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第一大市上海重现快速增长。
今年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以下简称 " 社零 ")总额被重庆反超,相差约 146 亿元。但在 5 月,上海重夺守了七年的 " 消费第一城 " 宝座。
同样,上海的进出口总值在去年被深圳反超后,于今年一季度重回第一并保持领先。1-5 月,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 1.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5%,高于第二名的 1.77 万亿元,守住 " 外贸第一城 "。
强势夺回两大 " 第一城 " 称号,上海重新宣告了城市经济的回暖。此外,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上海也动作频频。近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会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全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能级。
时隔一年,社零增速首回正
今年 1-5 月,上海实现社零总额 6872.11 亿元,同比增长 1.4%。虽然距离全国社零增速(5%)尚有差距,但这已经是上海近一年来社零增速的首次回正。
2024 年全年,上海社零总额 1.79 万亿元,重庆以 1.57 万亿元的成绩排名第二。在此之前,上海自 2018 年起,已经连续七年坐稳 " 消费第一城 " 位置。但在 1-2 月的年内首份社零 " 成绩单 " 公布后,重庆就已经完成了对上海 " 消费第一城 " 的超越。
一季度、1-4 月,上海社零总额持续负增长,重庆则始终保持 4% 以上的增速。直至 1-5 月社零数据的公布,上海才以 69 亿元的微弱差距重新超越重庆,夺回 " 消费第一城 " 的头衔。
在一些细分领域,上海今年亦表现出色,如在去年被北京超越后,在今年初 重新成为春节档电影第一大票仓。
除了民众整体消费热情的逐渐回暖,上海 5 月以来社零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政策上的加码。5 月 1 日,第六届上海 " 五五购物节 " 启动,九大商圈近百个商场、约 3600 个品牌将同步推出 " 商圈精品推广节 " 活动,通过各类商圈消费券发放刺激线下消费。
截至 6 月 25 日,上海线下消费总金额为 3785 亿元,日均消费 67.6 亿元,累计同比增长 10%。与此同时,"6 · 18" 系列活动的前置也带动了 5 月线上消费的快速增长。最终,上海 5 月单月社零实现 1516.7 亿元,同比增长 7.5%,为今年最高。
在 " 外贸第一城 " 方面,上海和深圳两地 " 缠斗 " 已久。2012-2015 年的 3 年间," 第一城 " 称号曾两度易主,此后 9 年上海一直稳居第一,直到去年深圳进出口总额大涨 16.4%,跃居首位。
上海国金商场
今年一季度,深圳市外贸进出口总值 9901 亿元,同比下滑 2.8%。上海进出口虽然也同比下滑了 2.7%,但总值达到了 1.01 万亿元,略胜一筹。这一优势也在持续保持。今年前 5 个月,上海市外贸进出口 1.8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8%;同期,深圳市进出口总额 1.78 亿元,同比下降 1.9%。
上海外贸的核心优势在于外资外企。2024 年,上海外资企业进出口占比 55.71%,进口占比也高过出口。深圳的优势则在于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民企进出口总额占比超过 7 成,出口占比高达 62%。
不过今年以来,深圳的核心增长驱动力似乎发生对调,进口开始更多拉动其进出口总额增长。1 — 5 月,深圳出口下降 8.6%,进口增长了 10.1%,其中 5 月单月进口总额同比增长 12.7%。
与此同时,上海的核心增长驱动力也发生了变化,民营企业在上海出口主体中的地位与日俱增。2025 年上半年,上海市有外贸实绩的企业超 5 万家,其中民企近 4 万家。改变了长期以来上海外贸主要由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支撑的局面。
今年前 5 个月,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 22.2%,增速高出整体 20.4 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 37.7%,较去年全年占比高出 4.2 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外贸增长 7 个百分点。5 月份,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 1477.1 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增长 27.3%,是上海市进出口增量的主要贡献主体。
" 上海外贸数据的快速增长,既有外贸市场主体面对外部冲击时的策略性应对的因素,又有上海产业结构和外贸产品结构的调整性因素,表现出上海外贸主体在应对重大市场变化时的强大韧性。在面临关税冲突等外部负面冲击时,上海贸易类市场主体通过提前出货的方式争取将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降至最低,这与全国同期外贸变化趋势相符。"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伯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出口目的地方面,上海的出口市场日益多元化,在张伯超看来,这为原来的主要出口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对市场波动风险提供了更多选择,从而有益于化解市场风险。
但目前来看,深圳和上海两地关于 " 外贸第一城 " 的争夺尚有悬念。例如在出口方面,深圳连续 32 年蝉联 " 出口第一城 ",其优势在短时间内还是难以挑战。今年 1-5 月,深圳出口总额达 10584.85 亿元,下降 8.6%;而同期,上海出口虽增长 11.5%,但总额不及深圳,为 7873.8 亿元。
经济第一城的下一步
虽然夺回两大 " 第一 " 称号,但上海与竞争者的差距并不大,远非高枕无忧。如何保住竞争优势,继续发力,上海还面临着不少待解的问题。
在消费方面,虽然上海 1-5 月社零增速回正,但整体餐饮收入尚未回正,今年前 5 个月仍同比下降 2.5%,可见消费活力尚未完全恢复。在 "6 · 18"" 五五购物节 " 等营销活动退潮后,线上线下消费能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也值得关注。
5 月底,《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发布,提出 32 项具体举措提振消费。其中,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丰富悦己消费、挖掘邮轮消费潜力等内容聚焦新型消费模式。如支持经营主体结合古典园林等开发主题文旅秀演项目,支持宠物陪伴等业态发展,鼓励二次元经济健康发展,放大 F1 中国大奖赛、上海 ATP1000 大师赛等国际顶级赛事溢出效应等提法都备受年轻消费者关注。
在张伯超看来,为了进一步激发上海消费市场新活力,上海需要进一步发挥自身开放优势。" 通过策划像古埃及文物展等文博大展活动打造爆款引流赋能,融合商旅文体展促消费潮流化,放大文博大展和赛事演艺活动结束后的持续引流,有望改变客流和消费流量的瞬时‘潮汐效应’为可持续的‘长尾效应’。"
上海 F1 大奖赛的现场吸引了大量游客。
贸易侧方面,张伯超认为,上海要尽快适应中美贸易 " 边打边谈 " 的常态化形势,保持灵活应对,加强与外部市场互动,建立中美关税波动预警机制,联合金融机构开发运价期货等避险工具,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供应链韧性。其次,上海要抓住难得窗口期,加快推动龙头企业强化本土化布局。
目前来看,部分外资外企收缩的压力依旧存在,但前期民营企业的快速增长已经为上海外贸提供了新的支撑。逐渐走出外贸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后,随着下半年国际形势的逐渐明朗,进出口的进一步回暖也值得期待。
依托自贸区、金融中心与全球网络,上海的外贸优势是独特的,也提供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基础。2023 年底,国务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 80 条措施,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日前,国务院印发意见,将试点成熟、成效显著、风险可控的 77 条试点措施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
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优化国际中转集拼平台运作模式,整体作业时间减少 50%,带动洋山港国际中转集拼货物比例从 12.6% 提升到 18.6%,在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跃升首位;进一步推动保税维修新业态创新发展、规模提升。2024 年,上海关区保税维修进出口规模超过了 1200 亿元,同比增长 73.9%。
金融也是上海可以继续扩大的独特优势之一。近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会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力 争通过五至十年建设,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实现 " 全面提升 ",形成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现代国际金融中心。
6 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批准了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在沪筹建保险资管公司。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一如既往推动更多金融开放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试,全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