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 ·ZAKER 厦门 11-22
“不老风筝达人”的两岸情缘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海西晨报 · ZAKER 厦门 记者 傅曦颖 万翠 潘成凤

最近,在厦门市民的朋友圈,在厦门观音山海滩拍到的 " 川剧变脸 " 风筝和 " 后羿射日 " 风筝持续刷屏。在刚刚举办的 2024 海峡两岸(厦门)风筝节上,94 岁的台胞、被誉为 " 不老风筝达人 " 的阎清云跨越海峡,带着这两只独特的风筝一亮相,便收获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四十年如一日,阎清云奔波于两岸,用风筝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他说:" 风筝飞得越高,两岸的情谊就越深。每一次放飞,都是两岸文化的交融和传承。"

昨日,晨报记者对话阎清云,通过他与两岸风筝文化的 3 个 " 第一次 ",了解他用风筝力推两岸交流背后的故事与感动!

风筝飞得越高,两岸的情谊就越深。——阎清云 记者 唐光峰 摄

" 第一次 " 厦金之约 94 岁高龄带着风筝来厦放飞

今年,在两岸相关单位的精心策划下,2024 海峡两岸(厦门)风筝节和 2024 金门风筝节同步举行。此次前来参加 2024 海峡两岸(厦门)风筝节,对 94 岁高龄的阎清云来说特别有意义,因为他见证了厦门金门首次联手同步举办风筝节。

为了参加这次特别的盛会,家住高雄的他辗转乘坐多种交通工具,提前赶到厦门。他笑着说:" 先坐小轿车到台北,再从台北坐飞机到金门,最后从金门坐船到厦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游的,我把所有交通工具都坐了一遍。"

记者第一次见到阎清云时,他正从厦门五通客运码头走出来。只见一位瘦瘦高高的老人缓步而来,他的肩上背着一个硕大的布袋包,长度足有他身高的三分之一。他虽然满头白发,但那炯炯有神的目光、稳健的步伐,完全看不出已有 94 岁高龄。

他肩上那个显眼的布袋包引发了很多关注。阎清云满是自豪地解释道:" 这个包跟着我走遍了世界各地,每一场比赛、每一次展演,都离不开它。我都是自己背,舍不得让别人帮忙背,因为里面装着我的心血和骄傲。"

本次来厦,阎清云带来了他独创的两只风筝—— " 川剧变脸 " 风筝和 " 后羿射日 " 风筝。风筝节当天,他早早来到活动现场,放飞这两只风筝。

只见他动作熟练地操控着风筝,轻轻一拉绳线," 川剧变脸 " 风筝脸部的图案就随着机关翻转,从红色的关公面容变成了蓝色的窦尔敦,每变一次,便收获观众的惊叹和掌声。" 后羿射日 " 风筝则更加气势恢宏,在蔚蓝的天空中," 后羿 " 手持长弓在空中翱翔,仿佛神话故事中的英雄出现在人们眼前。

" 川剧变脸 " 风筝。 记者 唐光峰 摄

阎清云和他的 " 后羿射日 " 风筝。 记者 唐光峰 摄

站在厦门观音山海滩,阎清云望向对岸金门的天空时,心中感慨万千。此时,2024 金门风筝节也在同步举行。阎清云说,风筝把两岸的心连在了一起,这不仅是技艺的沟通,更是情感的传递。

" 第一次 " 跨越海峡 因为风筝成就一段两岸师徒情

阎清云(右)与谭新波。 记者 傅曦颖 摄

阎清云与两岸风筝文化的 " 第一次相遇 ",要追溯到 1984 年,那是他第一次踏上大陆,参加潍坊国际风筝节。他带着软体风筝、特技风筝等现代风筝现身潍坊,吸引了无数大陆风筝爱好者,其中就包括当时 19 岁的谭新波。

谭新波如今是亚洲风筝联合会副主席,他回忆说,那时大陆的风筝以传统的竹骨纸糊工艺为主,形态多为平面化,缺乏立体感和技术含量,阎清云带来的软体风筝和特技风筝打破了人们对风筝的传统印象。

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结束后,谭新波找到阎清云,两人互赠了风筝,并进行了深入交流,从此开启了一段长达 40 年的师徒情缘。在既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他们之间的交流往来只能通过传真机。尽管如此,阎清云还是将自己在风筝制作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分享给谭新波,并为大陆风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阎清云的鼓励和指导下,谭新波逐渐成长为风筝大师,并创办了自己的风筝企业。阎清云说:" 我的祖籍就在河南,两岸同根同源,都是一家人,不管是风筝技艺还是文化,应该共同传承发展。"

今年,两人在厦门的风筝节重逢,感慨万千。在阎清云看来,风筝线虽然细,但它的力量大得惊人。这根线牵着两岸的心,也牵着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如今,两人共同努力,将这根细线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让风筝成为中国文化的国际符号,也成为两岸情谊的见证和纽带。

坚持用风筝 推动两岸交流

今年来厦参加风筝时,阎清云走出厦门五通客运码头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刚出关口,他突然停下脚步,与旁边商店的老板娘热情地打了个招呼。见记者有些惊讶,他笑着解释:" 我曾经在厦门住了 10 年,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我都熟得很。" 原来,阎清云与厦门风筝文化的情缘,可追溯到 2003 年。

阎清云早年在海外经营旅馆,1984 年退休后,便开始专注于自己热爱的风筝事业。1986 年,美国风筝协会正式成立,阎清云成为协会的元老级成员。他设计和放飞的风筝因独特的艺术性和精湛的工艺备受关注,让他在国际国内的风筝圈里享有很高的声誉。

2003 年,阎清云在厦门购房定居,开启了他与厦门的十年缘分。当年,厦门筹备首届国际风筝节时,阎清云主动出谋划策,并发挥自己在国际风筝圈中的资源,热心邀请众多国内外风筝大师前来厦门。他所邀请的许多风筝名家都对厦门的风筝节留下了深刻印象,为这一活动的品牌化奠定了基础。

从那次开始,每届风筝节,阎清云都会带着精心设计的新风筝来到现场,与大家分享他的创作灵感和放飞技巧。截至今年,厦门风筝节已经成功举办了 15 届,规模日益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参与。

当记者问阎清云,为何这么大年纪还坚持跑这么远来参加风筝节,他笑着说:" 我一辈子都和风筝打交道。每一次放飞,不仅是在放风筝,更是在传承和推广风筝文化。特别是在厦门这样一个见证两岸文化交流的地方放风筝,这种意义更深刻。我只要能动,就要多飞一次。"

阎清云在风筝节现场与孩子们分享风筝放飞技巧。 记者 王世伟 摄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