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资深数学老师说:小学就抓这三个突破点,数学差不了!

大J 大J小D
2025年03月19日 00:18
图片
今天没有录音,直接看文字更好理解哦

还记得去年,我跑到北京堵着海淀奥数名师、天天练的数学教研负责人——周渊明老师专门取经么?(旧文在这→小学奥数怎么学


今天,第二篇笔记来了,也是你们最关心的小学数学到底怎么学。

 

说实话,关于数学的学龄前启蒙,我做了很多,也写过不少。


但小D上了小学后,数学仍然是我最难辅导的一科。和周老师聊完天才发现,原来数学学习中的难,其实绕来绕去,绕不过的,就只有3道坎。


是什么呢?


——也就是周老师特别提到的,小学阶段的数学拦路虎👇🏻


一二年级:计算

三四年级:应用题

五六年级:数域扩展


到底难在哪?在家怎么突破?掌握的标准又是什么呢?送上我的聊天笔记。


图片


01

一二年级

最关键的10分钟


我们都知道,在小学阶段,打好计算的底子,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是盖楼,越往上越是在之前的基础上高度抽象,计算也是一样的,不管学到几年级,永远都是四则运算的底子,底子不牢固,越往上就越学越难了。


所以计算一定要练,且需要一直练的。


图片


但这里,周老师特别强调了一句,很多家长只抓正确率,事实上速度才是第一位的。


因为考试说白了,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争取最多的分数”,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检查是很重要的。(小D之前就吃过速度落后的亏→旧文


那速度到底要怎么抓?

--“难道每天给孩子做100道题?掐着表算多少时间内完成?”


周老师指出,“这是很多家长比较容易走的一个误区,这种方式对本身做得快的孩子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有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会容易磨洋工,甚至一天都做不完10道,这样下去只会越做越慢,效率越来越低。”


图片


周老师的建议是,不要以做多少题为单位,而是以时间为单位。最简单的方法:


一二年级的孩子,每天就练1-2个“10分钟”


给孩子100道题,他们可能会抵触。但10分钟,是这个年龄孩子能坐得住的时间,那再苦再累,坚持10分钟也就完事了,孩子心里会有个盼头。


我们就不如从这10分钟开始,即使孩子第一天只做了5道题也没关系,先坚持,然后再慢慢加快速度,让他第二天、第三天能够一天比一天做得多就行。


等速度上来了,再给他慢慢提高正确率,比如说今天孩子就做对了5题,那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看看明天能不能少错一点。


肯定有家长会问,那要练到什么程度呢?

周老师表示,没有标准的,每个孩子不一样,跟自己的昨天比就行。


图片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第一周肯定是要家长盯着的,但最多一个月下来,孩子就慢慢能够自己坚持了。


那么到三四年级,五六年级的时候,我们再调整到每天2个10分钟,3个10分钟,早和晚或者晚饭前后分开时间去练习。


不要小看这10分钟的力量,只要能坚持,孩子就能把基本功打好,将来才能够跑得久跑得远跑得更轻松。


图片


02

三四年级

做孩子的学习搭子


三四年级的难,难在应用题,主要表现在两点:


1.没有形成规范:常见的错误如应用题的格式,不能只写得数要写过程,要注意单位,尤其是单位,不只出在应用题,填空、选择都可能出现单位的换算。


2.逻辑链变长了:应用题通常要算几步才能得出一个结果,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他的思维链条跟不上,就会觉得难。


先说规范这件事,这是个习惯问题。读题的时候,单位圈一圈,看看是不是统一;列方程的时候,必须得写解。


这些其实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平时也别偷懒,反复建立习惯。


那怎么延长孩子的逻辑链条呢?周老师的建议是,家长要装得“笨”一点,多请教请教孩子,做他们的学习搭子。


怎么做呢?


#1

让孩子说出解题思路


这也是我之前经常分享给大家的一个方法。


一道题孩子做对了,不代表他真的会了。咱们就把自己当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去问问孩子怎么做出来的。


不知道具体怎么问的,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下面这道题:


图片


就是去问,孩子列出来的每一个算式的含义是什么?


12X3=36(岁),你就问这个12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乘以3啊?得出来的36又代表什么?


还可以接着问,那36+5=41(岁)这里,我们为什么要加5啊?


有时候孩子可能只是听老师讲过了,把这个过程搬下来用了,看似都会了,但题目形式变一变还是会错。


家长多问一问,就知道孩子到底理解了没,孩子也能够不断在复盘自己的计算过程中,锻炼逻辑,举一反三。


图片


那如果孩子自己也讲不通呢?或者根本就做不对、不会做呢?那就要用到第二个技巧了:


#2

把逻辑拆分得细一点


做应用题有困难的孩子,有特别明显的两类:


一类,是动笔特别快,看到题就开始咔咔写,写了一会儿就卡在那写不下去了;


另一类刚好相反,看到题就一直不动笔,光在那咬笔杆想就能想上半天。


第一类孩子,我们需要鼓励他多想一想:


做的时候就先把条件圈出来。


动完笔之后,再让孩子想一想,是不是还有哪个条件没有用?

哪些条件还需要进一步的转换?

这个条件我是不是只能得到这一个结论?


有时候孩子看着脑子快,可能就想了一步、两步就停下了,还是要鼓励他们多思考,在日常中帮孩子把这一步思考补齐。


图片


第二类孩子,建议别想了,先赶紧动笔:


先在草稿纸上,把你能得到的东西都写出来。


周老师提醒:孩子脑子里的内存其实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先看到,才能够想清楚。


“就像我口头问你1235加上5376等于多少,你肯定是写到纸上才能算。”


孩子也是一样,不把这个条件写出来,他就进行不下去,他会一直在想。


图片


周老师说,这俩类孩子,底层的引导方法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帮助他们学会拆解逻辑:


日常做题中,我们可以去引导孩子,我通过条件能够知道什么,甭管知道了什么,有没有意义,就把我能够知道的结果都写出来。


举个例子,比如条件有“全班一共有40个同学,其中男生有15个”(没有说女生)


我们直接就可以得到女生是多少,虽然女生是多少这个结论不一定有用,但只要是我可以得到的,就把它写出来。


下面接着是,男生每人吃了5个包子,我就可以得到男生一共吃了多少个包子。


再往下,全班同学一共吃了100个包子,我们又可以得到啥?


这个时候就可以得到了,男生一共吃了多少个包子,和女生一共吃了多少个包子。


把这些已知的东西让孩子先去理清楚,从已知里面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东西,然后再去看问题是什么。这样一步步去拆,思路就有了。

图片


以上是正着推,还可以反着,从结论去往前推,比如题目要求的是,“女生每人吃了多少个包子?”,我们可以问问孩子:


我要想知道女生每人吃了多少个包子,我们得先知道什么啊?


是不是就得知道女生有多少个人和女生一共吃了多少包子?


那再努力去找这两个条件,如果没有,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现有的条件去得到这两个条件?


总结一下,这两个方法,其实都可以带着孩子去做:


第一个、从条件出发我能得到什么;

第二个、我要想得到最后的问题,那么我需要知道什么。


然后两边向中间靠拢,孩子就能把逻辑链补齐了。


日常多这么引导,孩子自然就会越来越善于用这些条件,思维链条也就会越来越长。


图片


03

四五年级

在生活中“预热”


数域扩展,也就是指五六年级开始学小数分数了。


难在哪呢,周老师举了个例子:


乌龟走2米花了10小时,怎么算速度?

——孩子知道这是除法,但他们会拿10÷2。


因为2÷10对他们说是拿小除以大,这是违反了他们认知习惯的。


分数加法也是一样,问1/2+1/3等于几,孩子就会直觉地得出2/5。


包括孩子们都知道乘法越乘越大的,除法是越除越小的,但是突然到了五六年级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原来乘法也会变小,除法也会变大。对他们来说,就是原有的认知突然变了,孩子就会是懵的。


周老师说,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步,其实是需要提前去预热的,或者更早一点,三四年级,甚至一二年级,就要有意识去做的。


图片


#1

如何给娃预热?


所谓的预热,不是去教知识。周老师特别强调,像6X0.1=0.6这些,都不需要去讲,知识就留给五六年级老师去教。


家长要做的是通过在生活中引入的方式,去帮助孩子建立这方面的数感。

 

生活中其实到处都是数学。比如小数乘法:6×0.5=3


我们带孩子去超市买菜,土豆6块钱一斤,你让孩子帮你算一算,我买半斤是多少钱呢?


1斤是1,半斤就是0.5,6×0.5为什么会变小啊?孩子就会慢慢知道——因为乘的数比1小啊。


再举个例子,小数除法,3÷0.5=6


看起来比乘法抽象很多,也是一样买土豆,然后我买了半斤土豆,花了3块钱,问问孩子,土豆每斤要多少钱呀?孩子不一定要会算,就让他们列出式子来。他们自己就会慢慢找到这个规律。


图片


#2

分步拆解法、也可以提前玩起来。


比如小数除以大数,孩子不一定要会算,但是先学会列式子。


拿“蜗牛走了8米用了4小时,速度应该怎么算?”

让孩子列式子,他们知道是8÷4=2。


当孩子会了,我们再不断去替换蜗牛走的路程:


如果蜗牛是走了6米用了4小时呢?要怎样列式子?

4米呢?2米呢?如果只走了1米呢?


当你不断去变这个数,他们就能去理解为什么,小数可以除以大数。这些完全是可以提前让孩子接触的。


周老师说,孩子对数的感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强,他们只是不习惯。


所以家长不用担心他理解不了,咱们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举例子,就是建立感知。


等到五六年级老师讲的时候,他其实在小时候的生活中,就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了。


图片


04

方法有了

就一定有用么?


听完周老师分享的方法,是不是觉得,其实特别简单啊?

 

但我知道,一定还会有人问:


让我家孩子做10分钟题?不行的。他连5分钟都坐不住;

在生活中引入?家长哪有这个空哦!


方法不是死的,具体到某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要去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

 

如果孩子只能坐5分钟,那就从每天只练5分钟开始;如果实在腾不出时间,那么花点钱请人请工具辅助。

 

关键就是调整到适合你的方法,然后坚持去做。做这件事本身,就是学会学习。

图片


在聊天中,周老师分享过一个故事,他说他身边很多清北的孩子,数学成绩好的,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通常玩游戏也都很厉害。


但仔细去看,你会发现,他们把游戏的底层逻辑挖得特别透(我身边的朋友也是这样),有的甚至会去列一些表格,每一步该干什么,会激发什么连锁反应,都非常清楚,因为他们会去从别的高手游戏视频和自己实操经验中,不断去思考和总结经验。

 

——说白了就是知道如何去学习,他们自己十几年就是这样学出来的,那这个方法用到哪里都很合适。


在我看来,比起眼前的一两分,这才是对长期的数学潜力,更有意义的事。


正在团


👉 开团 | 逼着国家都出手了,这件事刻不容缓,谁也跑不了!


👉女儿长高了不少,我决定趁机再追一追!


大J叨叨叨


关于学科学习的,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留言,我都会找到优秀的学科老师去求助,到时候继续写文章和你们分享。


周一分享了小D爸爸瘦身50斤的故事👉戳蓝字回看,大家的留言小D爸爸都认真看到了,他让我一定要转告大家表示感谢。你们知道吗,因为你们的留言,他千年不发朋友圈的,竟然也破天荒发了自己瘦身对比图。


很多人问的护肝片、调整代谢的益生菌,昨天也开团了,有需要的可以去看看哦👉万益蓝专场



👇 点击【阅读原文 

 搜索历史文章

进入小学 · 目录
上一篇学区房=好未来?过来人说些扎心的大实话下一篇孩子们的灵气啊,都被“标准答案”消耗光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J小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