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中国汽车突围,先从摆脱 " 复制粘贴 " 的汽车设计开始。
曾几何时,汽车设计宛如一场绚烂的艺术盛宴,每一款车型都像是设计师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拥有独特的魅力,令人过目难忘。无论是圆润可爱、经典的大众甲壳虫,还是那线条流畅极具动感,历经多年换代,依然保留着那份独特韵味的保时捷 911。不少经典车型,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车迷和车主心中。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下的汽车市场,却惊觉一种令人无奈的现象,即便是中国汽车这么强大了,但在汽车设计这块的耕耘上,还存在诸多待解的难题。
最近的汽车圈,比较火的当属小米了。特别是 YU7 上市带来的破纪录式的订单,给汽车圈带去了相当大的震撼。很多人分析,小米之所以火爆,除了创始人雷军的个人影响力之外,从 SU7 到 YU7,其实颜值给小米加了不少的分,这就是设计的功劳。
然而提到小米的外观,很容易就形成了两面派,A 面是保时米、法拉米的调侃,认为借鉴的痕迹很重,很难认同这种方式;B 面则是,好的设计心有灵犀,管他来自哪里,只要不和别人完全一个样,只要好看,能带来情绪价值才最重要。
从实际结果来看,从 SU7 的热销,到无数下单者对 YU7 的期待,几乎可以宣告,B 面胜出,绝大多数人对颜值的判定,以及是否存在借鉴和神似,似乎并不在意。
包括当前很多热门品牌,包括舆论声量很大的车型,很多开始用一套模具和设计语言,套三四个车型。还有不少品牌,相互之间长得一个样,捂住车标,可能绝大多数人都难以区分这是一款什么车?属于哪个品牌?
还有不少车型的元素,比如眯眯眼大灯,比如长细条状的贯穿式尾灯,基本上烂大街。还有汽车内饰,中控大屏一摆,双无线充电一放,变得越来越没有新意。
当更多的车企都选择了这条路,好似成为汽车设计的最大公约数,甚至很多人包括汽车厂商认为,未来汽车的设计会逐步走向手机等数码产品化,没必要花太大的精力去投入。特别是在竞争愈加残酷的当下,在设计上的少试错和求稳,成为很多车企迫不得已的做法。
但事实上,如果长此以往,很难不让用户在 " 千篇一律 " 感受到审美疲劳,同时还可能会对行业带去误解。
抄就是抄,谁跟你心有灵犀?
当前同质化的新能源时代,要真正做好一款车的设计,且非常独特,确实很难。
特别是在这个文化和喜好多元化的时代,叠加上互联网和科技的冲击,要完全开创一种全新的设计风格和元素,对车企来说是一种残酷的挑战,因为谁都没办法把握自己推出的这种设计风格就能让消费者买账。而且一旦数十亿投入的新车未达到销量预期,设计部门也要背锅。
和做产品一样,做设计摸着 " 畅销车 " 过河就成为很多车企选择的路径。换句话说,就是抄。而且对于一些尚不成规模,还处于成长初期阶段的新品牌来说,抄几乎是必然,毕竟这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汽车乃至全球汽车品牌来说,回溯历史总会有那么一个阶段。
原因也很简单,刚起步的车企和品牌,投入和预算有限,不可能在设计上去花太多的钱,刀刃的开销和花费,更多集中在产品配置和体验层面,因此,借鉴就成为一个相对经济的动作。
只是现在消费者的认知、信息传递和溯源更简单了,车企的抄袭也变得更加高明。完全照搬基本上不存在,但这里学一点、那里取一点,最后再优化升级一下,一款全新的车型就诞生了。
不过抄袭这种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说它有点像,但其实人家又在法律层面完全合规,且还有专利。你说让网友动用舆论的力量,让被抄袭的人出来说谴责两句,结果冒出个 " 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 来巧妙化解,结仇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 " 抄别人 " 的行为稍微有点 LOW,那么还有的车企打起了 " 抄自己 " 的主意,一个设计沿用到多款车上。或者在企业内部,简单换个标,和做一些小覆盖件的改变,直接就进行分网销售,目的只有一个:不犯错地完成它,并多卖车。
倘若只有一两家企业这么干还可以理解,但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这个赛道,就不得不考虑到底是个体品牌内部的问题,还是整体外部大环境的问题了。
答案也显而易见,新能源、智能化的推行,确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的创新。而且竞争如此激烈,过去卖二十多万的车,现在只卖十万块,就是因为车企在竞争压力下,被迫选择共享研发成果、降低生产成本,这就是技术和成本博弈带来的结果。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在推着车企做出更多改变。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汽车制造商们不得不紧跟潮流,推出符合当下审美的车型。当某一种设计风格受到市场热捧时,其他车企往往会迅速跟进,导致市场上出现大量风格相似的车型。
再加上现在新势力品牌,特别重视互联网舆论作用,带来的结果就是外界对新势力新品牌的关注明显高于传统汽车品牌,所以很多互联网上的声音对设计的权重明显较低,反而将科技、时尚的要素提得更靠前,这种商业模式和考量,汽车设计就不得不主动让步了。
这不应该成为中国汽车的归属,毕竟,从汽车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便承载着人类对速度、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不同的汽车文化,塑造了汽车品牌独一无二的气质,也成为消费者区分和选择品牌的重要依据,他们通过设计语言、品牌故事等具象化地呈现在每一辆汽车上,让冰冷的钢铁机械拥有了温暖的灵魂与情感,与消费者建立起深层次的精神连接。
中国汽车设计的底层重构
也并非所有车企完全照搬新势力的那一套逻辑,特别是一些头部、拥有一些历史积淀的车企,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对汽车设计和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甚至对于汽车设计、审美、教育方面的投入,有着自己独有的坚持。
前不久,吉利汽车专门联合吉利创新设计院、吉利学院,就汽车设计这一单项,举办了一场 " 汽车创新设计营 "。
这场活动,集结高校新锐设计学子,和深耕汽车行业多年的资深设计师("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 " 柳冠中、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何人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严扬、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余隋怀,以及日本设计名家山田敦彦等),汇聚全球设计 " 大家 " 智慧及专业力量,运用首创的 " 陪伴式 " 机制,充分整合全球顶尖设计资源与前沿教学经验,构建起兼具前瞻视野与实战纵深的青年设计师培育体系。
这种模式,相比单就某个车型的设计做一次营销活动,可以说是汽车设计界的一次升维,不仅开辟了产学研融合新范式,更系统性淬炼出中国青年设计人才的创新基因与全球竞争力,为中国汽车原创设计向上突破、向新而生、角逐全球汽车设计话语权注入核心动能。
按照吉利李书福的想法,他是想以自身积累的产业优势转化为人才培育动能、中国原创设计的势能,用 " 以赛促教、以赛促产 " 的良性循环,真正打通产业经验与教学实践的无缝衔接,锻造中国汽车设计人才的全球竞争力,从根本上推动中国汽车由大变强。
其实这几年来,吉利在设计上的变化确实很大,特别是汽车设计界的大咖陈政加入吉利主导汽车设计以来,不仅缔造出如银河 E5、吉利星愿、星舰 7、星耀 8 等多款爆款车型,同时也全面丰富和夯实了吉利设计体系。
而更具备文化内涵的理念,在逐步落地到吉利的车型上时,给吉利汽车的设计表达,带去了强大的底蕴加持。比如银河系列 " 旭日东升 " 的尾灯,不仅有辨识度,还比市场上普遍的贯穿式尾灯更有韵味;比如多款银河旗下车型搭载的 " 三潭印月 " 悬浮音响,将西湖千年文化意象注入设计之中,实现了功能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完美融合。
再比如最新亮相的银河 M9,前脸 " 星汉涟漪 · 贯穿灯 ",将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的中国意境,融合梵高星空的艺术想象,凝练于贯穿灯的设计中,让银河家族的光之涟漪,进化成了一整片银河星辉,将东西方设计精粹,写入智能电动时代,凝聚着无分国界的浪漫想象。
一般车企的设计院是为产品设计服务,但吉利创新设计院,则拥有更宏大的视野和目标,不仅为产品,更为中国汽车在设计上的传承和表达,散发着一股独特的力量。
之前,吉利设计联合顶级院校发起了《智能时代下全球 " 舒服车 " 的体验设计研究》《全球化时代下,以中国文化 " 润 " 为主题的设计形态研究》等前沿课题研究。深度探索《中国 R 角》《中国纹样》等中华文化元素在汽车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这一次创新设计营上,他们又围绕《时代变革下汽车设计人才的培养之道》与《AI 技术融入对汽车设计人才培养的影响》展开深度探讨,共同探索设计人才培育的新思维、新路径与新体系。
笔者认为,这种模式和探索,正是在汽车设计同质化的大背景下,吉利汽车在汽车设计上的逐步觉醒。吉利在设计中开始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汽车赋予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价值底蕴。这不仅是中国汽车品牌在商业层面的创新探索,也是对中国汽车文化和价值的有力表达,是对当前汽车设计理念底层逻辑的一次重构,为中国汽车实现全球审美,更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