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20小时前
山洪零伤亡,受到通报表扬的“1262”机制是什么?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25 年 5 月底,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连续遭遇大范围强降水,辖区内 23 条河流同时超警,多处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截至 6 月 13 日,怒江州 "5 · 31" 自然灾害造成全州约 20069 名群众受灾,3890 人紧急避险转移,220 多间房屋损毁,殃及 1500 多公顷农田和林地,河堤、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11 亿元。

在这场大灾之中,有一个特殊的数字——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公布的灾情报告显示,全州人员零伤亡。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将这次应急响应实践作为典型案例通报表扬。

6 月 13 日,总台《新闻调查》栏目前往这次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独龙江乡,以其为样本,探寻答案:受通报表扬的 "1262" 机制究竟是什么?它与实现全员安全避险有何关联?

■ "1262" 机制从何而来?

"1262" 机制全称叫 "1262" 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是云南省近年来重点构建的防汛预警 " 叫应 " 体系。该机制自 2022 年实施以来,做好提前 12 小时、6 小时、2 小时发布精细到县、乡镇的强降水预警,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递进式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应急联动机制。在连续三年的防汛实践中成效显著,有效减少甚至避免了人员伤亡,成为经过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

根据云南省应急管理厅的公开信息显示,"1262" 机制始于 2022 年。当时为了破解防灾减灾救灾中监测困难、预警传达受限、应急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云南省委主要领导提出——

要学习借鉴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在台风、强降雨天气来临前,渔船提前入港避险、人员提前撤离危险地区的成熟有效做法;

建立健全云南全省气象部门预报预警服务联动机制。这一机制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具体安排:" 叫应 " 和 " 叫醒 "

根据 "1262" 机制的设计,精细化的气象预报是启动机制的起点,也是后续各种应急响应措施的发令枪。由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形复杂,不同区域气象差异大,迫切需要气象预报的精细化。近年来,云南省在加密观测网站、增加气象雷达等硬件设施的同时,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广东省气象局、云南大学等合力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复杂地形强降水预报准确率。把预报产品在空间、时间、更新频次上变得更加精细。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应急管理局办公室主任赵勇翔表示,近年来,云南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262" 机制,2023 年又出台 3 个工作方案,对如何 " 叫应 " 和 " 叫醒 " 各部门、各层级,有了更具体明确的安排。

根据 "1262" 机制工作方案的规定,气象部门在发布精细化预报信息的同时,应立即展开同级 " 叫应 ",分别 " 叫应 " 同级应急、水利、自然资源等防指主要成员部门防汛责任人和值班室,以及基层政府需 " 叫应 " 到一线的相关责任人,并确保 " 叫醒 "。

"1262" 机制所采取的横向和纵向同步叫应的方式,打破了部门和层级的限制,确保把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和应急响应指令及时传达到一线。

■实战检验:独龙江乡如何实现零伤亡?

州气象台在 2025 年 5 月 29 日 8 时、20 时以及 5 月 30 日 8 时,三次发布的预报预警,明确 12 小时内强降水落区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5 月 30 日州气象台又三次发布 6 小时预警,明确强降水落区就在独龙江乡。

5 月 29 日,在接到州气象部门的 12 小时强降水预报预警叫应后,州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也按照 "1262" 机制的规定,逐级 " 叫应 " 和 " 叫醒 " 村里的地质灾害监测员。

根据 "1262" 机制的规定,对应 12 小时强降水预报预警的落区县市应采取防范措施,例如组织包乡包村干部进驻、通知危险区域群众、加强值守和排查等等。

除加强值守外,乡干部还对每个村应急物资储备进行检查,例如:对讲机和卫星电话的电量是否充满、可不可以正常使用、雨衣、雨靴、手电筒等是否备足。

同时,还要对乡应急储备库的物资进行盘点和补充,对转移安置点进行消杀和整理,以备需要时可以立即启用。对于那些在公路附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还要准备好一旦发生滑坡、塌方等情况,随时可以展开抢修,尽力保障公路的畅通。

5 月 30 日 8 时,州气象台发布了 6 小时预报预警,明确强降水落区就在独龙江乡。根据 "1262" 机制的规定,对应的措施由防范升级为具体行动,例如——

组织包乡包村干部提前转移危险区域的特殊群体;

适时关停关闭景区景点和旅游项目、疏散游客;

适时关停关闭在建项目工地,转移施工人员等。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由防范准备状态,开始实际行动。

根据 "1262" 机制的规定,当收到 2 小时强降水预报预警时,须立即组织危险区域人员转移、暂停所有生产作业、有序开展抢险救灾等。而独龙江乡的实践表明,通过严格落实 12 小时和 6 小时预警节点和防控措施,各级、各部门以及村民的风险认知水平、防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均被充分调动起来。2 小时预警阶段的应急处置会形成自然有机的衔接。

5 月 31 日上午,独龙江乡孔美小组的村民们被安置在独龙江博物馆,吃上了热腾腾的早饭。与此同时,州、县的应急、水利、自然资源、卫健等部门组成的抢险救灾工作组向独龙江乡进发。

据统计在 "5 · 31" 自然灾害发生后,独龙江乡全乡的六个行政村累计转移安置群众 215 户 815 人。虽然洪水对河堤、道路、供水、供电、农田、林地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毁坏,但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委常委、独龙江乡党委书记杨冬春说:" 这一次我们取得人员零伤亡的结果,是一种机制的胜利。12 小时的预报、6 小时的预报和 2 小时的预报,让基层的同志能够精确认识到哪些地方该采取什么行动。"

零伤亡不是运气,而是体系化治理能力的体现。从预警到响应,从转移到保障,"1262" 机制在实战中经受住了考验,也为高风险山区的防灾减灾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样本。

来源:新闻联播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