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焦One 7小时前
又一家AI公司,惹怒好莱坞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定焦 One,作者:陈丹,编辑:魏佳,题图来自:AI 生成

当你流落荒岛,只要在沙滩上画个米老鼠,第二天该公司的法务团队就能找到你——这则调侃迪士尼版权保护严苛的笑话,如今成了 AI 时代版权纠纷的真实写照。当网友通过简单提示词就能在 AI 模型中生成迪士尼经典 IP 形象时,这家影视巨头的法务团队,将矛头对准了 MiniMax。

9 月 16 日,迪士尼、环球影业、华纳兄弟探索公司三大影视集团,联合起诉中国 AI 独角兽上海稀宇科技(MiniMax),指控其旗下 " 海螺 AI"(Hailuo AI)存在大规模知识产权侵权。119 页起诉书附带 58 份证据,涵盖海螺 AI 侵权内容示例、产品宣传材料、用户截图及专家技术分析报告等——足可见其准备充分。

截至发稿,MiniMax 暂未对此事公开做出回应。

这并非好莱坞首次向 AI 公司 " 宣战 "。

今年 6 月,美国 AI 图像生成公司 Midjourney 已被迪士尼和环球提起版权诉讼,110 页起诉书举证同样详尽。本月初,华纳兄弟探索也对 Midjourney 提出类似诉讼,形成围剿之势。

" 好莱坞公司起诉 MiniMax,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最后一个。" 深耕版权法律领域多年的律师张京告诉 " 定焦 One",此类诉讼大概率走向和解,但先期判决或和解案例,将为行业规则定调。AI 时代此类纠纷将批量涌现,最终推动行业规则明晰化。

" 口袋里的好莱坞 ",惹怒好莱坞

好莱坞巨头的愤怒,体现在起诉书的字里行间。

MiniMax 旗下 " 海螺 AI" 的宣传口号—— " 口袋里的好莱坞工作室 ",被三大影视集团斥为 " 大胆的自封绰号 ",因其 " 业务建立在窃取原告知识产权的基础上 "。具体来看,侵权指控聚焦于三个核心环节:

训练阶段:非法抓取版权内容。

起诉书中指出,MiniMax 未经授权,通过网络爬虫或机器人从互联网(含潜在盗版渠道)下载原告版权作品,经清洗、格式化后用于 " 海螺 AI" 模型训练,使原告作品核心元素被嵌入模型。

生成阶段:输出高度相似内容。

用户仅需输入简单文本提示,如 " 达斯・维达在死亡之星上行走,手持红色光剑 "," 海螺 AI" 即可生成高质量可下载的图片与视频,且输出内容包含超出提示词的细节,如角色标志性动作、场景细节等,证明模型中存储了原告作品的复制信息。

推广阶段:系统性鼓励侵权。

MiniMax 被指在官网 " 探索 " 页面公开展示侵权内容,在社交媒体用原告 IP 角色做广告引流订阅用户,且在生成内容上加注自身品牌水印。这种模式被起诉方比喻为 " 虚拟自动售货机 ",实质是 " 系统性鼓励侵权 "。

此外,起诉方强调 MiniMax 具备侵权防控能力——其已能通过技术措施过滤暴力、裸露内容,却未对版权内容采取类似保护,主观侵权意图明显。

好莱坞阵营的诉求清晰明确:一是索要 MiniMax 的侵权所得利润,或按每部侵权作品最高 15 万美元主张法定损害赔偿;二是申请永久禁令,禁止 MiniMax 继续用原告作品训练 AI,且禁止其服务生成相似 IP 内容。

这种强硬态度,与此前起诉 Midjourney 如出一辙。当时迪士尼、环球影业称 Midjourney 是 " 典型的版权搭便车者 ",强调 " 无论侵权内容由 AI 还是传统技术生成,盗版本质不变 "。两起案件的核心指控高度一致:AI 公司未经授权复制影视 IP 作为训练数据,且生成内容与原作角色高度相似。

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圣律师对 " 定焦 One" 分析,现有的著作权法框架下认定 AI 侵权需满足四大要件:作品受保护、未经授权使用、接触原作、生成内容与原作实质性相似。若案件进入实质审理,争议将集中于三点:其一,需通过技术溯源证实 " 海螺 AI" 训练数据包含涉案版权作品;其二,需鉴定生成内容是 " 复制 / 改编 " 还是 " 全新创作 ";其三,需审查 MiniMax 是否存在授权、法定许可等合法抗辩事由。

更通俗一些讲,就是要有确凿证据证明 MiniMax 的 AI 模型训练数据里,确实包含了原告方的素材;同时,判定 AI 生成的内容到底是对原作的直接 " 复制 " 或 " 改编 ",还是仅仅受了点启发进行的全新创作;以及 " 有没有理 ",MiniMax 有没有合理的借口,比如 " 我已经付钱拿到许可了 " 或者 " 法律有特殊规定允许我这么用 "。

张京团队曾整理多宗原告是版权方、被告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诉讼,争议焦点都较为类似,即被告的大模型不仅在训练阶段也在输出阶段使用了原告拥有版权的作品。考虑到大语言模型的技术特点,在训练阶段是否能够使用包含版权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还有一定争议,部分司法判例肯定了有可能构成合理使用;但对于输出阶段应采取措施防止和版权方的作品高度类似而产生替代效果,已成为共识,并未出现相反的判决结果。

他指出,这类案件比较大的可能是走向和解,否则被告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AI 版权纠纷,从局部摩擦到全面火拼

迪士尼起诉 MiniMax,并非孤立事件,而是 AI 版权纠纷 " 扩圈 " 的最新节点。

2023 年底,《纽约 · 时报》率先起诉 OpenAI、微软,指控其非法抓取数百万篇新闻报道用于 AI 训练,拉开 AI 版权纠纷序幕。

2024 年初,1.6 万名英国艺术家计划对 Midjourney 等 AI 公司发起集体诉讼,反对 AI 未经授权使用插画作品训练模型。

2024 年 5 月,OpenAI 新模型 GPT-4o 的语音模式 "SKY" 因高度模仿斯嘉丽・约翰逊声线遭抵制,OpenAI 虽否认侵权但下架该语音;随后美国唱片业协会起诉 AI 音乐公司 Suno、Udio,指控其 " 大规模侵权 "。

AI 版权的纠纷,从文字、图像延伸至音频领域,而迪士尼起诉 MiniMax、Midjourney,标志着影视 IP 也成为 AI 版权博弈的核心。

这些原告包括作家、新闻媒体、歌手、插画家等等,几乎已经涵盖了大部分艺术领域。他们对 AI 的指控,细节上虽有差异,但核心都围绕两点:" 源头侵权 " 和 " 结果侵权 ",前者指未经授权使用版权内容训练 AI;后者则指 AI 生成内容构成实质性替代与市场冲击。他们的诉求也基本来自三个方面:即时停止侵权;弥补已造成的经济损失,追偿侵权收益;建立长效合规机制,规范 AI 行业使用规则。

面对版权公司和艺术家们的指控,AI 公司一直以 " 合理使用 " 为自己抗辩。

打个比方,如果版权方的指控是 " 你偷了我的书和画,看了之后就开始模仿我的风格来赚钱 ",那么 AI 公司的抗辩核心是 " 我不是在偷窃和复制,我是在‘学习’和‘研究’,然后进行全新的‘创作’。这是合法的,受‘合理使用’原则保护。"

目前来看,AI 公司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证自己 " 合理使用 "。

第一、转化性使用(transformative)。AI 训练并非对原作品的简单复制或传播,而是通过算法提取数据中的抽象模式、风格特征与语义关联,最终生成不同于原始数据全新内容。也就是说,"AI 不是抄袭,而是为了学习和创造新东西 "。

第二、不构成市场替代。AI 模型输出的是统计学意义上的生成结果,而非原作的复制品,不影响版权作品的核心商业市场,甚至可能通过二次创作生态间接扩大原作的传播与价值。

第三,使用量和实质性合理。尽管使用了大量数据,但 AI 公司认为,这是机器学习实现泛化能力的必要前提,且模型参数并未固定存储任何单一作品的具体表达,仅学习其非表达性的底层特征。可以理解为,"AI 是看了很多,但这是为了学习,而且没存你的原稿 "。

第四,社会效益。该行为服务于公共利益,能推动人工智能这一重要领域的创新与技术进步,符合版权法 " 促进科学与实用艺术发展 " 的终极目的。如果限制 AI 学习,就是阻碍全人类科技进步。

最典型的抗辩来自 Midjourney ——其在应对迪士尼起诉时称,原告及合作供应商亦在使用 Midjourney 工具,不能既享 AI 红利又扼杀技术底层实践。

以上种种,都是 AI 技术发展带来的法理争论,到底谁对谁错,目前没有定论。

法律大 V、北京某律所合伙人樊百乐在一期播客节目中表示,围绕 AI 的版权争议就像是一个莫比乌斯环:在现在的版权法框架下,明明从同样的逻辑出发,但随着思考延伸和情况极端化,可能会逐渐走到原本的对立面。

但他同时指出,只要利益平衡,即使法理问题未疏通,双方仍可相安无事。就像一位好莱坞大厂的法务负责人对他说的," 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知识产权法或者版权法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两件:credits(名)and money(利)"。

AI 公司,该补版权课了

在 AI 野蛮生长的时代,AI 大模型竞争力往往依赖训练数据规模与质量——数据越丰富,生成能力越强。这促使许多 AI 公司在初期采用 " 先污染,后治理 " 策略:大规模抓取互联网图文音视频作为语料,其中不可避免包含版权内容,从好莱坞 IP 到新闻报道,皆成 " 免费素材 "。

这种行为之所以长期存在,源于 AI 训练语料的版权界定始终处于灰色地带:一方面,现有法律未针对 "AI 模型训练使用版权内容 " 作出明确规定,缺乏可落地的判定标准;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相关判例稀缺,行业尚未形成统一共识。这就像 " 房间里的大象 ",所有人都知晓问题存在,却因规则模糊而难以解决。

从技术层面来看,这种操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模型能力的快速提升,一批 AI 公司在短时间内跑出了规模化应用。

MiniMax 作为一家成立于 2022 年的初创公司,凭借着自研多模态模型及 AI 原生应用,已累计为超过 200 个国家及地区的逾 1.57 亿名个人用户提供服务。去年 4 月,海螺 AI 上线,并冲进 2024 年上半年美国 AI 应用市场下载量前十。有媒体报道,MiniMax 已于近日秘密向香港提交了 IPO 申请,并计划最早于今年上市。

然而,随着行业规模迅速扩大,版权问题也开始集中爆发。对于许多 AI 公司而言," 还债时刻 " 正在到来。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行业正在从无序抓取转向付费合作。例如,OpenAI 与新闻集团(News Corp)达成多年期协议,将获得其旗下媒体的内容并用于回答用户的问题,交易价值或超过 2.5 亿美元。此前它还与《金融时报》达成合作。此外,Meta 也与环球音乐集团达成合作,避免未经授权的 AI 生成内容对创作者造成影响。

一名法律人士认为,今后,AI 公司和版权方的付费数据合作将越来越普遍。

不过,当前行业仍存在一种误区,即将 " 版权保护 " 与 " 技术创新 " 对立起来,认为强化版权保护会制约 AI 发展。

但资深律师张京指出,这种对立思维不符合历史规律——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演进,知识产权法始终是创新的 " 助推器 ",而非 " 绊脚石 "。如今 AI 技术带来的挑战,本质是原有利益平衡机制的打破,需要通过规则调整重建新平衡,而非走向 " 绝对保护 " 或 " 绝对开放 " 的极端。

李圣认为,绝对的 " 授权至上 " 难以实现。因为,若要求 AI 公司对所有训练数据逐一获取授权,将大幅抬高研发成本,尤其是中小 AI 企业可能因成本压力退出市场,与各国推动 AI 科技创新的底层需求相悖。" 无限制开放 " 也不现实,如果有所谓的 AI 使用版权内容的 " 安全区 ",也必须以不实质损害版权方合法权益为前提,同时满足数据来源可追溯、生成内容不替代原作市场等核心条件。

短期来看,无论迪士尼诉 MiniMax 等个案的判决结果如何,都将加速 AI 版权授权市场的成熟。从长期视角看,版权方与 AI 公司的博弈不会终结,但将从当前的 " 火拼 " 转向规则下的磨合。

* 张京为化名。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