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引发市场震荡,印度水产商敏锐捕捉到这一机会,试图以低价恒河虾抢占中国市场。
然而,这场看似简单的价格战,却因品质问题和国际竞争压力,变得复杂且充满争议。
恒河虾的低价能否打动中国消费者?品质隐忧又会对市场造成怎样的影响?

印度恒河虾以 4-5 美元每公斤的出塘价进入中国市场,比国内虾类便宜约 30%。
今年 8 月,印度对华虾类出口同比增长三成以上,试图填补日本水产品退出后留下的市场空缺。
然而,恒河虾的低价背后,质量问题却成为绕不开的核心矛盾。恒河流域部分河段水质污染严重,大肠杆菌超标 30 倍的报道令人担忧。
印度中小养殖户占比高达 70%,缺乏水质净化设备,养殖环境和加工厂卫生条件参差不齐。
2022 年,35 家印度企业因卫生问题被暂停对华出口,这些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
除了养殖环境,印度的冷链物流体系也成为一大短板。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水产品的品质和运输安全,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面对低价恒河虾,中国消费者却表现得极为谨慎。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中国网民对印度水产品持保留态度,甚至有不少网友表示 " 我食素 ",以此表达对恒河虾的拒绝。

中国消费者对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尤为敏感,尤其是在养殖环境、卫生条件和运输安全方面更为关注。
部分印度水产商尝试通过透明养殖基地的方式打消疑虑,邀请中国买家实地参观。然而,这些举措收效甚微,中国消费者愿意为可靠的水质多花钱,但对印度水产品的信任度尚未达到接受的程度。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印度的压力。
厄瓜多尔凭借稳定的品质,占据中国虾进口市场的 68%。
越南和印尼也在加速追赶,凭借更高效的冷链物流和更可靠的品质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此外,马尔代夫零关税水产品的进入,将进一步压缩印度在中国市场的空间。
相比之下,印度水产品的竞争力显得捉襟见肘。如果印度无法在短期内改善冷链物流、港口效率等问题,其市场占有量可能连现在的一半都不到。

从消费者心理来看,中国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品质与价格的博弈。
日本水产品退出后留下的市场空缺,虽为印度提供了机会,但中国消费者对品质的高要求使印度水产品难以轻松占据这一市场。低价并非决定性因素,可靠的品质才是打开市场的关键。
对于印度水产商而言,若想真正叩开中国市场的大门,必须在养殖环境、卫生条件和冷链物流体系上实现全面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