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rweekly 昨天
上汽集团的反思99分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文|江小花

雷军有一段会议中的讲话,在短视频届流传得挺广,说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成了,我们都得弄清楚他到底是怎么成的,任何一件事情败了,就更得弄明白是怎么败的。如果成也不知道怎么成的,败也不知道怎么败的,那不就是靠蒙吗?

这话挺朴实的,但细看下来,好像不靠蒙的企业还真挺难得的。

到目前为止,在这一波国有大型汽车企业遭遇的寒流中,很多企业都已经做出了很多的调整,除了少数一两家之外,多数车企的逆境奋斗也不可谓不努力。我在元旦的开年长文中就预测过,今年的市场会特别惨烈,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已经把真正能干活儿的干部顶上了高位和一线。

但是,雷军说的问题仍然存在。至少在我看到的国有车企中,很少有企业真正进行过痛感到位的精细反思。而这恰恰是这些企业最终是否能挨过这场旷日持久的产业大战的关键。你立多高的意,才能扛多大的事儿。

很多人会说,体制问题你能咋样?

你看,如果一家国企的领导人也是这样的思考问题的基点,那无论他能干与否,面对如今这个局面,可能都未必能打赢了。

上周,我参加了一场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的小范围沟通会。这场沟通,可能是为上汽集团从 4 月要开始频繁的大动作召开的吹风会,但我觉得,贾健旭说的,首先是董事长王晓秋和他的组合,对上汽目前状况的反思成果。

100 分制的话,这份反思 99 分。

我看到同去这场沟通会的媒体,有些已经出了稿子,多数把注意力集中在贾健旭甩出的几个金句上。比如,要连滚带爬的把失去的五年时间追回来;要在友商的延长线上去等他,等等。

但依我看,这些是上汽在深入反思之后的行动计划,没有一场比较彻底的内部反思,繁花时代成长起来的上汽人怎么会能接受跪着做事,又怎么会能齐心协力的连滚带爬?

上汽的反思出发点够高:上汽不会输,上汽也不能输;还有后两句更关键,上汽必须赢,上汽一定赢。

前两句是是忍辱负重,后两句才是破釜沉舟。一家在中国当了这么多年老大的企业,如果老板只敢喊不能输,不敢喊一定赢,那是让人沮丧的,说明领导脑子里都没有制胜之道了。

喊完口号,上汽的第一件事情做得非常关键。就是直面体制话题。

很多国企的领导都会比较怂怂的绕开这个话题。但其实这个话题是绕不过去的。你可以有很多东西无法改变,但你不能让人觉得你都不想直面它。

贾健旭是这样说的:不要把所有问题都归于体制问题。如果这样,就什么也不用干了。上汽的体制延续了多年,在上海这样一座城市,上汽人从来都能在上海体面的工作、生活,四十年来没有改变。体制没有辜负一代代上汽人。有些东西,动不了,但是很多具体的事情、做法,可以去研究、学习。

可能你会觉得不起眼,甚至觉得这样的表达有点避重就轻,但是我恰恰认为,这是上汽这次前所未有的反思之题眼。回避这个问题与否,是国企是否能有效的面对困境、凝聚内部的根本。

其实不光在内部,外部对国企的观感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一聊到哪家国企最近好像做得不错,总会有一个声音出现:没用的,体制那样,谁会卖命呢?

通常这个时候,天儿就聊死了。

其实,不光是国有企业,有点历史的大型企业,都会面临很多的体制问题,要说绝望程度,只怕大众汽车集团那样的体制,更让有志青年脚软。简单的针砭国企,也就是个嘴上痛快。

任何体制的企业中,都有想要上进的人,和想要躺平的人,无非是在一个体制的框架内,你是能让要上进的人,带动想躺平的人,还是让想躺平的人,拉倒想上进的人。

而任何一个能存活至今的体制,肯定都是有这样的治理余地的。一个想要带领企业再次挺立的领导班子,需要让内部明确的第一条,不是说你就必须去颠覆体制,而是你面对体制现状的基本态度,是你自己带头干,鼓励大家一起干,还是明哲保身,哪怕要干也是留有五分余地的来。

要说一句,干也是不一样的,理清思路,有的放矢的干,和天天加班,不知所谓的干,可能不只是能力上的差异,细品之下,可能仍是态度上的差异。比如开会的时候,洋洋洒洒两小时,都是鼓励大家要拿出干劲,热火朝天,就是具体要怎么干一句不提那种,能懂的看官应该不少吧。

哪个大型企业(不专门指国企哦,别给我扣帽子哟)的新任领导班子面前还能没有个地雷阵呢?尤其是背负着逆境反转任务的。你是敢踩还是不敢踩,得让跟你打仗的兄弟知道撒。

王贾组合上任大半年时间,我觉得他们不光是告诉了上汽上下,他们是敢越雷池的,而且很上海智慧的,他们还熟悉雷池里面哪条路是能走通的,哪些雷是能排的,跟着他们走,是不会被炸的。

比如,在跟华为合作这件事情上,外界都替新班子捏把汗,内部很多关心新班子的估计脚心出的汗把厚底的板鞋都湿透了吧。

结果呢,不仅事情成了,老领导也很支持。为什么?老领导也是一生一世的上汽人啊。之前忍着被重度网暴,是要给上汽把在智能化时代必须建立起来的能力先建立起来,当时的上汽,都还没有自主的电子电气架构和软件架构呢。

时移势易,如今上汽自身做好了准备,跟华为合作的基础也有了。这是为上汽好的事情嘛。

再比如,贾健旭亲自担任大自主业务的 ceo,也就是包括车企、零部件企业、研发、出行公司等等所有自主板块的业务群。为啥要这么干呢?就是因为这些子公司的一把手,当然都是集团层面的高管,但是集团内级别比他们高的人还不少呢嘛。

这些子公司都是前线打仗的,一把手要是不能根据战场局势来自主很多事情,而是经常要接领导的电话,那效率和战意都可想而知,何况是还要经常接到意见相左的领导的电话呢。贾健旭说得轻松,他做了大自主业务的 ceo,那要打电话,也只能直接打给他了。反正到现在,好像还没接到什么电话。但了解大公司的都知道,这事儿要办好的深浅几何吧。

再比如,坚决的干部年轻化,并且通过干部年轻化,提拔必有胜绩背书的组合拳,来消解裙带关系。为了强调干部年轻化的决心,贾健旭甚至去跟上级组织部门表态,说他这个工作,就做到 55 岁就退二线。到时候他退不退,咱不去判断哈,但作为一个鼓励年轻干部大胆上进、相信干好就有机会的做法,显然是有效的。

这是绝对的企业管理者的高阶技术活儿。做到这一点,这份反思已经可以打到 90 分以上了。因为有了这个对体制的态度,虽然不太可能像电视剧里拍的那样瞬间一呼百应,但肯定可以激发一批脑子清楚的力量跟你先干起来了。上一句话中的定语是很关键的哈。

立好了意,理清了对体制的基本态度,调动起了做事情的人,对具体事情的反思,才有意义。或者说,才会有更长远的意义。否则,你的所有指令,就只能变成下面加班加点给你做的报表。

追溯到去年,上汽首先做的是三件事。

第一是稳住最可以团结的伙伴力量,大办与大众续约。大办固然是明确跟大众这样的合作伙伴的合作意图,但不光如此,这个动作里面是有具体的很多新内容的。

比如美美与共的新合作思路。用比较清楚的话来说,就是合作伙伴必须正视产业和中国市场的剧烈变化,从单方面主导产品体系,到双方共建产品体系。上汽愿意以自身在电气化和智能化上的能力,和大众一起推动双方的智能化。这话比较拗口,里面有顾及国际友人美好情感的成分,列位自行体会一下。

岔开说一句,贾健旭在上汽大众任总经理的时候,我感触就很深,跟合资伙伴谈,我总结下来他有三大招,第一先表达诚意,我的就是你的,你的还是你的;第二收回来说前提,咱们一起的,必须一起弄好;第三我不是你的对手,我好就是你好。加上一个态度,一次不行就多说几次。但凡对方是个明白人,就肯定能谈。

续签长约在当下是一个让大家都振奋的态度,但签约不代表成功,要想在下一个十五年成功需要大家更务实、互信的协作努力。

第二是找到自己的小岗村。也就是形势最为艰险的上汽通用。具体的就是,你自身处理不了的难事儿,我都给你处理掉,比如过剩的产能、巨额的债务、成本巨大的研发机构等等,剩下的就一条,你得给我盈利,不管你怎么干。

结果就是,今年前两个月,绿了很久的上汽通用,财务数据上看到了红字。

第三是找到自己的深圳。就是前面提到的华为。关于这个话题,有很多东西还不能说。能说的就是,这个项目是得到了华为老爷子的亲自点头,并且说了,一定要跟上汽好好合作的。贾健旭的态度也很明确,大家合作,在合作项目范畴之内,上汽全心全意,但有尽付,其他的全交给华为了,上汽带着肉干当好学生。

贯穿这三个动作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快。凝聚力很多时候不是靠共识的,一家企业里面没有那么多有识之士的,很多时候就是靠快,快速决策、快速落地、快速见效——形成共识。

大型车企的操作难度在于,在企业发展层面的决策之外,政府和社会层面也是必须顾及的,那就是稳。

上汽在过去半年时间里,果断通过财务方式,忍受上市公司财报的一时难看,解决了旗下危险企业的财务风险;通过跟华为的合作,顺带解决了在上海地区的部分产能过剩,不宜简单关停的问题;通过打通内部大量零部件全体系共用,做好了持久市场价格战的成本控制准备。

我们会在 4 月开始,看到的上汽集团的一系列动作,都是在这一套快出成果、稳住风险的组合拳见效之后才展开的。在这套动作中,企业顺便树立了内部的价值观,务实、合作、开放。

接下来的一个层面,才是企业对外战略的思考。

思考的基点是,第一、我有哪些优势,我有哪些劣势。优势如何凸显,劣势怎么弥补。

这是很宝贵的思考模式,毕竟我看到很多同类型企业,面对激变的局面,要么觉得现在外面的都是瞎搞,等他们搞不下去了我再来收拾;要么就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要完全除旧布新。哪怕有些领导嘴上还在说我们有优势,但是眼睛却看自己哪儿哪儿都别扭。

简单来说,如果找不到自己的优势,那在这种行情下,不如别救了。一点自身优势没有,那你只能是两千年那一波风口飞起来的猪,飞了二十多年,没啥成长,只是变成了更富态一点的猪。那么大的体制负累,非要最后挣扎一波,那除了帮助拖延价格战,把本来还有机会的企业拖死,把产业拖到更极端的状况之外,没啥意义,不如早点找路径并入别家嘛,GDP 和就业留在当地,那绝对算是善举。此间乐,不思蜀,不是对蜀最现实的恩露嘛。对上汽这样有望重振的,也是帮助啊。

王晓秋和贾健旭是清楚上汽的优势。说到上汽后面要怎么办,第一句话就是,上汽是中国汽车的品质高地、产业链高地、标准化高地和创新高地。这些并没有因为近五年的产业革新而改变。

战略上说,上汽要立足于两点。

一是加速智能化,跳跃式布局新能源。后一句就是前文提到的,在友商发展轨迹的延长线上等他。具体是 all in 清陶新能源,押注固态电池,并且以加速落地半固态电池来动态滋养清陶项目。更现实的层面,则是深度捆绑宁德时代,尽可能以规模和合作深度,换成本优势。

智能化方面,根据具体业务的属性和自身状况细分各个环节,形成三环线的布局。

内环是未来一家车企必须自己牢固掌握的部分。主要内容围绕智能电气化汽车的定价锚点,一个是上汽的自身优势,智能化底盘。这个概念几乎所有人都在说,但是就国内而言,如果追溯到根上,你就会发现,上汽提这个概念,才算真硬气。

还有一个主被动安全一体化。可能除了吉利之外,上汽是唯一一家主被动安全都是自己给自己供货的企业了,所以上汽要结合 ai、打通控制域来做主被动安全一体化,逻辑最顺、速度最快、成本最低。

再有一个,就是老领导忍辱负重建立起来的电子电气架构和软件架构。没有这些,未来的车企恐怕就得像很多手机企业一样,反过来向一些核心智能部件供应商交投名状。

中环是优势互换,上汽要把零部件产业链的优势凸显出来,不仅是要多卖货,提高利润率,并且降低自身成本,更重要的是基于自身优势,来换取自身不足或自己不必要做的部件和技术的稳定合作伙伴,形成合作共赢。

尽管全栈自研似乎成了价格战环境下的制胜法宝,但是熟悉产业的人都清楚,全栈自研其实不是什么高效的、利于产业发展的好做法,只是在特定时期内有特定优势而已。长远发展来看,互通有无、互补短长的稳定合作,才是高速路。

外环是开放平台,融合发展。比如,通过资本渗透,形成自身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全家桶。今年全民智驾主题确立之后,很多人终于在华为车 bu 之外,看到了 momenta、看到了地平线,发现原来这两家才是车企合作规模最大的智驾供应商啊。

上汽持有 9.9% 的地平线股份,也入股了 momenta,用贾健旭的话说,感谢大家选择了我们的选择。而上汽的智驾伙伴却还不仅于此,华为和大疆同样深度合作。

在外环线上,上汽以自身体量支持百花齐放。这当然是在终端产品上实现让用户自行选择的产品竞争思路,但同时也是支持多元解决方案,多元竞争的产业战略。

能源策略上,弃短看长;智能化策略上,扬长补短,从核心自主、优势互补和融合开放三个维度建立上汽的智慧三环,这可称为上汽的阳谋。

开年以来看了那么多场战略发布会,好像都没看到这个级别内容。这也反映了上汽的信心,没有信心的,面对市场狼奔豕突的企业,是没有那个中气来阳谋的。

第二个是市场层面。就是 robotaxi 和私家车市场,在智能驾驶社会形成的背景下会如何演变。贾健旭的看法很清楚,一个是 robotaxi 必然形成巨大的出行市场体量;一个是私家车必然成为更体现个人喜好的产品。也就是,现在的大众化汽车产业提供的功能,未来主要由 robotaxi 来提供;现在的小众汽车消费倾向,反而是未来的大众化私家车市场。

他提了三个点:速度性能产品、全地形产品,还有座舱奢享型产品,是未来私家车市场的主要方向。

上汽砍掉了很多不赚钱,甚至利润不高的项目,但是享道虽然亏损,亏的还不少,上汽仍然很坚决的要继续养下去,并且还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大力发展,就是上汽对未来 robotaxi 的巨大市场的预期。

我在今年的电动车百人会上看到了很多关于智能驾驶社会之后,汽车市场变化的论调,说实话,蛮让人失望的,不少论调是雄辩滔、论断凿凿、胡说八道的。上汽的这个基本判断,我更能认同。

当然,我个人认为,还有两个思路可能值得探讨,一个是汽车在成为一个个人数据终端之后,会不会像手机这样,成为即便是家人也不太愿意共享的私人物品,从而形成更乐观的私家车未来市场预期。第二个是,女性独立消费汽车的会不会维持高速增长,甚至成为私家车消费主流。

最后,也就是最现实的问题,这两年的苦日子要怎么过去?

那就简单了。三个关键词。

恢复信心。包括内部自己的信心,和外部对上汽的信心。这个不难,改善舆论环境就可以做到。以前有钱的时候把钱花对就行了;现在没钱的时候,激发内部多向外表达,同样的,把话说对了行。

干。上汽现在的态度很明确,就是战略是战略,现实是现实。战略中的内容,要尽快的落地到现实,比如现在就对外说出去的话,那今后的每一款新车上都要有所体现,不能光说不练。暂时不能补足的地方,就是去拼市场。每个乘用车子公司,就是要奔着既定的发展方向,给我顶住,要连滚带爬的把失去的五年抢回来嘛。

学,干中学。一定要学会的东西,能学会的自己学,自己学不会的把最好的老师请到家里来,一边跟着干一边学。比如智能化时代的高效获客能力。

这些就是我给上汽这一轮企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反思,打出 99 分的原因。

为什么不是一百分?

话说我上礼拜去了一趟智己。上汽必须独立的,并且卓有成效的,让智己这个混改项目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

从产品角度来说,这家车企并不差,后期产品线的布局略显混乱,是受了前期销售低迷到过于意外的程度,导致的动作变形。但是整体上来说,这家企业的优势是非常多的。产品,乃至即便是产品定义都站得住;形式上是轻资产运转,融资属性和科技属性在车企中都很强。

按理说,是大有机会的嘛。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