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王小娟
那家最早实现盈利的新势力车企理想,交出了一份由盈转亏的成绩单。
11 月 26 日晚,理想三季报交卷,期内净亏 6.2 亿,直接终结连续 11 个季度的盈利。作为对比,去年同期理想净赚 28 亿元,到今年二季度利润还有 11 亿元。
事实上,市场对于理想的这份财报已经有了预期,财务数据上的 " 至暗 " 是因为销量的大幅波动。理想从去年末 5 万余台的月销高点,跌至目前 3 万台附近,同环比都承受着下滑的压力。三季度期间,虽然纯电 i 系列登台,但 i8 表现平淡,肩负起销量重担的 i6 虽订单高涨,但产能却遭遇瓶颈。
今年的 Q3,是理想迈向创业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季度,如此承压开场的确难言轻松。
面对四季度,理想给出的指引再次低于预期。即使在 i6 和 i8 两款纯电车型贡献约 3 万 -4 万辆增量的情况下,整体销量指引也才环比上行了 0.7 万 -1.7 万辆(仅为 10 万 -11 万辆,低于市场预期的 13.8 万辆),隐含 11、12 月平均月销仅 3.4 万 -3.9 万辆。
要知道,这还是理想对 L 系列加大折扣力度的情况下。这似乎意味着,L 系列车型销量相比三季度还将继续下行。
过去两年,理想靠着精准卡位家庭用户、打磨增程体验和相对克制的价格策略,在 30 万 -50 万级 SUV 市场构筑了一道护城河。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这道护城河被零跑、问界、小鹏、领克等玩家快速瓦解。
理想没有预料到这场围猎来得如此之快。董事长李想坦言," 现在我们出一次牌,同行会出两次牌。我们的迭代频率相当于同行们看着我们的牌和我们打牌。"
考验还来自市场层面,理想在增程赛道的护城河正面临挑战。
自今年 6 月起,增程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已连续 5 个月萎缩,10 月份额跌至 7.5%。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正加速转向纯电路线,其产品结构中纯电车型占比从去年的 49% 大幅攀升至 74%,而增程车型则从 51% 降至 26%。
市场格局彻底扭转,纯电正成为主流方向。曾经创下月销超 5 万的 L 系列产品,如今已跌至 2 万左右;两款纯电新车也面临着与蔚来 ES8、乐道 L90、纯电问界 M8、小米 YU7 等车型的正面交锋。按照年初规划,旗下三款纯电车应该能达到 1.8 万~2 万辆的月销规模,现在完成率不足三成。
理想压力随之陡增,股价也从 i8 上市前的 32 美元高点,一路回撤至当前的 17.8 美元。在 11 月 26 日晚的业绩会上,李想坦言当下公司正经历着产品周期、公关舆情、供应链爬产、政策变化等各种挑战,这些因素对交付和经营产生了影响。
当晚,他对公司的组织、产品、技术的一系列进行反思。
" 过去三年,我们努力学习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体系,却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 李想说,英伟达和特斯拉仍以创业公司的方式管理,如果全世界最强的公司都是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理想汽车有什么理由放弃最擅长的方式?
显然,未来李想会更加强势地回归业务一线,且目标明确地向人工智能的第二曲线叙事发起猛攻,并立下 FLAG," 三到五年内成为具身智能领域表现最好的企业。"
不过,在 AI 想象力释放之前,卖车仍是理想最重要的任务。一个月前,理想在闭门战略会上对销量下滑、研发等问题进行了反思:L 系列基本盘失守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出牌速度太慢,四年一次的平台大迭代的节奏已经跟不上当下的竞争速度,L 增程系列今年改款力度太小。
现在回看,理想也确实到了一个改变时刻。好在理想已经开始进行了战略调整,加快产品节奏,将原先四年一次的平台大迭代缩短为两年一次,同时在设计上打破原先的 " 套娃 " 路线,车型区分度要靠设计、定义区分,不再通过配置差异进行区分,来适应当下竞争。
另一边,为了提高纯电系列产能,理想总裁马东辉透露,i6 从 11 月开始将采用双电池供应商模式,两家供应商的电池性能和质量标准一致。预计明年年初开始,i6 的月产能将达到 2 万台。接下来,对于外界关注的明年 L 系列大改款,马东辉表示要重回增程产品的领先地位。
在业内看来,纯电是一场理想必须要拿下的战争,因为理想深知不可能逆势而行,这同样也是为转身成为科技企业的终局积攒实力。马东辉表示,有信心在明年实现交付量的历史性突破。
除了纯电和 AI 的故事,理想还有一张支撑其走出谷底的底牌,便是组织能力。
11 月 11 日,理想汽车一则内部组织调整公告,正式宣告了持续 3 年的 " 学华为 " 之路画上句号。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理想上一阶段从华为学来的战术,已经不再适合如今的自己。
三年前,面对问界来势汹汹的进攻,急于提升销量的理想决定 " 像素级学习华为 ",将华为的 PBC(个人业务承诺)绩效模式全面注入。2023 年初,理想请来了华为系高管邹良军,推行 26 个战区的赛马机制,部门之间各自为战,抢资源,抢市场。
这种高压强的模式,一度帮助理想将整个组织训练成了高执行力的 " 战斗型机器 ",获得了长达十几个月的销量高增长。然而,副作用也随之而来。2025 年大幅波动的销量和利润证明,PBC 管理模式已然失灵。
眼下,李想亲自掌管人事、全面回归创业公司模式,就是想重新把理想整合为一支可以快速战斗的机动队。
也好在,理想的 " 血条 " 还很厚,账上仍躺着接近 900 亿的净现金,同时还有智驾这个向上的期权加持,它仍然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战略调整。后续,还有自研芯片、出海加速等一系列新牌可以打。
不过时间不等人,在风云诡谲的竞争环境中,理想能否坚持驶向彼岸?接下来能否将许诺的战略落到实处将不容有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