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 | 湖北 8小时前
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大家都在谈6G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11 月的武汉又热闹起来—— 2025 中国 5G+ 工业互联网大会在这里举行。

万物互联,智能领航。记者在会场里听会采访,发现会名里写着 "5G",可场内场外聊得最起劲的,却是 6G。

就像一场提前 " 剧透未来 " 的发布会,武汉不声不响地布局在前沿。

展会现场。记者汪甦 摄

" ‘ 5G 兼容、6G 融合’的技术发展路径,是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实现全球引领的必然选择。" 会上,中国信科集团副总工程师、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孙韶辉开门见山:卫星与地面网络不再是两条平行线,而要织成一张空天地一体化的大网。

这样的趋势早已有迹可循。数据显示,我国 6G 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约 40.3%,位居全球第一;第一阶段 6G 技术试验已完成,积累了超过 300 项关键技术储备,这套系统化试验已经连续推进四年。

不过,数字背后,人们更关心 6G 到底能带来怎样的变化。

先来搞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 6G?它有啥用?

这次会上,多位专家学者介绍,6G 最牛的突破,不仅仅是比 5G 更快,而是把通信、感知、计算和人工智能都深度融合在一起。它不仅服务地面,还覆盖了太空、天空和地面,实现真正意义的 " 无死角 " 覆盖。

中国信科展台前,工作人员进行介绍。记者汪甦 摄

和 5G 相比,6G 的数据传输速度是 5G 的 10 — 100 倍,延迟仅为 5G 的 1/10。这种低延迟将利好全息通讯、自动驾驶、远程精密医疗等应用场景。连接能力也迎来指数级增长:5G 每平方公里可连接约 100 万个设备,而 6G 每平方公里能容纳 1000 万,甚至上亿个设备,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这些在现实中又如何体现呢?飞机上、深海里、偏远山村,都能像城市街角一样联网;工厂里,上万台设备通过 " 通感算 "(通信 + 感知 + 计算)协同运行;远程手术在更高分辨率、更低延迟下成为常态,就像手把手示范一样顺畅。每一项试验,每一个场景,都呈现出近乎 " 在场 " 的沉浸体验。

6G 能做到这些,靠的是三项底层突破:太赫兹通信、智能超表面、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其中," 空天地一体化 " 是武汉在全国起步早、基础硬、优势最突出的方向。它的作用是为 6G 解决覆盖盲区,实现全域互联,支撑 6G 的 " 广度 "。

" 全域覆盖、场景智联、网随人动—— 6G 会改变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中信科移动公司总经理范志文说。在中信科移动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测试一款超薄相控阵天线,它能让手机直接连上卫星。几年前还停留在设想里的能力,如今已看到雏形。

事实上,在汉央企中国信科已走在前面。由中国信科牵头,中国移动、北大参与的全球首个 "6G 系统样机 ",率先攻克了天线功耗、体积和成本瓶颈,被业内视作未来商用的 " 前置信号 "。更关键的是,中国信科在全球 6G 标准体系里扮演主导角色,仅湖北就贡献了 1500 多项 6G 专利。

展会现场。记者汪甦 摄

6G 的 " 天空之网 ",正在被一点点织密。

今年 6 月,6G 推进组启动技术标准研究,预计 2025 至 2027 年完成技术研究阶段,2029 年 3 月形成首个技术规范。6G 推进组组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认为,6G 将从 5G 的 " 万物互联 " 迈向 " 万物智联 ",更多智能体将被纳入网络,包括机器人在工厂生产环节、家庭保姆、教育等新形态等,通信将不再只是 " 连接 ",而是 " 协同 "。

当 6G 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后," 连接 " 会变成 " 能力 ",带来巨大的经济势能——研究预计,每年可为全球 GDP 新增超 1 万亿美元。这种红利,武汉已经给出 " 局部验证 "。

" 单点技术的突破已难以满足赋能千行百业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再是‘机器换人’或‘数据上云’这么简单,必须集聚创新体系动能,打通研发、生产、应用全价值链。" 中国信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书平说。

如今,在武汉,中国信科牵头组建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与电信运营商、东风公司等开展技术攻关,联合高校、企业共建星地融合新一代无线通信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 …… 更多创新成果在武汉 " 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就地生根 "。

展会现场。记者汪甦 摄

" 武汉坐拥产业基础、科教资源和区位战略优势,有能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 6G 创新领跑者。" 何书平说。武汉之所以具备这种条件,是因为它恰好拥有完整的生态支撑:

产业链上,光芯屏端网全国独树一帜,这里有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光芯片工厂、光纤光缆企业,都是构建 6G 所需的底座;

科研力量上,华科大、武大等高校是创新 " 火种 ",能算、能设计,还能在实验室里率先跑通新技术;

央企体系上,中信科依托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四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六大产业板块通向应用场景,让卫星、无人机、基站 " 同频共振 ",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落地的 " 一条龙 " 能力;

应用场景上,智慧交通、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成熟场景,为技术试验和产业落地提供真实土壤。

这些布局,让 6G 在武汉不是概念,而是可验证、可量产、可试运行。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评价:" 武汉是全国少数具备通信科研—设备制造—场景应用全链条优势的城市之一。"

如今,承载 6G" 空天地 " 网络装备研发迭代和制造的中信科移动东湖综保区通信设备研发和制造基地项目投产在即;与此同时,东湖高新区发布顶尖人才专项办法,向全球 " 喊话 "6G 等未来产业顶尖人才,最高支持额度达到 1 亿元,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6G 不等未来,武汉正让未来发生。

来源:长江日报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