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川研究所 2小时前
骂不倒的大麦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头部歌手的演唱会鸣谢环节,俨然成为了大麦的公开处刑现场。

一些热门短视频中,台上歌手对大麦、猫眼、票星球等票务平台逐一感谢,台下观众则整齐划一地接上 " 倒闭 " 二字,全场顿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观众和票务平台的关系就像股民和证监会。狂喊倒闭背后,是演唱会观众积攒已久的怨怼。每一个提前训练手速订好闹钟的消费者,都会在 " 缺货登记 " 里学到人生一课。

避不开的大麦

要搞懂抢票的难点,首先要理解大麦在演出票务市场的定位。

大麦的前身 " 中国票务在线 " 的成立可以追溯到 1999 年,顾名思义,主要解决 " 线上卖票 " 这个技术问题。

世纪初互联网基建远没有现在发达,有电脑的家庭就没多少,会开任务管理器结束进程已经算极客了。大麦网时期,创始人曹杰研发了 " 麦座 " 票务系统和快速分发技术,解决了在线售票的技术环节,一度是票务市场唯一的参赛选手。

同一时期,音乐市场恰好处于 CD 专辑被互联网盗版冲击,流媒体平台尚在萌芽的转型阵痛期,搞不了盗版的线下演出成为救命稻草,各类演唱会如火如荼,大麦市占率一度接近 70% [ 1 ] 。

理论上来说,在线票务不存在多强的技术难题,头部艺人的票更是不愁卖。撮合平台存在的根基,其实是个行业上下游集中度问题。

和外卖类似,餐饮商家高度分散,每个餐饮品牌都做一套外卖系统不太现实。考虑到线下演出要承载上百万用户同时抢票,系统成本不低,只要大麦的过路费定价合理,主办方也乐意绑定一个票务总代理。

因此,虽说周杰伦、林俊杰等超级明星都推出过 App(如 Jayme、JJ20),通过 " 门槛费 " 或 " 答题购票 " 筛选粉丝减少黄牛(也减少同时抢票的人数),但定位多为核心粉丝额外购票渠道,很难取代大麦的总代理地位。

2017 年,大麦被阿里收入麾下,经营触角进一步向上下游延伸。

一是接入线下场馆。收购大麦后,阿里宣布投入 5 亿元,为超过 1000 个场馆提供成套解决方案。说人话就是给场馆数字化升级,提供座位管理、售票检票系统、数据采集等后台,类似外卖商家的后台系统。

按照 2023 年底公开的数据,大麦覆盖了全国超过 7700 家场馆 [ 2 ] 。以上海的梅赛德斯奔驰中心为例,凡是在这落地的项目,均由大麦负责票务规划和销售运营 [ 3 ] 。

和明星艺人一样,场馆高度分散,要么没动力搞数字化,要么有动力没预算,索性交给大麦。由于场馆后台和前端票务系统绑定,明星想要在梅奔这样的顶级场馆开演唱会,就很难绕开大麦。

二是向下游内容创作环节延伸。被阿里收购后,大麦开始发力内容制作,至今已经拥有六大内容厂牌,囊括了演出、音乐、戏剧、展览等主流现场娱乐的形式。

除此之外,大麦还深度参与了头部演出的项目策划、艺人经纪、内容宣发等等,提高分成比例是其次,主要是加强上下游对自身的依赖。

在阿里的改造下,大麦在线下演出的上下游都占好了位置,无论对艺人还是场馆来说,选择大麦作为票务总代理,是经济上客观的最优解。

由于热门演出的门票供给注定远远小于需求,春运还能加开列车班次,演唱会不能卖站票,歌手们都跟大麦合作,粉丝们只能忍气吞声在大麦抢票,抢不到票的怒火很容易发泄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平台。

时代少年团上海演唱会盛况

考虑到大麦份额领先太多,这种时候一般是谁份额越大,谁吸引的火力越多。

由此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黄牛的票是从哪来的?

少不了的黄牛

2019 年郑秀文在红馆开唱,门票难抢的问题闹到了特区政府,后者出台措施:内销门票比例从 80% 下调至 70%。

这意味着,主办方之前公开销售的门票只有 20%。对应到能容纳 12500 人的红馆,实际上只有 2500 张门票在票务市场流通。

几乎所有演唱会的门票都可以分为" 可售票 "" 不可售票 ",在公开渠道销售的可售票占比,就是所谓" 公售率 "

放在前文的例子里,郑秀文演唱会的公售率就只有 20%。作为票务平台,大麦网就算做到垄断,也只能承接 20% 的门票销售。

演唱会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很多,有重要来宾,有大型赞助商,还有一堆工作人员,一定会产生一些赠票或内购票。因此,做到 100% 的公售率不太现实。

按照文旅部在 2017 年出台的通知,演唱会的公售率不应低于 70%,剩下的 30%,就很容易成为黄牛票的来源。按照第三方机构的测算,大部分线下演出公开售卖的门票,仅占总门票数量的 50% [ 4 ] 。

虽然 2021 年发布的《演出票务系统服务及技术规范》落实了实名购票,但仅限购票时一证一票,对黄牛的杀伤力不强。

理论上来说,12306 采用的人、证、脸三合一强实名制,已经不存在技术问题,结合不可退票 / 转票的政策,可以完全扼杀黄牛的生存空间,但也会造成新的问题。

2023 年,梁静茹和刘若英都在上海办了演唱会,采用实名制购票实名制入场,门票不能转赠转售,在打击黄牛上下了狠功夫。结果大量观众要求退票,原因包括时间看错、撞上考试、刚好出差等等,和团建请假理由高度近似,主办方不得不临时开了退票通道。

2023 年梁静茹上海演唱会

这种情况下,虽然黄牛被赶尽杀绝,但主办方的利益反而受损。

没人会干亏本的买卖。线下演出的商业模型和民航类似,即成本刚性,收入弹性。飞机起飞降落,燃油成本是刚性的,收入取决于旅客有多少。

线下演出也是一样,灯光舞美安保都是刚性支出,体育馆也不会因为票卖的少减房租,因此成本刚性,收入全靠门票卖了多少。而且门票定价一旦确定,就不太好随便改。

对顶流艺人来说,就算供小于求也不能乱定价,不然容易挨骂;而对二三线艺人来说,主办方对市场的判断,很难和真正的供需关系完全吻合,定高了卖不出去,定低了越卖越亏。

以大麦为代表的一级平台,实际上也遵循标准化的定价机制。公开售卖的门票之外,一部分以 " 工作票 "" 赠票 " 的形式流出到二级市场中的门票,反而更接近真实的市场价值和艺人咖位。

去年 11 月,盐城某音乐节门票售价 520 元,结果退票周期刚结束,闲鱼就出现大量 50 元低价票,大部分标注为赠品 [ 5 ] 。而 2023 年的 TFboys 十年之约演唱会,黄牛票的价格上涨到万元起步 [ 6 ] 。

TFboys 十年之约演唱会的灯牌大战

在市场化定价留下的空白里,黄牛反而成了关键的市场调节因素。

不平衡的市场

黄牛不一定懂音乐,但一定懂供需。

演出主办方作为商业机构,既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有足够的话语权。除了少数头部顶流艺人,大部分艺人演出只能拿个固定的出场费。由于线下演出成本刚性、收入弹性的特征,主办方有足够的动力利用黄牛,做大收入规模。

今年 8 月,曾轶可苏州站的巡演项目就被主办方单方面取消,按照主办方的口径,苏州站满打满算仅售出 529 张票,总票房仅 28 万元 [ 7 ] ,大概相当于头部项目平均票房的 1/40。

可能是算来算去发现亏本已成定局,主办方只能及时止损。至于晒出销售数据,在公告里直截了当的表示 " 票房无覆盖成本可能 ",大概率是算完账之后的破防反应。

对黄牛来说,拿了大哥的好处,那为大哥挡枪流血、为大哥打架坐牢,也是应该的。一旦遇到票房遇冷,黄牛就会成为主办方重要的清库存渠道。毕竟官方降价容易挨骂,甩锅给黄牛能转移矛盾。

换句话说,黄牛在热门演出可以扩大收入,在冷门演出可以降低风险,在线下演出复杂多元的利益相关方群体里,黄牛在客观上符合所有人的利益,除了消费者。

对票务平台和黄牛的喊打喊杀,这两年愈演愈烈,很可能与演出市场马太效应迅速提高有关。

按照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去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共 48.84 万场,总票房 580 亿元。而其中 5000 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 0.27 万场,占比只有 0.5%,却创造了 51% 的票房收入 [ 8 ] 。

作为对比,2023 年,大型演出的票房占比还仅有 35%。

被疫情压抑多年后,娱乐圈各路人马倾巢而出。报复性消费未必存在,但报复性演出确实如火如荼。但市场的繁荣是真相,雨露均沾只是个美好的想象。

当需求过度集中、资源难以均分时,市场的供需失衡便成了必然,黄牛所扮演的增收 + 避险的角色就越来越重要,代价则是对黄牛和票务平台的积怨爆发。

能不能通过市场化的定价,既消灭黄牛,又保证演出各个投资方的收入?其实是有的。

海外版大麦Ticketmaster就为艺人提供动态定价方案。顾名思义,和酒店房间一样,根据实时供需关系动态调整票价,一劳永逸地剔除黄牛,又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资本主义。

2018 年,太阳系顶流泰勒 · 斯威夫特就在演唱会中采用了动态票价机制,同一个座位的票价在三个月内,定价区间能从 595 美元拉到 995 美元 [ 9 ] 。

不过到了 2024 年,泰勒 · 斯威夫特宣布抵制动态定价 [ 10 ] ,原因是 " 不想这样对待粉丝 "。

参考资料

[ 1 ] 阿里大文娱董事长俞永福:大麦是打通大文娱板块线上线下的关键环节,经济观察网

[ 2 ] 阿里影业:影视全产业链布局,收购大麦带来显著业绩增厚,光大证券

[ 3 ] 大麦体育,为何再次成为破冰者,界面 · 新闻

[ 4 ] 2025 年中国演唱会票务市场分析:针对黄牛倒票行为和票务平台退款问题整治不足 , 前瞻产业研究院

[ 5 ] 520 元门票黄牛卖 50 元?江苏盐城一音乐节现大量赠票出售,当地文广旅局:系第三方行为,新 · 黄河

[ 6 ] TFBOYS 十周年演唱会未卖先火:黄牛价涨 20 倍,代抢自称万人团队,光明网

[ 7 ] 曾轶可巡演票房被 " 公开处刑 ",主办方何至于此?音乐先声

[ 8 ] 2024 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

[ 9 ] Taylor Swift's Ticket Strategy: Brilliant Business or Slowing Demand?rolling stone

[ 10 ] Taylor Swift is against dynamic pricing of Eras Tour tickets. Rather, she made a bold choice; here's what that is , the economic times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