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1小时前
3800 亿,也撑不起阿里的 AI 野心?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时间线 Timelines,作者 | 王志,编辑 | 周易

AI 泡沫,真的存在吗?

关于这个问题,众多 AI 领域的投资者已经持续盯着大洋彼岸的动态,包括 OpenAI 的算力赌局、英伟达的「过山车」式股价和巴菲特对 Google 的持仓等一系列动作,前前后后讨论了大半年的时间。

但哪怕是唾沫横飞,也终究是犹疑不定。

反倒是阿里巴巴,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比较干脆——就在 11 月 25 日晚间的 2026 财年 Q2 电话会议(2025 年 Q3)上,阿里巴巴 CEO 吴泳铭斩钉截铁地说:

在未来三年内,所谓的 AI 泡沫应该是不太存在的。

在这场电话会议中,吴泳铭关于 AI 判断的金句还不止于此。在谈到 3800 亿的资本开支时,吴泳铭也明确指出,阿里巴巴之前提出的 3800 亿数字可能偏小了,这是基于其现在看到的客户需求所做的判断。

阿里巴巴对于 AI 本身的力挺甚至于激进的态度,实际上建立在其 2026 财年 Q2 的业绩表现之上——确实,阿里巴巴在财报中给出的 AI 相关业务表现确实比较亮眼,该部分业务收入连续第九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

但这个数字,显然并不是全部原因。 

阿里云的新角色:对冲净利润下滑

从最新一季度财报来观察,阿里巴巴的营收表现和利润表现,出现了无比严重的错位感。

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的总体营收为 2477.95 亿元,相较于 2024 年同期的 2365 亿元增长 5%;剔除已出售业务影响,收入同比增长 15%。就整体营收表现而言,虽然不算出彩,但也属于常规范畴。

但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的利润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数据显示,阿里 Q3 经营利润为 53.65 亿元,相较 2024 年同期的 352.46 亿元,同比下降了 85%;经调整 EBITA 同比下降 78%,至人民币 90.73 亿元。

对于 EBITA 的表现,官方表示,主要归因于对即时零售、用户体验以及科技的投入,部分被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的双位数收入增长、云业务的持续增长所带来的经营业绩改善,以及多项业务运营效率的提升所抵消。

同时,阿里 2025 年 Q3 净利润为 206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435.47 亿元下降了 53%;按照非公认会计准则,阿里 Q3 净利润为 103.52 亿元,相较 2024 年同期的 365.18 亿元下降 72%。

从业务板块来看,作为阿里的基本盘,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 Q3 营收为 1325.78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1147.73 亿元增长 16%。

其中,备受关注的即时零售收入为 229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143.21 亿元增长了 60%。对此,阿里巴巴回应称,这主要是得益于 2025 年 4 月底推出的「淘宝闪购」带来的订单量增长。

不过,从最终表现来看,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 Q3 的经调整 EBITA 为 104.97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443.27 亿元下降 76% ——这一表现背后很大程度上阿里大手笔烧钱加码即时零售的结果。

是的,即时零售带来了 60% 的增长,但是烧钱多也是实打实的。

关于阿里巴巴对于即时零售的烧钱投入,也可以在阿里巴巴的费用板块得到印证。

数据显示,阿里 Q3 的「销售和市场」费用为 664.96 亿元(营收占比为 26.8%),相比于 2024 年同期的 324.71 亿元(营收占比为 13.5%)同比增长了高达 104.79%。而对于这一费用增长,官方的归因是对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的业务体验的投入。

在国内业务基本盘之外,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的营收表现还是相对稳健,收入为 347.99 亿元,同比增长 10%,经调整 EBITA 从去年的亏损为 29 亿扭转为正的 1.62 亿元。

另外,Q3 阿里巴巴来自云智能集团的收入为 398.24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296 亿元增长 34% ——这一增长势头主要由公共云业务收入增长所驱动,其中包括 AI 相关产品采用量的提升。

与此同时,阿里云 Q3 经调整 EBITA 为 36.04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26.61 亿元增长 35%。

除了以上三大业务板块之外,「所有其他」板块的收入为 629.69 亿元人民币,相较于 2024 年同期的 844.83 亿元同比下降了 25%。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处置高鑫零售和银泰业务导致的收入下降,以及菜鸟的收入下降所致,部分被盒马、阿里健康和高德的收入增长所抵消。

值得一提的是,该业务板块的经调整 EBITA 为亏损 33.7 亿元,额度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83.85%。

总体来看,在阿里巴巴调整后的几大业务板块中,阿里云很好地在阿里巴巴的整体增长中发挥了重要支撑性角色,在阿里的整体净利润下滑中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正向对冲作用。

3800 亿投入还不够,凭什么?

在阿里巴巴庞大的营收数字中,阿里云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从三季度的情况来看,阿里云智能集团的营收,占据阿里巴巴集团总体营收的 16.07% ——不过,相比于 2025 年第二季度 12.16% 的占比,这个比例其实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这也在侧面说明,阿里云对于整体营收的贡献在不断增长。

但更加惹眼的,是增长速度。

在 Q3,阿里云的同比增长速度是 35%;即使是不计入来自阿巴巴并表业务的收入,也是同比增长 29%。

要知道,阿里云在 2023 财年的同比增长仅为 3.53%,后来在 AI 驱动下,增幅才开始提升并且在   2025 财年三季度开始重回两位数增长——到 2025 年 Q2,阿里云营收同比增幅为 26%。

也就是说,阿里云 Q3 的营收增长已经超越 Q2,成为阿里云三年以来的最佳增长表现。

与此同时,与国际云计算巨头相比,在同一个季度,亚马逊 AWS 营收同比增长 20.2%,微软智能云部门同比增长 28%,Google 云服务的增长为 34%。

可见,即使与国际巨头相比,阿里云计算的营收增速也是毫不逊色。

那么,阿里云为什么能够实现这样的增长?

答案也很简单:AI 的驱动。

在财报中,阿里巴巴也表示,阿里云的增长势头主要由公共云业务收入增长所驱动,其中包括 AI 相关产品采用量的提升——其中,AI 相关产品收入保持强劲势头,实现了又一个季度的三位数同比增长。

这也是 AI 业务收入连续第九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

在财报中,阿里巴巴强调的信息是,其 AI 产品正在被被广泛的企业客户加速采用,并越来越侧重于增值应用,包括代码助手。

为此,阿里还给出了一个数据支撑:根据 Omdia 的《中国 AI 云市场,1H25》报告,阿里云在中国 AI 云市场份额位列第一,占比 35.8%。

其实,阿里云能够凭借 AI 实现三年来的高增长,并不令外界感到意外。

毕竟,此前的云计算竞争,还是主要停留在「算力规模、资源价格」等维度,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而 AI 时代到来以后,游戏规则彻底改写了,比拼的更多的是「模型能力、算力效率、场景落地的全链路能力」。

从模型能力上来说,阿里巴巴 Qwen 一直在持续迭代,并且还获得好评;尤其是在 9 月份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也给出了一个通义千问家族中最大、最强的基础模型 Qwen3-Max ——根据评测结果,其正式版模型的性能超越 GPT-5 和 Claude Opus 4。

而从算力的维度上来说,阿里巴巴也正在大手笔投入到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中,根据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徐宏的说法,阿里巴巴在过去四个季度在 AI + 云基础设施的资本开支约 1200 亿元人民币。

不仅如此,阿里巴巴还在打算进一步追加这一资本开支。

其中,阿里巴巴 CEO 吴泳铭表示,从现在看到的情况来看,阿里云的服务器上架速度仍然远远跟不上客户订单的增长速度——因此,阿里巴巴仍会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去投资整体的 AI 基础设施,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为此,吴泳铭还强调:从大方向上看,我们之前提出的 3800 亿数字可能偏小了,这是基于我们现在看到的客户需求所做的判断。

一言以蔽之:客户的需求度,决定了阿里在 AI + 云计算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力度。

AI To C,和吴泳铭的 ASI 野心

在当前的中国科技行业,AI 作为一个显性的增长驱动力,基本上会出现在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宣传口径中——阿里巴巴当然也毫不例外。

实际上,自从蔡崇信、吴泳铭分别以阿里巴巴董事长和 CEO 的身份上任后,就对 AI 的重要性进行了无以复加的强调。

比如,蔡崇信表示,AI 是阿里巴巴未来的核心战略,阿里必须在这一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吴泳铭则更加务实,他提出要将 AI 技术与阿里巴巴的电商、云计算业务深度融合。

技术出身的吴泳铭,以阿里巴巴 CEO 的身份兼任阿里云 CEO,这种一把手角色的亲自坐镇,也在意图彰显阿里巴巴对于 AI 的高度重视。

当然,真正能够彰显阿里对于 AI 态度的,还是投入力度。

在这个意义上,当吴泳铭喊出「阿里巴巴未来三年将投入 3800 亿元用于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的时候,阿里巴巴对于 AI 的志在必得已经隐藏其中了。毕竟,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在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纪录。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在这 3800 亿元的投入中,阿里巴巴的业务布局,甚至有可能已经延伸到了自研芯片的维度了。

然而现在,在吴泳铭的话语中,在 3800 亿之外,阿里巴巴还有可能加码。

看起来确实有些激进。

但是别忘了,在 2025 年 9 月 24 日的 2025 云栖大会上,吴泳铭表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 AGI 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只是起点,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以解决气候、能源、星际旅行等重大科学难题。

他还表示,大模型将会是下一代操作系统,AI Cloud 是下一代计算机。

对于这样宏大的愿景,有人认为是「画饼」,这无可厚非——但反过来看,即使是在批评者的角度,这个愿景本质上也是无法证伪的。

好在,阿里巴巴不仅仅在大力投资于 AI,也已经在阿里云这样的业务场景中感受到 AI 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价值,Q3 的财报表现,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实际上,由于 AI 本身与云计算之间的天然密切关系,对于阿里巴巴来说,依托于阿里云上大力发展 AI,是阿里巴巴想要保持云计算领先地位、获得更多外部客户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不过,总归来说,AI 对于阿里云的加持,依旧是停留在 To B 业务的范畴,其未来空间总归是有限的。

怎么办?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通过千问 App 的发布,由阿里巴巴 CEO 吴泳铭亲自带队,阿里巴巴已经选择了 AI To C 的策略——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工程,往上可以指向吴泳铭亲口发布的 ASI(超级人工智能)战略,往下则可以链接到阿里巴巴的各条 To C 业务线。

在财报电话会议中,关于 AI To C,吴泳铭是这么说的:

Qwen App 的发布标志着阿里巴巴同时致力于企业 AI 和消费者 AI。在企业 AI 方面,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服务各行业企业的世界领先的全栈 AI 提供商。对于消费者,我们旨在通过利用我们一流的模型和阿里巴巴广泛的生态系统,构建原生的 AI 优先应用。

吴泳铭还强调:

AI 与更广泛的阿里巴巴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是一个强大的倍增器。阿里巴巴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领先大模型和广泛生活服务及电商场景的公司。Qwen 将逐步整合电商、地图导航、本地服务等,成为日常生活的 AI 入口。

确实如此,在一个更加 To C 的千问 App 正式发布之前,阿里巴巴现有的两大支柱业务「AI + 云」和「消费」之间,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几乎一度是互相割裂的,二者几乎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业务关联——但现在,以 AI 为连接点,这两大支柱开始有机协同起来。

至少从 AI 落地的维度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阿里 AI 的发展和落地之路,还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好消息的最新动态:在苹果中国官网近日出现的与 Apple Intelligence 相关的表单中,有网友发现,相应的查询网址也指向阿里云。

考虑到阿里此前已官宣与苹果就 AI 落地中国市场进行合作,这个动态,也可以看做是阿里 AI 落地的另一个触角——只不过,相比于吴泳铭擘画的 ASI 愿景,这个触角带来的潜在价值,确实是有些微不足道了。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