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哥的杂谈 10小时前
德国不甘心:明明不想输,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为什么又是中国?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今年,中国再次超越美国,重回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

这一结果让德国政界陷入了复杂的情绪。

过去三年,德国高调喊出 " 脱钩 "" 去风险 "" 去中国化 " 的口号,试图摆脱对中国的经济依赖。

然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 1 月至 9 月,中德贸易额达约 1.52 万亿元人民币,逆势微涨;而同期德国与美国的贸易额却出现萎缩。

经济规律似乎对政治操弄做出了回应。

德国财长克林拜尔近日带着这份尴尬的账本来到北京,他对媒体表示:" 欧洲和德国不想做输家。"

这句话背后,是德国经济目前的真实写照——矛盾与分裂。

政治层面上,默茨政府试图通过 " 连环拳 " 削弱与中国的联系,包括重审贸易政策、威胁剔除华为参与 6G 建设等。

但经济层面却是另一番景象。

德国工业界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仍然显著,尤其是在化工、计算机、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哪怕政客们在麦克风前喊得再响,德国企业依然在默默下单。

这种矛盾在钢铁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克林拜尔访华时特意提到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认为竞争压力让德国钢铁业面临威胁,并呼吁欧盟保护市场。

这种指控反映了德国传统工业强国在面对中国竞争时的焦虑。

德国的尴尬不仅仅来自中德关系。

作为美国的盟友,德国试图在意识形态上靠拢美国,但美国对德国制造业挥舞的关税大棒却让德国吃尽苦头。

德国制造业发现,美国市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开放。

而中国市场的稳定性和规模优势,显然更符合德国工业界的需求。

克林拜尔此次访华,被德媒评价为 " 得体 ",因为他没有像过去那样居高临下地对中国 " 说教 ",而是更多地寻找合作的交集。

从历史来看,中德贸易关系经历了几十年的演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德国技术的学习者逐步成长为竞争者。

在电动汽车、数字化转型等领域,中国的崛起让德国感到压力。

德国从昔日的导师变成如今的竞争者,这种心理落差需要时间去适应。

但问题在于,如果德国因为竞争焦虑选择关上与中国合作的大门,甚至沉迷于 " 产能过剩 " 的指控来寻求心理安慰,那将是自废武功。

中国重回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并非谁的胜利,而是全球化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

供应链的深度交织早已让 " 脱钩 " 成为一种奢望。

德国必须认识到,单纯的政治操弄无法改变经济现实。

真正的强者不会抱怨对手跑得太快,而是找到公平竞争的方式。

克林拜尔表示希望了解中国文化。

或许他最应该理解的一点中国智慧是:君子和而不同。

承认差异,尊重规则,公平竞争。

如果德国无法明白这一点,那么无论换多少届内阁,无论喊出多少口号,那份 " 不想做输家 " 的焦虑恐怕永远无法消除。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