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甲骨堂 ,作者甲风
在 1948 年辽沈战役前,东北我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 100 万人,其中主力部队约 70 万人。
短短三年时间,东北我军便从各根据地抽调的 11 万部队和 2 万干部发展到这个程度,显然是极大的成绩。
当然,扩军总是有过程的,尤其还要在东北地区建立根据地,并与国民党军的美械精锐交战,还要剿灭大量土匪,这个过程并不轻松。
而东北我军的兵力发展,尤其是主力部队的扩充自然也有不同阶段。
在 1947 年夏季攻势前,东北我军统计的主力部队约有 23 万人;当然,冀热辽区还有 4 个旅也被认定为主力,不过兵力跟地方部队合起来统计了;另外独立第 4 师也没有单独统计。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聊聊有统计的 23 万主力具体是啥构成。
首先是总部机关和直属队,其中包括前后总、后勤、学校等,总计有兵力 22469 人;总部直属炮兵包括 4 个团,以及迫击炮、高射炮、战场各一个大队,总计有 7952 人。
在野战纵队方面,当时东北我军建成有 5 个纵队。
这 5 个纵队主要由开赴东北的老部队改编,是主力中的主力,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
不过当时东野的步兵纵队还没有后来那么雄厚的兵力数,具体来说兵力超过 4 万人的纵队还没有,超过 3 万人的纵队只有一个,那就是第 1 纵队(33347 人)。
以这个兵力数计,当时第 1 纵队的步兵师平均可达万人左右,其余为机关和直属队,为当时东北最充实的单位。
而其余的 4 个纵队中,坚持南满斗争的第 3 纵队、第 4 纵队兵力均不算多;其中第 3 纵队兵力 20326 人、第 4 纵队兵力 20965 人。
以刚过 2 万人的兵力计,除去纵队机关和直属队,每个师的平均兵力可能还不到 6000 人,这个兵力数是不算充实的。
至于其他的第 2 纵队、第 6 纵队,则处于中间水平,其中第 2 纵队有 27315 人、第 6 纵队有 27956 人。
纵队兵力数达到 27000 人到 28000 人之间的话,平均每个步兵师的兵力就有 8000 人上下;就当时的作战而言,算比较充实了。
以上的 5 个野战纵队,加上总部机关和直属队的兵力当然还没有 23 万人,这是因为在上述部队之外,东北我军还有若干野战部队,以独立师的形式存在。
独立第 1 师,总兵力 9029 人;
独立第 2 师,总兵力 6692 人;
独立第 3 师,总兵力 5777 人;
独立第 4 师,(兵力含于松江军区中);
东满独立师,总兵力 5656 人;
西满独立师,总兵力 7000 人;
西满保 1 旅、保 2 旅 15000 人;
南满独 1 师,总兵力 10357 人;
南满独 2 师,总兵力 6194 人;
南满独 3 师,总兵力 3764 人。
以上独立师总计有 9 个,还有 2 个保安旅,实际上若以 " 三三制 " 编成,不计纵队机关和直属队的话,也相当于将近 4 个纵队的体量了。
其中除了独立第 4 师没有单独统计外,其余 8 个独立师 +2 个保安旅的总兵力为 69469 人。
当然,这些独立师的兵力并不均衡,实力相差甚至有两三倍之多,这个情况大家还是要注意的。
10 个独立师 / 保安旅部分的 69469 人,加上 5 个野战纵队的 129909 人,再加上总部机关和直属队的 30421 人,以上总计为 229799 人。
以上就是 1947 年夏季攻势前,东北我军 23 万主力部队的详细兵力情况了。
而除了有统计的这 23 万人外,上面也提到了独立第 4 师以及冀热辽军区还有 4 个旅(第 16、第 17、第 21、第 30 旅)也是主力,只不过兵力统计到了军区中。
所以当时的东北我军野战部队,除了 5 个主力纵队外,还有 9 个独立师、2 个保安旅、4 个旅,总计约 15 个师旅级单位;若整合为纵队的话,也相当于大约 5 个纵队了。
后续这些独立部队,也确实改编到了升级后的新纵队里面。
另外当时的我军有主力和地方部队之别,东北当时除了这 23 万主力外,还有大约 23 万人的地方部队,这个情况我们也需注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