻营者;在代出版著作的中介人员印象里,他是 " 急需科研成果、出手阔绰的大学教授 ";在其学生眼中,他是 " 不做学术、热衷于攀附关系 " 的 " 水货 " 导师。
此前,贴在郭伟身上最大的标签或许是 " 首席科学家 ",但近日来,这一标签已经被 " 学术骗子 " 彻底替代。
2025 年 11 月 18 日,江苏科技大学发布情况通报称,校方认定郭伟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解除与郭伟的聘用协议,并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
2023 年,郭伟被江苏科技大学人才引进,获评该校 " 首席科学家 ",并受聘为博士生导师。事发前,郭伟对外自称陕西省高考状元,拥有海外研究经历,是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A 类创新人才,又身兼国际纳米材料知名专家、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等多个头衔 ……
通报发布后,新京报记者多方联系上三位曾在不同时期与郭伟深度接触、有过合作的知情者。他们的回忆拼凑出郭伟从商界到学界的轨迹:走出江西小镇后,郭伟先后在多地创办科技公司,包装商业身份混迹材料行业多年后,他最终实现了跨入学术界的目标。
" 吃不准对方有多少真东西 "
如果不是看到郭伟学术造假的新闻,上海某投资企业管理人员王新元对他的印象,仍然停留在 " 有点技术、踩上风口的创业者 "。
两人相识于十多年前的一次商业合作。王新元回忆,2014 年前后,郭伟带着 " 纳米技术 " 的合作设想找上门来:" 他说自己有能搞出成果的技术,由我们出钱,双方成立合资公司。"
作为技术提供方,郭伟有一份 " 学而优则商 " 的漂亮履历:本硕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专业,后前往日本九州大学材料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是在九州大学国家实验室研究组工作,后回国担任某大型企业集团的总裁助理,并兼任集团旗下子公司的副总经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所所长 ……
见识过不少行业人才的王新元承认,郭伟的背景 " 相当不错 ",既有扎实、对口的科研学习经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然而,线下接触过两次后,王新元对郭伟的观感变得复杂起来。凭借多年的识人经验,他竟然 " 吃不准对方有多少真东西 "。听郭伟当面阐述公司设想时,王新元注意到,对方的眼神 " 有点飘 ",像是 " 心里没底 "。他判断郭伟是有些 " 滑头 " 的。

2014 年前后,与投资人接触时,郭伟给出的项目介绍。受访者供图
王新元回忆,郭伟 " 画了一张相当大的饼 ":超 1300 亿的市场容量,预测盈利上千万元,服务毛利率超过 100%……
即便心里仍有担忧和顾虑,王新元最终还是同意公司向郭伟投了几十万元的初始资金。他认为,打动公司投资人的是郭伟阐释的技术路线:" 他选的纳米领域太好了,正踩在风口上,我们也非常认可他的技术方向。"
直到现在,王新元仍然觉得,郭伟并非网络上流传的 " 对技术一窍不通的高中毕业生 " 形象," 他至少是懂点技术的。"
王新元记得,在第一阶段成果验收环节,郭伟确实交付了部分研发成果,但遗憾的是,最终的测试效果并未达到双方约定的预期值," 就像车子性能,对方承诺达到 100 公里,实际只有 50 公里。"
也因此,王新元所在的投资公司没有继续追加资金,只是明确告知郭伟:" 等效果达到预期后,我们再开启第二阶段的合作。" 而这一搁置,便是十多年。
同样认为郭伟有一定本事的,还有该投资企业的另一名长期关注纳米技术领域的管理人员。他告诉新京报记者,2008 年前后,他与郭伟在饭局上经行业内熟人介绍相识。
该管理人员承认,郭伟早期便存在夸大包装的行为:明明只是对材料有初步提升性能效果的技术摸索,却被其描述为 " 技术含量达到国际水平、可以直接替代国内传统技术 ";即使尚无落地研究成果,也能包装成 " 已经指导一些企业生产 ",并称已经量产。
" 从曾审阅过郭伟项目书的投资方来看,郭伟可能是懂点材料技术的‘半吊子’,又选对了新兴风口领域,所以忽悠了后续投资人和学术界人士。" 王新元觉得,这或许也是郭在之后的十多年间 " 招摇撞骗 " 的根本逻辑。
混迹材料行业多年," 喜欢结交圈内人 "
新京报记者多方了解到,多年来,郭伟对外披露的海外留学经历版本各异,涉及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多所院校,时间也互有冲突矛盾。
唯一不变的是,所有版本里,他均声称自己本硕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他的所学专业均为 " 材料科学与工程 "。新京报记者通过多种途径向西安交通大学核实郭伟的本硕就读经历,未获证实。
一位自称与郭伟相识多年、知晓其早年经历的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认为,这或许正是郭伟刻意为之的结果:将 " 专业材料人才 " 人设贯彻到底。
上述知情人告诉新京报记者,早在 2010 年前后,郭伟就开始频繁现身卷材涂料与涂装发展论坛这类专业会议," 看似是混圈子,实则是为了给自己贴‘内行人’标签。"
" 蹭会、合影、打卡,都是他用过的手段。" 一名曾两次接触郭伟的科技公司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回忆,此前,在一场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上,郭伟并未受到主办方邀请,但他自费到场,还特意请这位负责人帮忙拍照留念。

郭伟在参加 2020 年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时留影。受访者供图
2011 年的某场学术活动,他与专家握手合影;2012 年的一场晚宴,他背着手站在展牌前 …… 在向外界介绍时,这些曾经参与过的会议活动、合影照片,被郭伟拼凑在一起,成为其深耕行业、人脉广泛的佐证之一。
多位曾与郭伟长期交往的受访者认为,其混迹材料行业多年," 发家 " 策略或是 " 商学结合、以商促学 ",即依靠商业活动广泛结交行业与学界人士,再在商业身份中强化 " 学术人设 "。
2011 年至 2022 年,他先后在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四地注册多家公司。这些科技公司均属材料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大部分与纳米技术开发深度绑定。
即使是商业公司,郭伟仍然设法使其与科研 " 沾边 "。新京报记者获取到郭伟向投资者、企业展示的材料文件中,他将 2013 年兼职创办的上海叁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描述为研究所性质单位,自称担任总经理兼研究所所长,同时还标榜自己是 " 涂装工艺研究所所长 "。
郭伟曾在一个纪录短片《纳米征程》里出镜,身着白色实验服,一边演示实验、讲解纳米技术,一边自述:"2003 年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纳米材料的科研和教学工作,2016 年从国外回到祖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国内纳米材料的研究。" 他的身份既是丽水市汉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又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前述投资公司管理人员认为,郭伟刻意把商业公司包装成科研机构,或许正是为了丰富其 " 学术背景 "。
此外,郭伟的简历上也曾经出现过多位 " 院士 " 的身影:研究生期间师从某著名材料强度专家、院士,与被评价为国际纳米材料研究领域开创者的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合作,此外,其研究成果还受到多位院士的肯定 ……
在王新元的印象中,郭伟曾称 " 要去南京面见一名材料学领域顶级权威的院士 ",以此为由向投资公司借用奔驰 S350 车,并要求司机接送。
有多位受访者向新京报记者指出,正是在 2023 年入职江苏科技大学前后,郭伟便不再注册新公司,也不再打理原有公司,导致公司出现经营异常情况。其学生透露,郭伟自进校后便鲜少向人提及他的商业经历," 我都不知道他还开过公司。"
截至发稿,其名下关联的 9 家公司,其中 1 家已注销,4 家被吊销,剩余 4 家存续公司均存在未按期公示年报、经营异常甚至劳动仲裁纠纷、被申请执行欠款等诸多问题。
" 他是不是认为自己当时已经实现了从商界向学界转型呢?" 上述自称接近郭伟的不愿透露姓名人士评价。
出版著作花钱买,学术成果靠 " 冒充 "
作为江苏科技大学的首席科学家,郭伟曾与一家靠代写译著、收钱署名牟利的文化传播公司打得火热。
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李梅对郭伟的最初印象是 " 急需科研成果、出手阔绰的体面人 "。
李梅与郭伟结识于 2024 年。彼时,李梅的工作是从各大学校网站上寻找教授、专家的邮箱,向各类人士发送邮件:" 这里是中介出版公司,请问需要出版学术著作吗,这边全包,稿件不用您来写。"
在所有的客户里,郭伟的回应最直接而迅速,李梅甚至能感受到对方的急迫:" 短短的十分钟,他重复加了我两次微信。" 随后的合作也推进得 " 异常顺利 ",李梅描述,她给出多本待出版著作供其选择:" 都是不用他写一个字,花钱就能做副主编的书。"
郭伟很快选择了其中名为《钛基复合材料多尺度力学》的书籍,爽快地支付了 4650 元,并签订了《出版协议》。付完款,郭伟还顺势提出:" 这笔费用要开具江苏科技大学单位抬头的发票 "。
" 书顺利出版,也给他邮寄了。" 李梅告诉新京报记者,两人的第一次合作称得上 " 愉快 "。李梅提供的该出版书籍扉页显示:本书是关于航空复合材料力学结构的教程,郭伟为副主编,负责撰写第 4 章至第 9 章内容,共计约 10.3 万字。" 实际没有一个字是他写的,收到书之前他可能都不知道内容。" 李梅表示。
也许是有了第一次顺利的基础,郭伟很快咨询了下一次合作,李梅当时猜测,郭伟应当是急需科研成果。一名江苏科技大学教师告诉新京报记者,如果按照人才引进标准,在江苏科技大学任职期间,郭伟的年薪应当超过百万元,获取的科研经费数目也不会小,如果不拿出单位署名成果,郭伟几乎难以在学院立足。
再一次合作,李梅感受到郭伟 " 强势了很多 ",他不再满足于供其挑选的著作和副主编身份,转而要求 " 独著 " 出书。2024 年 10 月前后,郭伟向李梅发来三本英文书籍《错位理论》《晶体塑性强化机制》《金属和合金相变理论》," 他说要出版译著这三本书,翻译、出版都由我们提供,他只负责出钱。"

花费 4650 元,郭伟购买到该著作中的副主编身份。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记者获取到双方签订的《著作出版合同》显示,三本著作由郭伟独著编写,每本撰写字数为 30 万字以上,郭伟总共需要为此支付二十余万元。李梅还记得,尽管金额较大,但郭伟并未过多犹豫,很快以江苏科技大学的名义转来了款项," 出手很阔绰,也很痛快。"
也是在这次合作中,李梅发现这个体面的教授 " 竟然会 PS 造假 "。她告诉郭伟,翻译国外书籍需要取得对应作者的授权书。但后续郭伟发来的授权材料中,三本不同作者作品的授权签名却完全一致。李梅将这份授权书交由第三方核验,对方告诉她,这份授权文件极大概率是 PS 伪造。之后,郭伟多次催促李梅出版书籍,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李梅对此不解:一个 " 海归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A 类创新人才,江苏科技大学的首席科学家,怎么会一点儿版权意识都没有?
郭伟的学生林楚告诉新京报记者,郭伟与上述中介公司的购书行为全部开具了江苏科技大学的发票。
" 郭伟的学术造假行为远非购买专著如此简单。" 林楚称,入学后,他曾经研读过郭伟自称发表于国际期刊的英文文献。让他震惊的是,多篇论文不仅显示截然不同的科研机构,甚至指向不同的研究方向。
" 甚至,我还在一篇论文中看到显示作者‘郭伟’的照片,绝不是我的导师郭伟。" 林楚指出,论文中介绍这位 " 郭伟 " 为中国科学院的一名教授。他当时便猜测,郭伟应当存在大量冒充同名同姓研究人员的学术成果的行为。
郭伟的多篇研究论文也被媒体报道存在 " 冒名顶替 "" 移花接木 " 的情况。例如,郭伟发表 SCI 论文 170 余篇,提出 " 孪晶界密度与强度非线性关联 " 理论,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被国际同行称为 " 郭氏模型 ",但这一成果并未被新京报记者公开检索到。
此外,郭伟宣称曾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但经记者核实检索,这两届获奖名单确实存在与郭伟同名的获奖者,但所属单位分别为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不做学术、套取经费 " 的导师
直至数天前,郭伟学术造假的新闻被大众广泛关注,林楚才终于有了 " 真相大白 " 的实感。
2024 年 9 月,跨专业而来的林楚成为郭伟门下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也是其出事前唯一亲手带过的博士生。
此前,林楚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对郭伟的研究方向不甚了解。开学伊始,林楚主动找到郭伟,询问今后的研究领域。出乎意料的是,郭伟只语焉不详地回复他:" 你就研究纳米技术吧。" 这让林楚感到困惑:" 纳米技术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我是博士生,为什么给出这么笼统、模糊的方向?"
" 我没有做过一次实验,甚至没有摸过一次器材,更夸张的是,连最基础的专业知识入门,他也只是让我自己看英文书籍。" 面对林楚提出的购买实验材料、参与实验过程的要求,郭伟均予以拒绝。
林楚回忆,郭伟与学生的相处模式不像导师与学生,却更像是老板与秘书:郭伟从不指导他做科研,却将大部分生活、工作杂务交给他处理:报销、取快递、填写行政材料、发布招聘、联系面试学生 ……

郭伟曾经受邀在江苏科技大学进行 " 开学第一讲 " 宣讲,不过,他最终并未发言。受访者供图
也正是在处理报销时,林楚发现发票的报销名目出现 "X 射线衍射线测试、拉曼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 " 的字样,涉及金额 48000 元。这让林楚感到震惊:" 和他朝夕相处,他都不去实验室、不买实验材料,还能有实验名目的费用?" 之后,林楚又陆续发现,郭伟存在使用经费支付个人宣传报道费、自费出书的情况。
多位曾在校内接触过郭伟的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郭伟的校内形象始终 " 有所保留 ":他从不向外界开放朋友圈,对于自己以往的学术成果,他也是推三阻四、遮遮掩掩,而帮他办事跑腿的学生甚至都不知道,他手头到底在开展何种项目。
" 如果非要说一种类型,那郭伟就是行政型导师。" 林楚说,除了拒绝带自己的学生进行科研,郭伟也不给学院学生开课,还以 " 有事忙 " 为由拒绝了学校安排的硕士课程。
即使是在团队青年教师和学生在场的内部组会上,郭伟谈论更多的也还是行政内容," 要邀请哪所高校、哪位专家,举办一个如何如何的学术活动。"
与郭伟相处一段时间后,林楚发现,郭伟对与教授专家 " 攀附关系 " 的行为展现出极大的兴趣。他回忆,此前郭伟多次邀请外校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办讲座,还为其颁发特聘教授证书。郭伟还多次向学生吹嘘:" 校长都请不动的院士,我一请就请来了。"
一篇发表于 2025 年 5 月的新闻稿曾提及,浙江大学一名教授评价郭伟团队研发的 " 超低温高强韧钛合金 ":" 研究填补了耐压结构破坏机理与寿命预测模型的空白,为深海装备安全性与可靠性树立新标杆。"
11 月 22 日,该名教授向新京报记者否认曾做出上述评价,表示 " 对方杜撰了评价 "。他还表示,此前自己并不知晓郭伟利用其身份背书," 我不知道他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也从来没读过他的论文。"
2025 年 3 月,不堪忍受郭伟造假和 " 压榨 " 的林楚向江苏科技大学提出退学。在向郭伟阐述退学原因时,因惧怕对方打击报复,他只用 " 家庭原因 " 作为解释理由。
" 一环环都失守,最终让他招摇撞骗这么多年 "
在林楚印象里,他的这位导师穿衣打扮并不是很 " 光鲜体面 ",而是稍显 " 邋遢 "。比如,郭伟会穿着一件图案很花的大背心露面师门组会。
" 郭伟最想向外界展示的东西是假的,而他想隐藏的一面,或许才是最真实的。" 在和郭伟相处的半年多时间,林楚印象最深的一点是,郭伟闭口不提自己的家庭或是家乡。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自称 " 陕西高考状元 " 的郭伟其实是江西吉安市人。记者从郭伟老家所在地的多位村民口中了解到,事发前,他们对郭伟的印象并不深刻," 从不知道镇上还出过大科学家。"

事发前,郭伟在江苏科技大学校内。受访者供图
据澎湃新闻报道,郭伟老家的邻居及村干部也表示,并未听说郭伟当上了大学教授。
新京报记者从工商信息网查阅到,2020 年,郭伟与其妻子曾共同合作了两项专利。
11 月 19 日,郭伟妻子简短回应新京报记者,表示若干年前就已和郭伟进入离婚流程,两人许久没有见面,也并不知道对方入职了江苏科技大学。
" 他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也不知道了,留给公安定吧。我只等待结果。"11 月 21 日,她向媒体证实,郭伟已经被关押至镇江市看守所。
一位同时接近江苏科技大学和郭伟的行业内人士分析,郭伟的行骗路线或许有一定的 " 精准性 ":创业阶段,郭伟挑选营商环境友好城市,吃下了当地政策红利;选择领域时,他绑定纳米技术赛道,踩中时代风口。等到转型学界,郭伟又挑选了位于镇江市、急需高端人才的江苏科技大学,通过人才引进一跃成为 " 首席科学家 "。
" 一环环都失守,最终让他招摇撞骗这么多年。" 一位接近郭伟的人士感叹,如果评价机制、审核流程不完善," 郭伟 " 的发家路线或许还会被模仿。
11 月 18 日,江苏科技大学发布情况通报称,今年 9 月,学校收到教师郭伟涉嫌学术不端的举报。经调查取证,认定郭伟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按规定解除与郭伟的聘用协议,并对其团队师生进行了妥善安排,学校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
该通报还称,学校深刻意识到在郭伟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将严肃问责,同时举一反三,杜绝此类问题发生。
截至发稿,新京报记者多次致电江苏科技大学询问调查进展,均未获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