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 · 图网 _501236263
已近年末,当大多数投资机构正在为年度业绩做最后冲刺时,一家地方国资平台成都产投却悄然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中无人机项目整体回报 30 — 40 倍,海光信息项目回报超百倍。
是运气吗?从 2014 年首次投资中无人机,到 2016 年布局海光信息,成都产投用近十年的时间,在需要超长耐心和专业判断的硬科技投资领域,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方法论。
当市场化基金因退出压力而不得不追逐短期回报时,这家地方国资平台却凭借 " 产业合伙人 " 的定位和 " 耐心资本 " 的特质,走通了一条 " 敢投、能成、肯退 " 的产业投资闭环。
如今,随着中无人机股份询价转让方案出炉,成都产投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产业布局:
推出 " 产投 28 计划 ",将经过市场验证的投资逻辑系统化、平台化,在更广阔的产业领域中寻找并培育下一个 " 中无人机 " 和 " 海光信息 "。
41.99 元 / 股、31 家机构投资者参与、认购倍数达 1.78 倍。
成都产投或许未曾料到,中无人机发布的一则股东询价转让结果公告,会让自己又一次成为投资圈热议对象。就在几个月前,这家来自成都的国企才因为 " 投资海光信息收获超百倍回报 " 的惊人战绩获得市场瞩目。
公开信息显示,成都产投对海光信息的投资开始于 2016 年,而对中无人机的投资则更早一些——可追溯至 2014 年。那么,经过近十年的培育,这次又赚了多少?成都产投相关人士透露:" 整体回报在 30 倍到 40 倍之间 "。
在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卢健看来," 这一投资回报率已极其优秀,当然这不能与海光信息的投资相比,后者属于’万里挑一’。" 卢健表示,这类新兴领域,行业的大多数投资都是亏损,成都产投对中无人机、海光信息投资都属于较为典型的盈利案例。
资料显示,自 2022 年落户成都后,英诺天使基金已在成都发行了两只总规模 5 亿元的早期投资基金,重点瞄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赛道。
这一数字也足以让许多专业投资机构相形见绌。纵观市场,即便是顶尖的私募股权基金,能达到 10 倍以上回报的项目也属凤毛麟角。而成都产投,这个地方国资平台,却接连在两个硬科技项目上斩获如此惊人的回报。
数字背后的产业逻辑更值得关注。据了解,2014 年成都产投以 6000 万元资金获得中航工业公务机 30% 股份时,后者的 " 翼龙 " 无人机尚在襁褓之中,低空经济更是个陌生概念。

翼龙 -1E 型无人机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2014 年 1 月,成都市政府发布了《成都工业 "1313" 发展战略(2014 — 2017 年)实施计划》,明确将公务机、无人机与 " 大型客机机头大部件、航空发动机、航天型号 " 并列,作为航空航天产业的 " 龙头项目 ",提出要以公务机、无人机等龙头项目牵引,带动航空机载设备、空管系统、地面设备及维修改装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 " 整机制造—配套—服务 " 完整产业链。
实际上,成都产投在航空领域的布局探索还更早。2012 年,成都工投集团(现成都产投集团)就与成飞民机合作,参与 C919 机头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攻关。这段经历让成都产投积累了航空制造领域的专业认知,也为后续精准投资无人机赛道埋下了伏笔。
2018 年,政策壁垒开始松动:全国首个省级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构在四川揭牌,意味着 3000 米以下空域的管理创新正式破冰。后续,中无人机的 " 翼龙 -10" 被中国气象局选中开展气象观测试验,后来在南海飓风探测中表现出色,证明了国产高端无人机的可靠性与应用潜力。
市场条件的成熟,也推动着资本进一步整合。2019 年 12 月,中无人机开始重组,通过此番看似 " 迂回 " 却精准的资本运作,成都产投正式成为中无人机的股东,持有 5562.19 万股,占比 12.92%。
此后伴随公司增资发展,至 2022 年 6 月中无人机成功登陆科创板时,成都产投的持股市值已达约 31.32 亿元,与最初 6000 万元的投入相比,其增幅一度超过了 50 倍。
耐心资本的 " 陪伴式投资 "
如何与管理层共同破局?
" 中无人机作为军工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属性敏感的特点,国有资本应该天然承担起介入支持的角色。"
熟悉本次投资的成都产投有关人士表示,当时成都产投的相关投资决策深度锚定成都本地核心产业生态,尤其围绕 " 链主 " 企业成飞集团展开布局。成都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也是当年区域经济的优势产业,对军工企业的投资也属正常。
但在 2010 年前后,航空产业出现新的变数——无人机领域兴起。军事领域,美国 " 死神 " 无人机在实战中彰显的战术价值,推动了全球各国对无人机的重视。到消费级市场,大疆创新凭借核心技术突破引领行业变革,全球无人机行业进入技术爆发与市场扩容的双重加速期。
仅仅五年后,无人机市场的各类数据证实了这一趋势。据国家海关数据统计,2015 年中国大陆出口无人机 89.1 万架,同比增长 427.2%;出口金额 5.15 亿美元(约合 32.7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730.6%。
在此关键的风口期,中无人机就面临未来的选择,继续传统公务机业务,还是转向一个未知的新战场?
" 我们不是单纯财务性投资角色,我们有股东责任,和中无人机当时的管理层一起探讨未来怎么办。大家都发现工业无人机这一赛道是方向,这次转型也可以说是共同决策的结果。" 上述有关人士表示,企业股东要同企业有共担风险的认知,可以称之为 " 产业赋能者 ",也可以说成 " 陪伴式投资 ",股东能在转型方向论证、资源整合协调等方面发挥一些作用。

翼龙 -2 型无人机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另外一方面,中无人机属于成都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与当地国资的联合也具备一些现实选择,成都产投与中无人机能走到现在,也是多方理性选择的结果," 企业在融资层面具备较强吸引力,并不缺乏潜在投资人的关注,如果我们不投,它可能也会寻找外地的资本。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投资选择不能拖泥带水 "。
在上述成都产投有关人士看来,这次对中无人机的投资也实现了 " 以投促产 " 的目的,中无人机各项研发投入与运营均进入正轨。然而无论何种类型的资本,都需要思考退出的问题。
成都产投选择了询价转让的模式。上海新古律师事务所王怀涛律师向我们表示:" 询价转让是市场化工具,核心是‘谁买谁报价’。价格是机构用真金白银投出来的。"
其进一步表示,询价转让价格受锁定期、整体流动性、市场预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机构受让后 6 个月内不得转让,需要承担流动性风险和锁定期成本,避免了对二级市场的直接冲击。
平稳退出又减少对二级市场冲击,二者平衡是成都产投在一直考虑。" 我们已委托知名券商担任本次询价转让的财务顾问,引入专业投资机构承接股权,我们希望通过询价转让减少对二级市场影响。" 成都产投有关人士表示,据其了解,此次询价的机构多为大型机构,且有表达中期持股的意愿,作为核心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无人机有关人士向我们表示,根据安排,受让方所获股份将设置 6 个月锁定期。这种询价转让方式既能为公司引入更多专业机构投资者,又有助于减少对二级市场价格的直接冲击,有利于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
收益不能只在 " 账面 " 上
千亿基金寻找下一个 " 中无人机 "
在成都产投的投资版图上," 以投促产 " 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从海光信息到中无人机,这一理念一脉相承,但也有差异化。
相较于海光信息这类从无到有的 " 引进 ",多名分析人士认为,成都产投对中无人机的投资更像是一次 " 强链补链 " 的精准落子。航空工业成飞、成都所等央企早已在成都深耕数十年,奠定了深厚的产业基础。成都产投要做的,是点燃引信——通过资本的力量,激活存量资源,引爆产业链的聚变。
这一次,资本扮演的不是开路先锋,而是催化剂。
如今,成都的无人机产业生态已初具规模。2023 年,成都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 " 工业无人机第一城 ";2024 年,这个目标进一步升级为 " 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 "。
全市聚集 500 余家上下游企业,覆盖研发制造到运营服务全链条,无人机企业收入规模超 60 亿元,工业无人机出口量、大型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和中型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中无人机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价值跃迁。从账面上看,其成绩亮眼。2018 年,公司营收仅 4700 万元,净利润 140 万元;到 2022 年上市时,营收已达 27.73 亿元,净利润 3.7 亿元;而 " 翼龙 " 系列无人机出口量已位居全国同类产品前列。


翼龙系列产品亮相四川省低空经济产业链生态大会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从这个角度看," 以投促产 " 的初始目标已基本实现,成都产投的退出显得恰逢其时。而据中无人机披露,此次询价转让的原因为股东自身资金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产投当下正在积极推进 " 产投 28 计划 "。
据了解,2025 年 7 月,成都推出千亿级未来产业基金,其中创投基金首期规模超百亿元,而 " 产投 28 计划 " 正是这一战略的载体。该计划将每月 28 日设为开放日,聚焦成都 "9+9+10" 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 " 直投 + 子基金 " 双轮驱动,覆盖从种子期到 IPO 的全生命周期,旨在培育下一个 " 中无人机 " 或 " 海光信息 "。
在投行人士看来," 投资—孵化—退出—再投资 " 属于一个健康循环。" 成功的退出机制是创投生态良性运转的关键一环。" 一位长期关注国资改革的投行分析师表示," 它确保了资金能够从成熟项目中有序流转出来,重新投入到更具潜力的早期项目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闭环。"
上述成都产投人士直言,此次询价转让所获资金将投入集团已形成的全周期覆盖基金体系(涵盖天使轮、窗口轮、早期投资至 IPO 阶段),用于新项目招引,形成 " 投资—退出—再投资 " 的良性投融资循环。
对成都产投而言,退出,不是为了离场,而是为了下一场更精准的入场。这或许正是地方国资在服务产业发展中,最为独特的价值所在。
常言道,一次成功或许是运气,但成都产投连续在硬科技领域打造出中无人机、海光信息这样的标杆项目,背后必然有其方法论。
城市进化论采访发现,成都产投接连斩获这两个成功案例的背后,是一套独特的投资逻辑与运作模式。这套模式超越了传统的财务投资范畴,形成了一套融合产业思维、资本运作与长期主义的独特打法。

图片来源:摄 · 图网 500717046
成都产投将自身定位为 " 产业合伙人 ",这一角色定位与传统招商引资中的政策扶持者有着本质区别。在与企业合作中,他们通过股权纽带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一位参与过多个项目投资的内部人士透露,他们的首要目标并非追求二级市场的资本利得,而是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战略,实现 " 以投促产 " 的总体目标。
这一定位也决定了其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 " 耐心资本 " 特征。在硬科技领域,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产业培育周期。以 2016 年投资海光信息为例,这一决策在当时需要承担相当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然而,成都产投展现出了陪伴企业长期成长的定力,其 " 长周期、低流动性偏好 " 的特点,恰好与硬科技企业的发展规律相契合。
在具体的投资布局上,成都产投形成了系统化的操作思路,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明确的分工体系。以无人机产业为例,成都产投作为市级平台,通过投资中无人机这一整机企业,奠定了产业基础。与此同时,其旗下的专业化投资平台——例如成都科创投、成都技转创投等机构,则围绕这一龙头项目,在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精准布局,比如中航智 " 空中巴士 "、腾盾科创 " 混江龙 " 两栖无人机等。
这种分工协作的机制,在半导体产业布局中同样清晰可见。成都产投通过投资海光信息引入国内处理器龙头,而其旗下的成都科创投等则围绕产业链补链强链,布局先导电科、鑫华半导体、成都华微电子等,构建起从材料、设计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
一位熟悉成都产业布局的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这种‘龙头 + 配套’的投资模式,让重大项目落地后能够迅速获得本土产业链支持,同时也为配套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空间,形成了良性的产业循环。"
实际上,此次询价转让中无人机股份被投资界乐道的重要缘由还在于,成都产投对资本循环的理解也颇为独到:并不推崇简单地长期持有资产,而是通过精准的退出实现资本的良性循环。
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到来,寻找下一个 " 中无人机 " 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