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地方的特产是某样东西,而这个县级市的特产却是扎堆的富豪:
2024 年 # 胡润全球富豪榜 上福清富豪有 2 位;福布斯印尼富豪榜中福清富豪有 5 位;新财富 500 创富榜中有 3 位。
这就是福清 。
目前是由福建省福州市代管的县级市。
而就是这样一个福清,谁能想象到 30 年前还是个全国知名的贫困县,人均收入不足百元,找遍全市,连个招待所都难寻。
从靠地瓜为生的贫困县到 2024 年 GDP 突破 1900 亿元的 # 全国百强县 ,从边陲渔村成长为如今高楼林立、园区遍布的工业先进城市,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 # 福耀玻璃 、全球最大单一液晶显示器制造企业 # 冠捷科技 、公认 " 世界膜王 "# 中景石化 、珠光材料产销亚洲第一 # 坤彩科技 等 11 家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或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总部都坐落在福清这片土地。
福清,到底是如何实现的这一华丽转变?
答案就是 160 万海外华侨的 " 乡愁变现 "。
从 " 先天不足 " 到全国 14 强
福清,总面积 2430 平方公里,整个的地形呈现 " 枕山面海 " 的格局,由陆地、半岛和岛屿组成。
福清的名字就是取自 " 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 " 一语。
福清的地理区位(图中蓝色虚线部分)
然而这块三福之地(福建、福州、福清)最初却绝对算不上一块风水宝地。
" 地瓜县,地瓜腔,地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 ",类似这样的童谣几乎是早年福清的真实写照。
在以前那个靠土地吃饭的时代,福清的条件可以说是 " 先天不足 " 的。福清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土地还多为盐碱地,长期处于缺水状态,能够成活的主要作物只有耐旱的地瓜和花生,因此得了个 " 地瓜县 " 的称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的农业县却在 30 年间实现了惊人的逆袭。
截至 2024 年,福清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 1900.79 亿元,增长 6.8%。
与此同时,福清产业发展强劲、产业集群优势明显。2024 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 10.3%。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明显,形成了以冠捷科技和京东方等上市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化工产业同样发展迅猛,江阴港城经济区成为千亿级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福清食品企业培育的知名品牌更是远销海外 ……
如今包括世界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福耀玻璃、有 " 世界膜王 " 之称的中景石化以及世界第一显示器供应商冠捷科技等在内的龙头企业,都成为福清亮眼的工业名片。
2024 年,福清更是一跃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 17 位,同时稳坐福州区域经济体中的亚军宝座,和晋江一起,共同托举福建县域经济的双核格局。
2024 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
福清的逆袭绝非偶然,如果看看全球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福清同乡组织就会明白——遍布全球的 " 人脉网络 ",就是这座小城翻身的筹码。
福清崛起的背后最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就是侨力。
福清发展的独特密码
" 凡有华人处,就有福清人 ",福清是著名的侨乡,拥有着旅外华侨 160 多万人,足迹遍布全球一百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
可以说," 侨 " 既是福清的特色,更是福清的优势。
印尼首富林绍良、丁香烟大王蔡云辉、融侨集团创始人林文镜等都是知名的福清华侨 ……
福清侨乡博物馆 图片来源:福州晚报
其实早在明清时期,福清人就开始了乘风破浪,闯东洋、下西洋,走南洋地谋生路,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更是掀起一股狂热的 " 下南洋 " 热潮。
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归根结底还是三缺(缺地、缺粮、缺资源)问题太严重,当贫穷与落后成为烙印在身上的标签,不服输的福清人在困窘的现状中爆发出改变的决心。
他们中的很多人,初到异国他乡,没有雄厚的资金托底,也没有过硬的技术,只能从 " 三刀 "(理发、裁缝、厨师)、" 三车 "(骑自行车、三轮车、黄包车拉货)和 " 三摊 "(卖小商品、小吃、挑货郎担)这些小本生意艰难起家。
17 岁的郭本鼐初到马来西亚时,最开始就是每天徒步 20 公里做挑砂工,而林文镜 19 岁骑着用荷兰商人丢弃的破卡车零件组成的自行车每天往返交战区送货 …… 初到南洋的福清人都面临着包括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种族歧视等等诸多困难,但他们硬是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还是逐步在海外站稳了脚跟,甚至成为一方富豪。
但 "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 "。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许多城市在新时代下重新焕发生机,但既无工业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又无财政收入支持基础建设的福清依旧是一穷二白。
因此一批又一批心系故土的福清华侨们带着资金、技术和国际视野纷纷回乡投资,成为推动家乡建设并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持续为福清发展输血,他们牵线搭桥引入包括冠捷科技等在内的企业,彻底改变福清电子信息产业荒地的格局、投资深水港建设,使其成为 " 一带一路 " 的重要枢纽港,甚至直接捐资数亿建设闽江调水入融工程,彻底解决福清 " 十年九旱 " 的缺水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福清籍海外华侨们直接投资或牵线搭桥在福清投资兴办的企业多达 1000 余家,总投资超 100 亿美元,为福清的公益事业累计捐资更是超过 35 亿人民币。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无疑彰显着福清华侨对家乡的深切热爱,可以说他们的付出直接托举了福清的崛起。
有了海外 " 游子 " 们牵引的巨型人脉与资源网络,福清终于得以摆脱了 " 先天不足 ",为自己挣一个全新的未来。
福清逆袭之道:打好 " 桥牌 "、乡情招商
而福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将侨力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打出了一手漂亮的 " 侨牌 "。
1987 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福清的 " 乡愁变现 " 迎来关键节点——中国首个侨资开发区融侨经开区破土动工。
故事要从 1938 年说起,彼时 22 岁的林绍良远赴重洋来到印尼谋生,他从在叔叔卖花生油的小店做学徒开始,到后来学着自己创业,一步一步搭建自己的商业帝国。到 20 世纪五十年代初,林绍良与兄弟三人共同创办的印尼三林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当地巨头,获得 " 面粉大王 "、" 金融大王 "、" 地产大王 " 等多个美誉。
1987 年,71 岁高龄的林绍良怀揣着对故土的殷切期盼和林文镜等侨领一起,毅然回到家乡 " 二次创业 "。在福清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首个侨资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当时,在县级设立开发区尚属罕见,但福清人就是有着 " 敢为天下先 " 的勇气和秉性。
1990 年 12 月,冠捷科技落户融侨工业区,开启了福清打造电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外向型经济的征程,标志着福清进入 " 侨力驱动 " 时代。
从这里开始,福清正式拉开了大规模招商引资的序幕,此后,越来越多的侨资企业携资源回归,为福清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而福清也在逐渐探索中开创 " 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以侨引台 " 的独特模式。
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冠捷科技从年产 30 万台显示器起步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如今全球市占第一的显示器巨头,坐拥全球最大的单一液晶显示器制造基地,冠捷科技创始人宣建生也因此成为全球公认的 " 显示器大王 "。
就这样,凭借以侨引侨,以侨引外的策略,福清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跃迁,夯实了产业发展的基石。
从此,融侨开发区从 1 平方公里土地起步,拉开了园区建设的序幕,成为福清 " 侨式发展 " 的试验田。
产业兴市:从侨力输血到产业造血
但福清并没有停留在依赖侨资的阶段,而是积极探索产业链招商、集群发展的道路,带动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实现从侨力输血到产业造血的跃迁。
当年冠捷科技在福清落地后,吸引了包括韩国 LG 化学、日本住友等在内的 53 家配套企业集聚融侨经济开发区。
2016 年京东方 8.5 代线在融侨投产,更是直接将福清推向全球最大面板基地第一的位置,形成 " 玻璃基板 - 面板 - 整机 " 的全链条格局,实现福清电子信息产业从 " 缺芯少屏 " 到全球面板高地的逆袭。
截至 2023 年,福清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已经达到 550 亿元,占到福清工业总量的半壁江山,拥有着冠捷科技、京东方和捷星显示三大龙头企业,配套企业超 189 家,持续刷新 " 福清智造 " 的全球坐标。
而这种 " 引进一个龙头、激活一条产业链 " 的策略,在福清化工复合材料和食品两大产业集群中同样得到了极致演绎。
万华化学全球最大的 MDI 生产基地就坐落在福清江阴港城经济区内,总产能高达 480 万吨 / 年,同样吸引了无数上下游企业入驻福清。
2021 年思嘉在江阴成功拿地,投资 50 亿元建造思嘉新材料产业园,作为万华化学的下游,共同带动了聚氨酯、异氰酸酯千亿产业链在福清的延伸和落地。
中景石化科技产业园,图片来源:福州晚报
与此同时,中景石化的全球最大单厂聚丙烯生产基地扎根福清也吸引了以其为龙头的聚丙烯产业链在江阴港城经济区的发展壮大。此外,以坤彩科技为龙头的珠光颜料市场也已取得全球 45% 的市占率,其福清的钛铁颜料技术实现全球领先。
凭借其多元、丰富的产业发展方向,福清市化工复合材料产业集群更是于 2024 年 9 月成功入选 " 全国中小特色产业集群 ",成为福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产业集群。
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化工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外,食品产业集群同样是福清市产业打造的重心之一。
为了加快食品产业集群建设,福清坚持招商引资 " 不断线 ",项目建设 " 不断档 "。
2023 年福清元洪投资区内中国与印尼合作的 " 两国三园 " 项目中方园区——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开建后,福清政府积极推进集群扩容,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福清食品产业签约项目就有 54 个,总投资达到 900 多亿元。
如今,因为产业集聚效应,全国最大百万吨级冷链基地、长的蛋白全球最大豌豆蛋白生产线也陆续在福清元洪投资区落地,将福清食品产业集群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推进。
福清正是通过这种 " 引进龙头 - 激活链条 - 集群发展 " 的模式,实现了从侨资依赖到产业自驱的转型,凭借多元产业链生态吸引全球要素集聚一堂,实现从侨乡到产业高地的华丽变身。
从 " 地瓜县 " 发展到地区总产值 1900 亿的全国 17 强,福清的崛起无疑在印证:区域发展的胜负手,不在资源多寡,而在于是否能够找准自身优势,将独特禀赋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生态位,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方向找对了,发展才能走上快车道。
福清向海而生,也是我们国土上城市竞逐前行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