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思想库 4小时前
服装电商苦“蹭穿”久矣,七天无理由退货悬了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 " 巨型吊牌 " 和 " 密码锁 " 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类似于文旅行业 " 特种兵旅游 " 的社会心理——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渴望体验,又囊中羞涩。

撰文丨陈白

经常网购的人可能都有体会,现在网购衣服上的商标标牌,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不仅大,吊牌上还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警告:" 试穿请保留,拆除不退不换 "。

但这不是商家的有意刁难。对于服装业来说,最近几年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销量下滑,而是 " 蹭穿 " 问题开始越来越高频地发生。

据媒体报道,有许多商家反映,有消费者购买服饰后频繁退货,往往是藏着吊牌穿几天后,再凭借 " 七天无理由退货 " 规定,变相 " 薅羊毛 "。

公开数据显示,电商女装退货率高达 50% 至 60%,直播的退货率甚至达 80% 以上。为防止部分消费者 " 蹭穿 " 后退货,许多商家选择采用 " 巨型吊牌防退货 " 的对策。

除了巨型吊牌外,有媒体发现,北京一服装商家在社交平台发帖,为防止部分顾客利用平台政策 " 蹭穿 " 衣服,无奈之下选择在衣服拉链上,挂一把显眼的密码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今天的消费者道德水平滑坡、越来越不值得信任了,还是实行多年的电商 " 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 规则,到了一个需要改变的时刻?

作为电商交易最高频的场域,服装电商行业目前正深陷一个典型的 " 增长悖论 ":前端交易总额(GMV)的繁荣,正被后端惊人的退货率所吞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润黑洞。

这构成了当前服装电商最核心的经营困境——商家不仅要为获取流量支付高昂的营销费用,还要为无效交易承担沉重的逆向物流与库存跌价成本。

在这一困境中," 蹭穿 " 行为不是孤立的道德瑕疵,而是实际成本的压力。特别是对于高度依赖季节性和流行趋势的女装品类而言,时间就是生命线。一件衣服的黄金销售期往往只有短短几周。

当大量商品被消费者以 " 七天无理由 " 的名义带走,这件商品便脱离了正常的销售流通渠道。加上往返物流和质检的时间,一件衣服可能 " 失联 " 半个月之久。

当它再次回到仓库时,不仅可能错过了最佳销售窗口,沦为过季库存,还可能因为沾染气味、污渍或细微磨损而无法以新品价格二次销售。

这就导致了商家面临的双重挤压:一方面,为了在激烈的平台竞争中获得曝光,商家必须维持高 GMV 和高转化率,这意味着他们不敢轻易提高退货门槛;另一方面,高达 50% 甚至 80% 的实际退货率,使得企业的净利润率被极度压缩,甚至出现 " 卖得越多,亏得越惨 " 的倒挂现象。

" 巨型吊牌 " 和 " 防伪扣 " 的出现,正是商家在平台要求和消费者评价的双重挤压、进退维谷的困境中,做出的应激反应。

客观来说,商家这种做法本身也是一种 "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 的策略。它破坏了正常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增加了交易摩擦,甚至可能引发差评和投诉,进而影响店铺的权重。

但对于许多中小商家而言,相比于店铺评分的下滑,库存积压和现金流断裂的风险更为致命。因此,他们在 " 得罪顾客 " 和 " 承受亏损 " 之间,被迫选择了前者。

回过头看," 七天无理由退货 " 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电商购物中 " 体验缺失 " 的痛点,通过赋予消费者 " 后悔权 " 来建立线上购物的信心,从而做大市场蛋糕。在电商发展的黄金十年,这一规则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一规则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异化,面临着巨大的 " 特殊情况 " 挑战。

这两年来,其实不止是女装,校服、生鲜水果等等,都经常出现一些 " 恶意退货 " 的情况。对于商家来说存在巨大的沉没成本。

但光靠苛责消费者的道德,并非长久之计。

电商法治的下一步,必须解决权利义务的平衡。比如可以利用大数据识别高频退货的 " 恶意账号 " 并进行权益降级;或者像部分奢侈品电商一样,对特定品类实行 " 防伪扣 " 拆卸即不退换的硬性规定。

如果规则不能进化,单纯依靠商家的物理防御,最终会导致 " 柠檬市场 " 效应:老实买单的消费者不得不为高昂的退货成本买单(商家提价),或者买到别人穿过的 " 二手新衣 ",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如果说规则漏洞是 " 蹭穿 " 行为产生的土壤,那么整体消费力的下降,可能是这两年滋生这一现象的气候因素。

在 " 巨型吊牌 " 和 " 密码锁 " 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类似于文旅行业 " 特种兵旅游 " 的社会心理——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渴望体验,又囊中羞涩。

这两年," 特种兵式旅游 " 火遍全网。年轻人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预算,打卡最多的景点,甚至为了省钱居然在洗浴中心过夜。

这种行为模式的核心逻辑是:在预算约束极度收紧的情况下,通过极致的效率规划,来维持一种高强度的生活体验。" 蹭穿 " 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服装消费领域的 " 特种兵模式 "。

但在这背后,是收入降级与炫耀消费的剧烈冲突。

一方面,社交媒体构建了一个极度依赖视觉表现的社会。在这些平台上,衣服的价值往往只存在于 " 出片 " 的那一瞬间。

对于许多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来说,一件衣服穿过一次并发了朋友圈,它的社交价值就已耗尽,再穿就是 " 过气 "。这种 " 日抛型 " 或 " 周抛型 " 的穿衣需求,与快时尚的更迭速度是匹配的,但与消费者的钱包厚度又是不匹配的。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环境的压力,让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预期降低。

当收入增长放缓,房租、餐饮等刚性支出占比上升,用于服装等非刚需领域的预算自然被压缩。但长期的消费习惯和社交需求具有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们不愿降低展示在外的生活品质,于是," 免费蹭穿 " 就成了一种维持体面与节省开支之间的扭曲平衡点。

这种心态并非个例,这两年来," 精致穷 " 成为了一个流行生活状态总结。消费者试图用最低的成本来获取原本需要高价购买的商品使用权。这不仅仅是道德滑坡,更是一种经济理性的异化表现。

就像在经济下行周期,口红效应会显现一样," 蹭穿 " 或许可以被看作是一种 " 极端的口红效应 ",今天的人们甚至已经不再购买口红,而是试图 " 试用 " 口红来获得心理满足。

服装业的 " 防蹭穿 " 之战,表面上是商家与个别不诚信消费者的猫鼠游戏,实则是商业规则滞后于行为变迁,以及经济周期下行压力在微观层面的投射。

要解决这一问题,单靠一把密码锁或一个巨型吊牌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平台规则的精细化重构,需要社会信用体系的介入;更需要等到经济回暖,让消费者有底气真正为自己的 " 体面 " 买单。

评论
baby8850
3小时前
服装品类有选择取消7天无理由行吗?…
失物招領
2小时前
服装类活该!图片和实际差别不是一般的大!但是吊牌党也确实不是人,东西不行可以直接退货退款。很多规则就是被这样的聪明人给玩坏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