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其实只需要问他一个问题:人性到底是什么?
在《这就是人性》这本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一个人变得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接纳这个世界的灰色地带。
书中,作者认为:人性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
小时候我们看童话故事,比如白雪公主、小红帽和狼外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故事都很简单美好。
但长大后我们才发现,这些其实都是骗人的!
什么叫童话?所谓童话,其实就是 " 骗儿童的鬼话 "。
当然,童话本身也是我们的一种心理寄托,我们希望世界单纯美好,但现实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意愿而改变,所以童话就成了 " 骗儿童的鬼话 "。
成年后,我们会逐渐意识到现实世界的残酷和冰冷,甚至充满了血腥味。
尤其是步入社会后,会发现善良的人往往得不到好报,而那些奸诈狡猾的人反而能够大富大贵。那些爬到高位的人,往往都是踩着无数老实人、善良人的尸体上去的。
就像有个段子说的:你往上爬的时候,抬头看,上面的人屁股,一个比一个脏;但等你爬到上面,低头往下看,下面全是冲着你微笑的脸庞。
什么是人性?你往上看,看到的全是人性的恶;你往下看,看到的全是人性的善。
那么,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其实都不是。
我们要明白,人性是复杂的,它不是对立的,不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
一个人能够爬到高位,必然会采用一些手段和权谋,甚至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而有些人始终生活在底层,往往是因为他们太有底线了。这就是社会赤裸裸的运行法则,没有绝对的善恶,也没有非黑即白的标准。
就像我们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人人都喜欢刘备,认为他是好的一方。他是中山靖王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基业,颠沛流离,四处寄人篱下,而且待人以诚,非常讲义气。
相比之下,曹操这个人多疑,心眼坏,还被认为是奸诈之徒。
但等我们成年后再读《三国演义》,就会发现,无论是刘备、曹操还是司马懿,他们真的有绝对的好坏、善恶之分吗?其实没有。
哪怕是江东的孙权、吕蒙,他们采用 " 白衣渡江 " 的计谋,在不同的人看来,也有不同的善恶标准。
有人说孙权、吕蒙的 " 白衣渡江 " 让江东豪杰变成了 " 江东鼠辈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非常高明的计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标准。
比如曹操,很多人痛斥他阴险狡诈,但在对待关羽、对待手下大将的时候,我们也能看到他的另一面。
比如官渡之战,曹操一把火烧掉了那些与袁绍勾结的大臣的信件,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胸襟和气度。从曹操对待关羽的态度,我们也能看出曹操惜才、爱才之心。这就是曹操光明磊落、心胸宽广的一面。
人没有绝对的善恶,也没有绝对的是非。
我们要明白,人性并非非黑即白,要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灰色地带,认识并接纳它。
举个例子,当你功成名就时,有亲戚找你借钱渡过难关。
对你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你觉得这位亲戚值得帮助,而且他将来也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于是你借给他一笔钱,帮助他重新站起来。你们的关系因此变得更加亲密。
然而,当你跌落低谷,向这位亲戚求助时,他却未能伸出援手。
你可能会认为他是个自私自利、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但是,反过来思考,当初你借钱给亲戚时,是否也抱着他将来能帮到你的期望?你不能因为他没有帮到你,就全盘否定他这个人。
说到底,人性本私,大家都是凡人。你在帮助亲戚时,也有自己的私心。
人性的善恶都在你的心里,不要奢求别人像你一样,也不要过度期望别人能够善待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你之所以愿意帮助亲戚,是因为觉得将来他可能对你有用,能够给你带来回报。
而当你落魄时,亲戚不愿意帮助你,是因为他认为你已经无法翻身,也无法再为他带来利益。
人哪有什么善恶,只有自私的基因以及功利的算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归根到底,我们要学会看透人性的复杂,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人性的本质。
人性是有灰度的——当你对别人有用时,你就是有价值的;当你对别人没用了,你就变得没有价值。这就是人脉的本质,也是现实而残酷的人性。
自私并不可耻,这既是每个人的生存需要,也是人性的真相。
我们要学会客观地看待和理解它,而不是回避它。
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经营好自己。我们无法改变人性的规律,也无法左右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所以,最关键的是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
在与人交往时,不要被所谓的情感所左右,而是要从利益的角度看透人性,用人性的视角去衡量利益。
抛开感情,只谈利益,你就不会受到伤害。
说到底,人性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本性的自私。看透人身上的自私基因,你就会明白,和人相处时,感情不是第一位的,利益才是。
或许这样说,你一时难以接受,那不妨再多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人性到底是什么?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人性是自私的。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人性,推荐你读一读《这就是人性》这本书,它会给你更多启发。它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看清人性,你才能在这个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与人相处,才能少走弯路、活得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