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 14小时前
数据化身新“原料”算法成为新“工艺” 智能制造赋能企业提质增效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编者按

在兰州的经济体系中,民营经济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改革开放初期个体工商经济蹒跚起步,到如今 41.06 万户非公经营主体规模,兰州民营经济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长期以来,兰州民营企业扎根陇原大地,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涌现出 " 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 500 强 " 兰鑫钢铁、荣登 " 中国隐形独角兽 500 强榜单 " 的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兰州西脉科立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兰州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即日起,本报推出 "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系列报道,聚焦新产业、新技术、新成果等,共同见证兰州民营企业如何在黄河之畔深耕主业、勇攀高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兰州实践注入澎湃动能。

当炼钢炉遇见数据屏,当石墨电极装上 AI 大脑,一场由数字化、智慧化引领的深刻变革正在兰州企业澎湃涌动:兰鑫钢铁数据中心 " 秒级更新 "、海亮新材建设 " 智能工厂 "、方大炭素 " 预组装机器人 " 提质增效 …… 兰州各大龙头企业正以 " 智 " 提 " 质 "、向 " 新 " 而行,将传统产业锻造成新质生产力的新高地。在这条从 " 制造 " 迈向 " 智造 " 的转型之路上,数据成为新 " 原料 ",算法成为新 " 工艺 ",一幅智能制造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兰州图景正徐徐展开。

动态反馈 智能识别

兰鑫钢铁以 " 智 " 提 " 质 " 促生产

来到位于兰州市皋兰县黑石川镇的兰鑫钢铁集团信息中心,记者一进门便被四周立体环绕的数字大屏所吸引,屏幕上废钢智能判级系统和无人过磅系统正实时更新数据,车间动态反馈实现数控化管控,废钢价格、车间详情等详细信息一目了然。

质检部部长高建国指着大屏向记者介绍道:" 我们在生产的各环节部署了大量传感器与数据采集设备,能实时收集设备运行参数、生产进度、质量检测等数据,并通过高速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秒级更新,能为生产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

作为一家以钢铁冶炼、延压加工、钢铁贸易为主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兰鑫钢铁年产高强抗震钢筋达 320 万吨,是 2025 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 500 强、工业产值位列甘肃民企百强第二的龙头企业。近年来,面对钢铁行业高成本、低需求的双重压力,兰鑫钢铁以数字化、智慧化破局,致力于构建全面覆盖、运行通畅、监控严密的智能车间体系。

其中,集团运用图像识别技术构建的废钢智能判级系统尤为亮眼。" 这个系统能自动识别废钢的种类、质量与杂质含量,快速完成分类评级并生成判级结果、扣杂重量,大大提高了废钢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改变了过去人工检验效率低、误差大的问题。" 高建国说道。

而无人过磅系统的落地则让运输环节效率大幅提升,货车司机只需刷卡或刷码,系统便能自动完成称重、数据记录、磅单打印等操作,最快 5 秒即可完成过磅。

如今,兰鑫钢铁的数智化转型已初见成效——日产钢铁 8000 吨,朝着全年 260 万吨的生产目标稳步迈进。" 今年我们会继续发力,让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入生产核心环节,引进更多智能化设备,完善全流程智能控制,争取实现运营效率和效益‘双突破’。" 高建国说道。

智能物流 5G 全覆盖

海亮新材打造全流程数字化铜箔工厂

作为全球第一家生产出 3.5 微米极薄铜箔卷状样品的企业,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同样将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理念贯穿于企业运行全过程。

在位于兰州新区的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无尘车间,一台台自动生箔机有序运转,经过电沉积、剥离、分切等步骤,卷卷薄如蝉翼、细过发丝的铜箔随着辊筒的转动徐徐亮相;一旁的智能物流车来回穿梭,正在对铜箔的自动上卷、下卷、烘烤、分切作业。

" 为了提升生产能力和效率,我们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着力打造智能工厂。这个智能物流系统便是其中之一,引入作业后,产品单万吨用工较行业平均水平下降 30% 以上,真正实现了提质增效。" 综合管理部负责人原玮颢博士说道。

此外,海亮新材在创立之初便确立了三智平台、5G 网络全覆盖的建设理念。截至目前,已自主研发并获得 " 甘肃海亮铜箔 lms 系统 v1.0" 等 5 项软件著作权,形成了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自动化试验检测、质量可控、信息可追溯的全业务流程数字化体系。

" 我们将数字化建设贯穿产能建设、生产、销售、管理全过程,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还为公司决策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 原玮颢博士说道。目前,海亮新材已获得省级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等荣誉,成为兰州新能源材料企业智能化发展的标杆。

AI 赋能 机器组装

方大炭素驶入智慧化研发生产快车道

" 你看,这就是新引进的预组装机器人。" 记者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看去,机器人正在精巧的组装电极。" 以往我们人工操作需要 5 分钟时间,如今凭借这双巧手操作只需 1 分半,电极组装的效率飙升了 4 倍,次品率直降 90%,实现了预组装力矩可控,提高了预组装产品的质量。" 方大炭素技术研发部副部长韦楠介绍道。

作为全球领先的优质炭素制品生产供应基地和涉核炭和石墨材料科研生产基地。近年来,方大炭素引进更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通过石墨接头机器人预组装成套设备,实现人工与自动化高效融合,彻底改变了这个石墨接头手动组装的传统模式,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

在研发方面,方大炭素与深圳晶泰科技合作,引入 AI 技术赋能炭素材料研发,通过构建垂直大模型与数字孪生系统,推进高性能炭基材料的智能化研发与生产工艺优化,打造可复制推广的 "AI+ 工业 " 应用范式,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落地。

如今,数字化、智能化正在迅速塑造着方大炭素生产经营的新格局,企业正以加速度的姿态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奔跑,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再作新贡献。

在兰州企业智慧化转型升级之路中,我们不仅见证了传统产业 " 老树发新枝 " 的韧性与活力,更标注出西部工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崭新坐标。随着更多企业加入 " 智改数转 " 行列,兰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底座正愈发坚实,一幅以智慧为笔、以创新为墨的本土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在金城大地徐徐铺展。

本报记者 常亚金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