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小花
如果说一年多前,对于上汽集团来说,信心堪比黄金的话,那么到一年多之后的今天,已经义无反顾的走上复兴之路的上汽,韧性是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
今年上汽集团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上汽前三季度整车批售量 319.3 万辆,同比增长 20.5%;营收 4689.9 亿元,同比增长 9%;归母净利润 81 亿元,同比增长 17.3%。其中,三季度整车批售 114.1 万辆,同比增长 38.7%;营收 1694 亿元,同比增长 16.2%;归母净利润 20.8 亿元,同比增长 644.9%。

这个成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上汽新的管理团队第一个完整年度将会交出的成绩单。
关键是,这份成绩单,到底应该怎么评价,是好看还是不好看?
实话实说,仅从数字的角度来说,这份成绩单好看,但不算惊艳。
说不算惊艳,是因为这是一家有着辉煌历史的汽车集团,这样的企业的困境反转,总会让人有过高的期待。大家期待的是故事性和刺激性更强的 v 型反转,就好像数字货币在他们的 k 线图上经常画出的轨迹。
但是,我的看法略有不同。v 型反转显然不是重资产、重研发、重体系的汽车制造业能画出的曲线,也不是这个经济大背景下能画出的大奇迹线。考虑到企业的属性、行为边界和实际消费市场状况,我认为上汽在 2025 年画出的这一条触底企稳,全面启动良性发展的曲线,在这个市场状况下,尤为扎实、重要。相反,如果上汽真能在 2025 年 v 型反转,反而是一件值得质疑和担心的事情。不管从经济、产业、消费和政策的角度来看,2025 年都不会是什么能酝酿大型企业 v 型反转的大奇迹年。
在 2024 年下半年,也就是前面说的信心堪比黄金的时间窗里,上汽及其旗下子公司的动作是大开大合的。
比如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完成了旗下整车企业的整体 " 减负 ",对影响子公司逆境反转的关键问题,如不堪重负的资产、内部资源整合优化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旗下企业也展开了大面积的人事换防,核心是年轻化和务实导向。

这种大开大合的做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事实上,这些还只是给内部注入信心,激活内部活性,让团队能尽量摆脱顾虑的展开工作,让能者敢于出头、敢于多劳的基础。
事情肯定不会像故事那样,问题一解决,企业就立刻回到巅峰状态。所有这样的故事,也都是经年累月之后,缩短了时间线叙述出来的传奇而已。
比如上汽通用。这家在前几年陷入困境的老牌合资车企,在去年下半年打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组合拳,以 " 一口价 " 为核心,以聚焦核心产品为抓手,迅速建立了市场辨识度,解决了困扰数年的库存问题,并且集中资源拱卫了以别克 GL8 为核心的关键阵地。一时之间,效果明显,坊间声量也风生水起。
但是,在之前的一些文章中,我就说到过,一口价这样的打法,是一家企业集中全部资源,做出的快速脱困、争取后续发展时间的短期行为,适合去年的上汽通用,但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企业,随后多数企业照猫画虎,也基本上多数潦草收场。上汽通用的主要看点,是在一口价打出来的短期效应之内,企业能否拿出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与之相似的还有集团内部掀起的全员外宣、全员营销的风潮。在年初写的一篇《谁在黄金海岸,谁在烽烟彼岸》中,我就明确的表达过,这样的自上而下的汽车 KOE 运动,追求的不是数以千计的内部人员开设视频号、自媒体所带来的流量,乃至带来的销售促进效果,而是一次统一思想、带来一致行动力的内宣。
这些果断的短期行为的作用是鲜明的,但如果要说阶段的话,2024 年下半年的上汽,在整个这一波反转中那些大动作,顶多算是在内部完成了一次 " 徙木立信 "。
在我对多家国有汽车集团的观察中,上汽的反思力度是足够大的,树立内部信心的举措也是十分彻底的。徙木立信当然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但这一步也并不是每家困境中的车企,都能把这一步迈出信心的。
而 2025 年,才是上汽真正迈出复兴之路的第一步。

我们看到,上汽在这一年的做出的五件事情,是比财报增速更耐看的点。
第一是定调。4 月份的上汽之夜,集团打出 " 懂车更懂你 " 的品牌口号。当时在确定这个口号的时候,我还和集团品牌与公关部方面有过讨论。
我当时觉得这个口号是不是立意不够高远,毕竟现在的商业舆论场是价值观比拼的战场。但是上汽的想法是,对于这家霸榜多年的车企而言,宏大叙事从来都不是稀缺品,而从现实来看,最需要快速修复的,是实实在在的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定义为中心,扎扎实实把符合用户实际利益的产品和服务做好、做细。
这个思路显然是契合上汽当下实际的好思路," 懂车更懂你 " 的集团口号在这一年里的分解落地到各个子公司、品牌,到今天,整个上汽的总体市场口碑,得到了明显的扭转,用户和品牌之间的情感链接在重建。

这个点在消费类商品,尤其是如今信息高度聚焦的市场上,是非常关键的。事实上,上汽的复兴之路上有两大关键点,一个是包括服务在内的产品定义能重新适应用户期待,并逐步重回领先;另一个就是比这件事情更为煎熬的口碑扭转和重建。这两个点恢复到位,上汽的体系优势才能得以体现。
事实上,以上汽的技术实力、体系伙伴能力,在产品和服务上回归牌桌是可以相对快速完成的。而口碑扭转则有其自身的规律,口碑扭转的节奏,决定了走对了路的上汽,在反转中,必然会走一条底部平缓逐渐加速的曲线。耐不住平缓,就等不到加速。

第二是干部年轻化。这在一家高速发展了四十年的大型企业中,当然是转型的难点,也是关键点。干部年轻化当然不是说用了年轻干部就能成功,事实上,在绝大多数企业改革案例中,坚决推行干部年轻化的代价,肯定是有一部分年轻干部的任用是不成功的。
但是坚定、科学的推进干部年轻化,相应的建立年轻化干部的筛选、任用、授权、考核和淘汰机制,是成效可验证、效率很高的激活体制活性的人事思路。事实上,几乎形式的企业所做的绝大多数体制活性的激发,干部年轻化都是核心环节。上汽在 2025 年,放手任用年轻干部,显示出的决心是国有大型企业不多见的。
最值得一看的一个大动作,是上汽大自主的集团化整合,纠其核心,这个设置的两大功能,一是集中资源,聚焦大自主;二是搭建让新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放手作为的舞台。前者是体系重心的确立,后者是体制活性的激发。
干部年轻化的初步成果的显著的,在这一年里,我们看到从上汽高端品牌智己,到荣威、MG 双子星,在产品定义、市场策略和定价策略上的改变非常犀利。

以理性的视角来看,今年下半年三大自主品牌推出的多款产品,是在坚持了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对齐乃至局部超越了各自细分市场用户期待的,因此在整体口碑还没有反转到位的前提下,一些产品仍然凭借突破主流车企常规的运作,表现出了爆品的潜质。
第三是以流程再造的思路与鸿蒙智行展开合作。
今年行业的年度关键词之一是所谓的 " 含华量 "。但事实上,采用华为的部分乃至整套技术,以供应商合作的姿态与华为展开合作,除了极为短期的先手效应之外,谈不上真正的含华量价值。车企,尤其是国有车企需要的更多的是对齐领先科技企业的流程改造和人才培养。一如华为当初花重金请 IBM 团队来当老师一样。
上汽和鸿蒙智行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是消费市场和流程再造双擎驱动的思路。这在整个华为与车企的合作中是第一家,真正追求含华量。
尚界的第一款产品九月底上市之后,10 月交付就攀升近万,杀入了销量最大的主流细分市场的核心区。

数字结果并不是最耐看的部分。这款车在上市的过程中的插曲更让人回味。车辆在第一次发布外观,和最终上市的产品外观有明显的改变。据说是在余承东和鸿蒙智行方面的坚持下,双方在三个月时间里,对车辆外观做出了诸多调整,最终以明显更出色的设计状态实现量产。
这个操作在传统车企的技能库里肯定是没有的,一听就是华为的 IPD 体系的对产品定义的刚性要求。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上市失败是最大的损失,上市不能取得预期应有的成功,就是浪费。
而产品定义的成功是上市成功的基础。如果产品定义有明显的风险,讨论其他内容都没有意义。
和鸿蒙智行的合作姿态,是上汽在面对产业革新和市场变化的时候,实现的一次自我跃升,历史上,上汽是中国车企中,开放度最高,也从开放的发展思路中获益最大的一家,而此次跟鸿蒙智行的融合合作,我个人倾向于可以看作是上汽开放文化的 2.0 时代。
世上从无万能药,华为也不是汽车产业的万能药,上汽通过合作华为,建立起来的高水平的开放经营的思路才是大型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良药。
第四是新合资模式成果开始落地。
今年的两大重头戏是上汽奥迪的 AUDI 品牌首款产品的落地,以及上汽通用别克至境品牌首款车型的落地。2026 年和 2027 年是新合资集中落地的大年。

前面说到了,上汽通用雷厉风行的一口价战术,只是迅速冷启动的短打,更重要的是在一口价打出了时间窗口内后续可持续路径的落地。果然,今年下半年,在一口价的效应已经基本到头的时候,上汽通用推出了别克旗下全新的新能源品牌别克至境。
从第一款车至境 L7 来看,这是一款完全可以对标主流新能源市场的产品,无论从内外设计、座舱舒适性设计、电池技术水平和智能技术水平来说,这款车具备了在新能源智能化时代的中国市场走上牌桌的本钱。
这款车上市之前,我和上汽通用的领导有过一次深度的沟通,一开始在定价上上汽通用方面是很犹豫的,但是他们最终克服了 " 添油战术 " 的侥幸心理,放弃了主流车企习惯的定高走低的传统的思路,至境 L7 起步价定到了 17 万以下,目前大定量达到 1 万的规模,让这款原本并不处在大细分市场的 B 级轿车,为至境开出了一个好头。
这个定价的背后,有一个时代规则,也是整个上汽在这一年里真正开始践行的真香定律,就是企业不应该跟用户做博弈,而应该切实的把企业利益与用户利益设置在同一目标线上。这个话从有商业开始,商家就这么说,但是在消费信息壁垒被拆除殆尽的今天,这几乎就是消费型企业的认知生死线。不管是网红型企业、还是体面的主流企业,概莫能外。
这样说不是鼓励低价、鼓励内卷,世界上不会有比我这样的行业媒体人更希望车企五谷丰登的了。而是消费产业的时代命题,企业的利润必须来自与用户的共赢。对于转型中的主流企业而言,与其不情不愿的惦记从前已成镜花水月的好日子,不如发挥优势思考如何拥抱实实在在的新趋势。做品牌不必强拗年轻化造型,但肯定不能被钉在老登的耻辱柱上。
在新合资模式成果落地的同时,我们看到上汽的这些合资企业经营理念上的快速改变,可能是比技术融合更重要的内容。

当然,合资企业要真正上桌,除了产品和诚意之外,也仍然需要时间,昨天 ICU、今天 KTV 的想法,一个大招天地宽,这些都是中国超长经济高速发展期遗留下的机会主义思路。事实上,谁能最快摆脱这些思路,谁就更能有韧性的迎接反转。
第五是有市场说服力的技术加速落地。
很多主流车企的新能源产品,被市场戏称为的杂牌电动车。这是一句杀伤力巨大的坊间笑话,因为这个标签几乎杀死了所有主流品牌在新能源时代的溢价能力和市场口碑。
而这个劣势的挽回,并不是跟上优势产品的能力就能实现的。主流车企需要做出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
2025 年,我们看到上汽集团的固液混合电池技术,领先市场落地。原本应该叫半固态电池技术,但是因为市场上叫半固态电池的产品固液比例大相径庭,所以有关部门为了避免消费误导,建议改称固液混合电池。

但上汽的这款电池固态成分超过了 90%,技术水平显著领先。因此,上汽不久前还做了一次电池挤压实验,在电池被完全挤压变形的状态下,我们看到上汽的电池中外溢出来的都是固态粉末。
这样的在安全、续航、轻量化和核心部件生命周期上,都体现用户核心利益的新技术,在没有忽悠成分的前提下率先量产,这对于主流车企在新能源市场的反转是有关键作用的。
有意思的是,这款电池上汽选择了放在价格亲民、志在跑量的 MG 品牌上首发,这对市场传递出了上汽对这款产电池品质和良率的信心,以及新技术普惠的决心。

在另一个智能化主战场,上汽选择了地大华魔全家桶的供应商解决方案;在人工智能上车方面选择了和豆包做深度合作。
在我看来,汽车智能化无论当下被如何价值观化,但发展到最后,一定是多数车企选择在个性化产品定义自主的基础上对接大供应商,个别车企保持全栈自研,但总体上标准化、同质化的格局。而大多数全栈自研,其实是新企业在低用户基数下控制成本的策略,而不是什么可持续的价值观打法。
作为多品牌、大体量的上汽,快速对接主流供应商,实现双智能以第一梯队的能力上车,是务实、可持续的做法,其优势也将在汽车智能化产业标准落地并完善之后逐步显现出来。

对汽车的智能化,乃至因智能化高度发展带来的其他产业核心机遇,上汽绝对不是两手一摊、全靠买单的躺平姿态,这从他们今年和豆包的人工智能上车的合作中就可以看得出,在使用豆包的同时,上汽对人工智能上车的格局、维度和用户利益点,都做出了创新、有用户价值和 AI 智能后续发展预判的标定,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躺在供应商身上能给出的答案。
这五件事情,显示了上汽集团在面对产业革新局面和产业竞争态势,对自身做出的改革和调整。这些调整,显然是有力的、积极的、可持续的。
但是,这些措施都是长效的,上汽选择的复兴之路是健身,不是医美。每一项措施,都在内部已经形成了朝着希望的田野跑起来的态势,在外部也形成了今年最大的成果——稳住了阵脚,不仅止跌,而且在每一个关键环节上,都实现了回升。
方向对了,就不怕远。
但怕熬不住。
如果觉得上汽的复兴速度,不如预期的快,那么可以这样说,事实上上汽去年财报的主动触底动作,是风险很大的选择。
一家头部企业的下行的惯性,不管是局外人,还是局中人都是很难准确估计的。唯有一家十万人级别的企业,能快速形成初步的一致行动力,才可能完成对这巨石下山至半道的惯性合力托举。因此,在 2025 年,看到一份总体企稳,关键之处包括财报能显示的利润、销量,以及财报不能显示的口碑都在初步回升,这就是非常理想的态势了。把心理预期放在 2008 年那次的反转节奏上,在 2025 年怕是活不过第一季。
中国车企从来都是有这样的韧性的。在自主品牌中,很多到过各种第一,又纷纷跌落的民营车企身上,我们看到过多次这样的韧性。这一次,我们在一家国有企业身上也看到了。
而这种韧性还需要再坚持,因为没有任何一条经济学理论承诺你,在整体消费不振、产能过剩、政策变化的市场中,做好了反思、看对的方向的企业,就能马上拔地而起,就能在对的方向上没有任何起伏。方向对了,更考验集体韧性的摸索、试错也才得以开始,也没有人能给一份韧性给出准确的兑现时间表。
可以承诺的是,上汽这块上海质量的金字招牌,按照 2025 年的姿势,坚持擦下去,就一定能再次光芒万丈。行业老牌车企们特别爱说的长期主义,不就是这个吗?
2025 年,我们看到了产业政策逐渐回归合理化和可持续化,国家显然不希望产业内卷继续恶化,引发结果难料的恶性竞争,也显然希望能通过符合产业规律的治理来固化新能源智能化产业已经获得的成果,从长期来看,这肯定是一个产业春天的开始。但这一次的春寒显然也会格外料峭。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上汽的 2025,裹着冬衣,带着春意。谁嫌新燕瘦,谁怕春泥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