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拂面,草木摇曳。城市公园里,树木在朦胧绿意中透出欢欣与生机;河畔旁的绿道里,骑行爱好者穿梭其中,一边骑行一边赏景,享受惬意时光 ……
" 植 " 此青绿,以成美景。绿色、生态,向着这个目标,近年来,贵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理念,通过口袋公园建设和城市绿地扩容,将生态治理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成为全省首个入选联合国 " 自然城市 " 平台的地级市。这一实践不仅重塑了城市空间形态,更以 " 小而美 " 的绿色网络提升了生态质量与群众的幸福感。
" 方寸之地 " 亦是 " 幸福之园 "
贵阳市历来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工作。自 2008 年获得 " 国家园林城市 " 称号以来,贵阳每年都将园林绿化工作纳入为民办 " 十件实事 " 清单中。经过多年的积累,贵阳建成区绿地率 40.15%,绿化覆盖率 42.07%,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4.85 平方米,各项指标均高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标准。2022 年,贵阳开始进一步推动口袋公园建设。
贵阳是山地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十分宝贵,但许多地方又有边角荒地。为盘活这些土地资源,结合口袋公园小而精、小而美的特点,贵阳近年来着力发掘城市的犄角旮旯 " 见缝插绿 ",将公园的选址分布在群众需求较为集中的区域,如校园、医院、老旧小区周边,让群众在转角遇见美,在家门口就能休闲。如,南明区的 " 憶园 " 和观山湖区的 " 雨巷 " 口袋公园,不仅提供了休闲空间,还融入了文化元素、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此外,贵阳还注重多元共建机制,引导市民参与公园的设计和管理,如观山湖区的 " 杏坛公园 " 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设,增强了对社区的归属感。
通过三年的探索,贵阳构建了 "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民参与 " 的可持续模式,特别是园林绿化工作的成效体现,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后期管理养护得当,只有持续做好管养维护,才能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游园体验。为写好口袋公园建设的 " 后半篇文章 ",各区(市、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口袋公园的日常维护,包括绿化修剪、设施检修及环境清洁。观山湖区还组建志愿者队伍,周末开展口袋公园的绿化维护和垃圾清理,累计服务超 2000 小时,带动居民参与公园的维护管理。
目前,贵阳共有口袋公园 225 个,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 87.92%,基本实现 "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2025 年,贵阳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逐步将口袋公园连点成线,利用城市更新腾退的边角地、桥下空间,再建 5 个口袋公园,重点填补老城区的绿化盲区,提升景观绿化品质。
从地方探索到全球示范
每到夏季,贵阳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就人流不息,这个森林覆盖率高达 82.96% 的天然氧吧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 " 吸氧纳凉 "。漫步林间,蝉鸣与风声交织,松针铺就的步道清凉宜人,老人纳凉、儿童嬉闹,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这样的画面,在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观山湖公园也随处可见。
作为一座 " 山在城中立,林在城中生 " 的生态之城,贵阳正绽放独特魅力,以超过 55% 的森林覆盖率、总长 374 公里的环城林带和星罗棋布的城市公园,勾勒出 " 城绿交融 " 的诗意画卷。
近年来,贵阳通过实施人工纯林改造、森林景观提升、特色经济林建设等工程,精准提升环城林带森林质量、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景观美景度、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让环城林带树种结构更加合理、林分结构更加优化、森林效能更加高效,实现森林由绿色向彩色转变。这些举措不仅构建了立体生态屏障,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更是成为贵阳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不仅如此,贵阳还通过全域调查发现 7691 种生物物种,包括贵阳单蛛、贵阳花叶蛛等 9 个新物种,生物资源丰富度居全省前列;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保持在 100%,全市长度大于 10 公里、流域面积大于 20 平方公里、纳入市级河湖名录管理的 107 条河流首次全部消除劣五类水体。
贵阳的 " 母亲河 " 南明河综合治理的成功实践,更是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喀斯特地貌下成功实践分段式污水治理思路的城市、全国第一个建设分布式下沉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城市、全国第一个水环境治理领域先行先试 PPP 模式的城市、全国第一个在城市内河治理中提出并使用浅层好氧生态河道治理技术的城市。
通过治理,贵阳有效解决了南明河核心段淤积重、水变黑、臭味浓等突出问题,全流域 25 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7 条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河流自净能力得到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指数、水生植物盖度、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显著提升,实现自然风光与水城人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从生物多样性到生态系统修复,从制度体系创新到绿色经济转型,正是源于贵阳深入实施 " 生态立市 " 战略,不断补齐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短板弱项,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2024 年 10 月 27 日,贵阳入选联合国 " 自然城市 " 平台,标志着其生态实践从地方探索升级为全球示范。
从环境改善到幸福升级
2024 年,贵阳贵安新增城市绿地 114 万平方米、建设城市绿道 14.8 公里、建设林荫路 14.01 公里,2025 年上半年新增城市绿道 6.14 公里、林荫路 5.60 公里 ……
如今,口袋公园和绿地系统的扩容,正为贵阳带来多重效益——
生态环境提质。绿地网络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透水混凝土、雨水花园等技术降低地表温度、改善微气候。2024 年,贵阳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 99.5%,空气质量在全国 168 个重点城市中首次排名第 4、在省会城市中首次排名第 3;城市污水处理率超 98.5%,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55% 以上。
健康福祉增进。55 套室外智能健身房累计服务 435 万人次,822 所学校的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居民的健身便利性大幅提升。口袋公园成为社区的 " 健康驿站 ",如乌当区育新路微公园的乔木与流水,为居民提供夏日纳凉好去处。
社区凝聚力增强。居民参与公园设计、管理的 " 共商共建 " 模式,激活了基层治理活力。观山湖区 " 沐光林境 " 公园通过居民议事会确定植物配置,使绿地成为邻里交流的 " 第三空间 "。这种参与式治理,让绿色空间成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当下,贵阳以 " 自然城市 " 为新起点,进一步推进各类绿地均衡布局,丰富公园类型,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和覆盖率,尤其是在口袋公园建设中,结合 " 爽爽贵阳 " 城市品牌打造,在新建口袋公园中注入群众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和历史文化等元素,提升建设水平。同时,以 " 多彩公园城市计划 " 为支撑,结合口袋公园建设、城市品质提升改造,加大栾树等彩叶树种的推广应用,指导各地做好种植养护管理,改善道路沿线空气质量和园林绿化景观。
贵阳的实践证明,通过 " 见缝插绿 " 的精细化改造,就能实现生态价值与民生福祉的双重提升。作为 " 自然城市 ",贵阳不仅为山地城市提供了生态修复样本,更以 " 小口袋 " 装下 " 大幸福 " 的理念,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新范式。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汤利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