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26讲武堂 23小时前
突然补齐12门105毫米重炮!已遭重创的第71军,咋凑出来的?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甲骨堂 ,作者甲风

1947 年东北战场的夏季攻势,总计歼敌达 8 万余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胜利;但第二阶段的四平之战未能得手,这令我军对于攻坚作战的经验教训总结十分深刻。

在四平战后的作战总结中,第 1 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提到了炮火方面的情况。

当时战前的估计认为第 71 军在城内的山、野、榴炮的总数有 17 门,其中榴弹炮有 5 门(有 1 门是坏的)、山炮 12 门,我军集中的火炮则有 96 门,从数量上看有绝对优势。

不过在实际作战中发现,敌人的榴弹炮不是 5 门,而是整整 12 门!山炮虽然实有 7 门,比估计得要少,但这里所说的榴弹炮指的是美式 105 毫米榴炮,这种炮威力极大,其力量从榴炮连变成榴炮营,这个火力变化可是不同寻常的。

李天佑将军继续总结道:

从炮的数量上看我军虽然有着数倍的优势,但因炮弹有限,影响我炮兵的发射密度,增加了射击的顾虑。敌人除原有贮存的很多炮弹外,战斗中又不断以飞机投运很多炮弹,可以拼命的放胆发射。

另外由于敌人在技术方面,经过较长时期的训练,以及多于我之战斗经验,因之射击技术上的准确性及步炮协同战斗的经验都比我们熟练一些,这样弥补了敌在数量上不如我们的弱点。

通过以上情况可见,第 71 军在四平城的地面重火力主要就是一个满编的美式榴弹炮营;而且因为弹药充足,炮兵技术比较娴熟的因素,使得这一个重炮营能够拼命地发射炮弹,对我攻坚作战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为何战前侦察到只有 5 门榴弹炮,实战时却是一个整营呢?

按照国民党军美械部队的配备标准,其军直属炮兵就是一个 12 门制的美式榴弹炮营。

在当时的东北战场上,新 1 军、新 6 军、第 71 军以及远在热河的第 13 军,都有这种榴炮营。

因为装备级别比较高,而且敌人的护卫级别也很高的因素,1947 年夏季攻势以前,我军还没能缴获到这种炮。

不过就在夏季攻势的第一阶段,我军在大黑林子地区作战中歼灭了第 71 军第 88 师和第 91 师的大部,在战绩统计中也包括了该军随行的榴弹炮营,统计缴获了 9 门榴弹炮。

按照国民党军的说法,这 9 门榴弹炮的来源是第 71 军的 7 门炮,外加第 92 军的 2 门炮。

不过第 92 军主要在冀热辽方面活动,该军也并非是美械军,不清楚这 2 门炮到底是怎么辗转到四平来的。

反正国民党军确实承认损失了这 9 门榴弹炮,而我军也确实缴获到了这 9 门炮。

但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榴弹炮营的满编数据。

以其中隶属于第 71 军的 7 门炮来说,大致是两个炮兵连的量(其中有 1 门炮坏在城内没带出来),那么在城内的第 71 军榴炮营就应该还有 1 个满编炮兵连(4 门)和那门坏炮,总计是 5 门。

这个信息在我军攻城前的侦察中是可以确认的,而且据国民党军统计第 71 军炮兵实力数据,也确实是 5 门炮,那么能打的 12 门炮(相当于又多了 2 个炮连)又是怎么来的?

在战役过程中,第 1 纵队缴获了四平城第 71 军的防卫部署,在炮兵方面确认第 71 军榴弹炮营所剩下那一个连的存在,而其余的榴炮来源也得以确认——第 53 军直属榴炮营的主力(2 个连)。

这样就对上了!

而说起这个第 53 军,其实在夏季攻势前还并不在东北战场,而是在华北战场。

该军原为东北军番号,但后来被中央军化,曾参与了滇西远征作战,而且战后被编列为美械军。所以这个军的编制内,是有美式 105 毫米榴弹炮营的。

夏季攻势开始后,杜聿明、郑洞国等人纷纷向老蒋请求增兵东北,尤其是要把第 53 军调来,但老蒋一直没有松口,直到后来东北国民党军被歼越来越多时,才终于绷不住来调第 53 军。

按照郑洞国的说法,该军到 6 月 10 日前后陆续开到沈阳。

而东北我军开始四平外围作战是 6 月 11 日,以这个时间点计,第 53 军受命增援后,首先调动的就是其军直单位,榴弹炮营大概在 6 月上旬就已开到;随后抽出其中战备度好的两个连立即开向四平。

因为距离我军攻击时间已经很紧,所以未能侦察到这个敌情变化。

结果到攻坚战开始后,敌人的榴弹炮火力猛增到了三倍,这对于攻坚作战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因素。

因此第 1 纵队司令员李天佑在作战总结中强调,要注意 " 一切尚待证实的或令人怀疑的情报都须加以检查 ",同时还应注意攻城前的炮火集中使用与巷战开始后的分散支援,以及对敌炮阵地的压制与干扰。

在经过全方位总结后,我军的攻坚技战术和步炮协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到大半年后的第四次四平之战时,就比较顺利地攻克坚城了。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