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客厅只亮着落地灯一圈暖黄的光晕。五岁的女儿早已熟睡,我机械地收拾着她散落在地的绘本。晚上与孩子共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时,突然像看到了三十年前那个曾经害羞腼腆的小女孩,隔着岁月与我对望。
一、图画里的时光隧道
" 大兔子把小兔子放进铺满叶子的床上…… " 每每读到这行时,女儿总会说," 就像每天你把我放在床上一样。" 我总是在这个时候感受到自己的童年记忆汹涌而来:小的时候我们也有过假寐,期待着爸爸妈妈抱着我们,把我们放在床上的时刻。原来成人读绘本,是在字句间打捞沉没的自己。
你知道吗?
绘本的图画语言能激活大脑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这种神经细胞让我们看到他人动作时产生相同感受。当成人凝视简单纯净的画面,心理防御会暂时解除,那些被遗忘的童年体验便浮出意识冰面。
二、给成人补课的绘本处方
1.《生气汤》里的情绪体操
连续加班三周后,每每回家时候都心情低落,回家与女儿一起共读《生气汤》。鬼使神差地,我跟女儿说:" 要不我们也煮一锅生气汤吧?" 丈夫惊愕的眼神中,我和女儿对着那口煮着水的锅尖叫,笑得直不起身——像把积压的委屈全吼给了那锅 " 汤 "。
" 象征性游戏是安全的情绪出口 "。荣格心理学称之为积极想象疗法,通过扮演角色释放压抑。经常和孩子一起玩一玩 " 过家家 ",过过戏瘾,绝对释放压力。
2.《7 只老鼠挖红薯》里的童年
周末我突发奇想,带女儿去郊区农庄。当她举着玩具锄头冲进田垄,裤腿溅满泥点时,我忽然找回身体深处的记忆:膝盖抵着温润泥土的触感,锄头撞到红薯的闷响,还有草叶划过脚踝的微痒。
" 妈妈快看!你等着我的大红薯吧!" 她奋力拽出沾泥的块茎,小脸涨得通红。我们蹲在田埂上生火,锡纸包裹的红薯在炭火中滋滋冒糖油。蜜汁流淌的刹那,三十载光阴折叠成甘甜。
你知道吗 ?
重复童年动作序列能激活海马体的快乐回路。当成人带领孩子复现绘本场景,实则是为自己再造幸福模板。
三、亲子共读的双向滋养
去年除夕夜,我模仿绘本做了件 " 蠢事 ":和女儿做了一个红色的小红灯笼,竹篾割得手生疼,做完以后,女儿在上面贴了好多猫和老鼠的贴画,父亲看见,突然用方言哼起了童谣:"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 女儿好高兴,也跟着一起读。
暖黄光影中,三岁的女儿,三十岁的我,六十岁的父亲,重复着同样的童谣。代际间的文化传递,在绘本搭建的仪式中完成灵魂共振。
四、避开的雷区
起初我常陷入误区:
过度解读——分析《鳄鱼怕怕》象征存在主义焦虑,女儿茫然眨眼;
刻意教育——把《彩虹鱼》讲成分享美德课,反而引发抗拒。
" 成人要警惕知识对感受的殖民 "。真正有效的治愈发生在前语言阶段,当身体对画面产生本能反应时:
读到《晚安,月亮》绿色房间时莫名安心,
触摸《好饿的毛毛虫》的洞洞页指尖发麻,
这些细微觉知,恰是疗愈的入口。
尾声:蹲下来的高度
昨夜女儿发烧,我一直给她读《月亮的味道》。当她迷糊中把小手贴上书页的月亮,突然喃喃:" 妈妈 ... 冷的 ..." 我下意识含住她手指呵气,就像书中动物们温暖彼此。
晨曦漫进窗帘时,三十年前那个敏感、腼腆的小姑娘,终于穿过漫长岁月,抱住了此刻的自己。
绘本治愈成人的秘密,
不在斑斓图画与精巧故事,
而在于它让我们重新蹲下来——
以童年的高度触摸世界,
借稚拙的线条原谅自己。
此刻女儿正用蜡笔涂画,
三个歪扭小人手拉着手:
" 这是妈妈,这是我,
这是小时候的妈妈呀。"
当我们与孩子一起共读绘本,
不要总想着教给孩子什么道理,
这个时候,
请相信那些窸窣作响的纸页,
也许正在唤醒某个迷路许久的自己。
幼儿项目咨询
联系人|诗雨老师
电话、微信|13951027974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