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观察 3小时前
高通的焦虑,藏在收购中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今年五月(2025 年),NVIDIA 发布 NVLink Fusion 时,高通与英特尔和富士通一同被列为其 CPU 合作伙伴,这并不令人意外。此前已有传闻称 NVIDIA 将重返服务器市场,考虑到其竞争对手联发科也明确宣布将于 2024 年进军服务器市场,NVIDIA 的这一举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今,服务器倾向于使用混合型 GPU 而非通用型 GPU。虽然高通拥有自己的移动 GPU,但将其扩展到服务器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即便能够实现,也很难获得市场份额。因此,与英伟达合作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然而,作为该战略的一部分,收购 Alphawave Semi 让我有很多疑虑,但我稍后会谈到这一点。

另一方面,继 5 月份与研华科技合作之后,该公司于 10 月份收购了 Arduino,客观地看,这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举动。

此外, 2020 年发布的 "Cloud AI 100" 随后在 2023 年升级为 "Cloud AI 100 Ultra",其后续产品 "AI200/AI250" 则于 10 月 28 日发布。配备 AI200/250 的机架级解决方案似乎 " 仅 " 消耗 160kW 的功率,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对 NVIDIA 的 Kyber Rack 消耗 600kW 的功率以及 NVIDIA 未来计划为数据中心 AI 应用提供每个机架 1MW 功率的事实已经习以为常。

从这一系列发展来看,作者认为,高通目前的处境似乎与英特尔在 2013-2014 年左右的处境非常相似。

英特尔从单腿击球姿势的危险性中吸取了经验教训

大约在 2013 年,保罗 · 欧德宁在担任 CEO 八年后卸任,布莱恩 · 科再奇接任 CEO。英特尔在此期间的业绩并不差。2013 年底的财务数据显示,销售额为 527.1 亿美元,营业收入为 122.9 亿美元,净利润为 96.2 亿美元。虽然毛利率略低于上年的 62.1%,但仍高达 59.8%。尽管当时的业绩仍不及英伟达现在的水平,但英特尔无疑是当时业绩最好的半导体公司。

然而,当科再奇就任 CEO 时,他深感危机四伏。公司的大部分销售额来自 PC 客户端业务(PGGC:销售额 330.4 亿美元,营业利润 118.3 亿美元)和数据中心业务(DCG:销售额 112.4 亿美元,营业利润 51.6 亿美元),这意味着公司对 x86 处理器的依赖程度极高。非 x86 处理器相关的销售额仅为 40.9 亿美元,营业亏损高达 24.5 亿美元。软件部门的销售额更是只有 25 亿美元,营业利润仅为 100 万美元。

科再奇强烈感受到危机,他认为如果 x86 架构出现问题,英特尔将无法生存。从那时起,他开始不遗余力地进行收购。从 2013 年 5 月他担任 CEO 到 2018 年 6 月他辞职,期间他收购了 25 家公司和部门(如果算上 2018 年 6 月收购的 eASIC,则是 26 家)。由于许多收购的价格不详,因此很难计算总金额,但主要的收购包括:

LSI Axxia:2014 年 8 月,6.5 亿美元

Lantiq:2025 年 2 月,3.45 亿美元

Altera:2015 年 6 月,167 亿美元

Nervana Systems:2016 年 8 月,估值在 3.5 亿美元至 4.5 亿美元之间

Movidius:4 亿美元,2016 年 9 月

Mobileye:截至 2017 年 3 月,市值 153 亿美元

仅总金额就高达 337 亿至 338 亿美元。

那么,这些投资是否产生了任何商业成果呢?嗯,唯一剩下的成果是 Movidius 的 AI 引擎仍然被用于 Core Ultra 系列产品中,但其余的投资基本上都浪费掉了。

由于分拆,Altera 得以将其 51% 的股份以 87.5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 Silver Lake。如果它也能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剩余的 49% 股份,其价值约为 171.5 亿美元,因此不会遭受损失。Mobileye 在 2022 年 IPO 时估值约为 170 亿美元,所以可以说它在财务上没有遭受损失,但很难说它是否被有效利用。

暂且把英特尔放在一边,我们再来说说高通。我不禁觉得,他们最近的各种投资和合作与英特尔的举措颇为相似。

高通的情况也是如此吗?

高通目前的业绩并不算差。下图绘制了该公司 2013 年至 2025 年的销售额、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公司财年于 9 月底结束)。从毛利率来看,2013 年毛利率超过 60%,近年来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 55% 左右。

2018 年,该公司因营业利润大幅下降而出现净亏损,但这主要是由于收购 NXP 失败后不得不支付 20 亿美元的罚款,而不是由于公司本身的任何问题。

从 2025 年各业务部门的销售额来看,手机业务(即智能手机 SoC 和调制解调器)将达到 277.9 亿美元,汽车业务为 39.6 亿美元,物联网业务为 66.2 亿美元。这表明汽车和物联网业务都在稳步增长,但与手机业务相比,这两个业务的规模仍然小一个数量级,因此称它们为三大支柱有些牵强。手机业务仍将是主要支柱,其他两个业务只是辅助支柱。

事实上,收购 NXP 正好可以显著加强这两大支柱,如果收购成功,或许真的能打造三大支柱。

顺便一提,恩智浦 2024 年的业绩预计为:汽车业务 71.5 亿美元,工业与物联网 22.7 亿美元,移动业务 15 亿美元,通信基础设施及其他业务 17 亿美元。这四项业务加起来,手机业务收入为 292.9 亿美元,汽车业务收入为 111.1 亿美元,物联网及其他业务收入为 105.9 亿美元,构成相当均衡。考虑到这一点,恩智浦收购失败对高通的影响必然巨大,但纠结于一个夭折的孩子的年龄毫无意义。

而关键的手机市场销售增长已经放缓(主要原因是市场开始趋于饱和,但不可忽视的是,竞争对手的产品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尽管骁龙正加紧强化其面向 PC 的骁龙 X 系列处理器,但距离完全占据现有的 x86 市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虽然我们可以预期手机销量会有所增长,但距离与手机业务的整体水平持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终,即便他们加强了骁龙 X 系列处理器,除非他们进一步强化其他收入支柱,否则也很难摆脱单一业务模式的困境。

物联网正在稳步发展,但 Arduino 的收购案却是个谜。

关于物联网,众所周知,骁龙 410/600 最初是在 2016 年左右以骁龙 410E/600E 的名称引入嵌入式系统产品线的,并且该公司一直在探索边缘物联网的应用。

高通随后收购了恩智浦半导体,并可能计划将其整合到自己的 i.MX 产品线中,但与此同时(或者可能是作为一项备用计划,因为恩智浦半导体的收购开始出现变数?),它在 2017 年与威盛电子合作推出了一款基于骁龙 820E 的系统模块,但不幸的是,这款产品似乎并没有像高通希望的那样取得成功。

或许正因如此,高通改变了发展方向,没有重新利用其移动 SoC,而是采取了非常合理的策略,专门为物联网开发产品并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积累了良好的业绩记录。因此,预计其在 2025 财年工业与物联网领域的销售额将达到 22.7 亿美元。

今年 5 月,该公司宣布与台湾研华科技合作, 利用 Dragonwing 系列产品组合开发边缘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正当一切似乎都在稳步发展之际,该公司收购了 Arduino。

如果只是想在其 Arduino 产品线中添加高通处理器,则无需收购 Arduino。作为对你,瑞萨电子在 2022 年投资了 1000 万美元,因此,2023 年推出的 "Arduino Uno R4" 将搭载瑞萨电子的 RA4M1 处理器。因此,此次收购有望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

事实上,收购公告开头就写道:" 此次收购旨在将高通的领先产品和技术与 Arduino 庞大的生态系统和社区相结合,从而赋能企业、学生、创业者、技术专业人士、教育工作者和爱好者,帮助他们快速轻松地将创意变为现实。" 然而,Arduino 生态系统最终往往停留在概念验证阶段,而非最终产品阶段。

如果他们的目标是更广阔的商业市场,那么收购树莓派基金会比收购 Arduino 要明智得多(尽管我认为这实际上不太可能)。说实话,我仍然不明白这次收购的意义何在。

围绕 Alphawave Semi 收购案的谜团愈发扑朔迷离

同样令人困惑的是 Alphawave Semi 的收购。

高通公司一直对服务器业务虎视眈眈。2014 年,有报道称该公司已获得 Armv8-A 架构授权,并正在开发自己的核心。集成该专有核心的芯片名为 Falkor,于 2016 年 11 月以 Centriq 2400 的名称发布。2017 年,高通宣布该芯片将被微软数据中心采用。然而,2018 年 5 月,高通在没有任何官方声明的情况下放弃了 Centriq 的商业化计划。开发团队也随之解散,领导高通服务器业务的阿南德 · 钱德拉塞卡尔(Anand Chandrasekhar)也于同年 5 月离开了公司。

高通决定进军服务器业务是在 2013 年 11 月,当时成立了高通数据中心技术公司(Qualcomm Datacenter Technologies),钱德拉塞卡尔担任总裁;而放弃服务器业务的决定则是在 2018 年 5 月,当时该公司被解散。官方并未明确说明原因,但显然软件支持远远落后于市场。这仅靠高通自身无法实现,需要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支持。

事实上,Arm 早在 2010 年就曾表示要凭借 Cortex-A15 进军服务器市场,但直到 2020 年 Neoverse N1 发布后,它才真正开始进入服务器市场,甚至更晚才进入通用服务器市场。

这并非高通独占的市场;许多其他核心也瞄准过这个市场,包括 Cavium 和 Applied Micro 的 "X-Gene",以及博通的 "Vulkan"。甚至在此之前,还有 AMD 的 "Opteron A1100",再往前追溯,还有成立于 2008 年的 Calxeda,该公司于 2011 年发布了基于 Cortex-A9 的服务器处理器 "ECX-1000"(该公司于 2013 年破产),以及 EZChip,该公司于 2015 年发布了一款集成 100 个 Cortex-A53 核心的 NPU(该公司于 2016 年被 Mellanox 收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失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许多公司都曾尝试进入这个市场,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然而,如今情况已有所不同,Arm 服务器所需的软件和生态系统合作伙伴更容易找到。他们能否轻松占领市场则是另一回事,但我们不难理解他们接受挑战的动机。然而,问题依然存在:为什么需要收购 Alphawave Semi?

Alphawave Semi 是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 IP 提供商,该公司最初于 2017 年成立时名为 Alphawave IP Group。然而,该公司于 2021 年上市,并于 2022 年收购了 OpenFive。

OpenFive 最初于 2003 年以 Open-Silicon 的名称成立,是一家专注于 SoC 设计的设计公司。后来,它被 SiFive 收购并更名为 OpenFive,但 SiFive 改变了策略,将 OpenFive 部门剥离出来,随后该部门被 Alphawave Semi 收购。因此,Alphawave Semi 从一家简单的高速互连 IP 供应商发展成为一家能够提供设计服务的公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芯片产品线与博通和 Marvell 的产品线一样全面。展望 2024 财年,该公司预计将获得 2.59 亿美元的授权和设计服务收入,以及 4880 万美元的知识产权特许权使用费和芯片收入。

顺便一提,预计 2024 财年的订单 / 设计订单额将分别为 3.97 亿美元 /1.18 亿美元,这意味着未来仍有超过 5 亿美元的销售额(或者更确切地说,还有价值 5 亿美元的工作要做),这无疑是一个极其有利的局面。目前,该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其目标是在 2026 年实现盈利,并设定了到 2027 年实现 10 亿美元销售额的目标。

高通的收购价格尚未披露,但该金额本身是基于 24 亿美元的企业价值计算的,因此最终金额自然会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数额。

问题在于,对于仅用于服务器的高速互连 IP 来说,这个价格太高了。此外,新闻稿也没有说明 Alphawave Semi 对其设计服务部门的未来规划。

从逻辑上讲,设计服务已无法从公司业务中剥离。这是因为,只要公司利用其知识产权(尤其是在芯片领域)提供设计服务,单靠设计服务就无法维持运营。因此,不难推测高通也在尝试进军设计服务领域。不仅博通 /Marvell,联发科以及最近加入的 Socionext 也涉足这一领域,而高通也正在加入。

该公司确实拥有独特的知识产权(在无线、CPU/GPU/NPU 等多个领域拥有先进的知识产权,以及全系列的内存控制器和外设 I/O),并且在与台积电和三星的合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量产经验。因此,很明显,这是一家盈利的企业。

然而,提供这些设计服务所需的工程师与启动服务器业务所需的工程师会有相当大的重叠。收购 Alphawave Semi 意味着接管该公司现有的业务,而由于他们无法取消现有合同,这实际上可能会成为推进自身服务器业务的瓶颈。如果他们只关注服务器业务,那么与 Alphawave Semi 签订知识产权许可协议可能更简单、更经济。

然而,如果高通真的打算进军设计服务领域,他们发布相关公告并不令人意外,但他们却在新闻稿中只字未提,这非常可疑。此外,即便高通在 2027 年能够达到 10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也很难说这项业务能否成为其第五大支柱(第四大支柱是服务器业务)。考虑到这些因素,高通收购 Alphawave Semi 的合理性就难以令人信服了。

与开头提到的英特尔案例不同,高通非常擅长将收购的资产运用到自身产品中,所以我认为这次收购(就像收购 Arduino 一样)不会是浪费,但我还是忍不住有些不安,因为这次收购似乎并没有带来明确的增长战略。我只能希望他们不要误入歧途。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