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价格往往成为消费者最直观的选择依据,而质量作为产品的内在价值,往往需要长期使用才能显现。价格战正是抓住了这一特性,以极低售价吸引市场,却让质量、可靠性成了妥协的代价。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三包政策规定,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不得低于 3 年或 60000 公里,三包有效期不得低于 2 年或 50000 公里。在此框架下,部分企业便会想通过降低生产标准允许车辆在三包期内出现可控的质量问题,只要节省的成本高于后续维修支出,仍能实现盈利。这种看似精准的成本控制,实则为产品质量埋下隐患。
如今,精益生产技术的进步,让 " 计划性损耗 " 成为部分行业的潜规则。家电产品可能在使用十年后集中出现故障,智能电视的 eMMC 存储读写寿命仅能支撑 3-5 年,部分汽车更是刚过质保期就面临电池更换等大额维修。这些现象背后,都与成本压缩下的质量妥协息息相关。
价格战带来的并非单方面的实惠,而是整个市场的恶性循环。消费者追求更低售价,促使企业疯狂压缩生产成本;成本压力传导至供应链,供应商不得不降低原材料与工艺标准;终端市场持续降价,又导致存量车辆残值缩水,二手车商收车更为谨慎。最终,消费者买到的车辆使用周期缩短,过保后质量问题频发,维修成本攀升,陷入 " 修不划算、卖不出去 " 的困境,成为整个链条最终的受损者。
近期,荣威 M7 DMH 推出的质保政策,为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该车系免费升级五大件终身质保及零自燃终身保障,这类政策的落地,体现出对用户长期用车权益的关注。不过,也存在需要消费者留意的细节。从行业普遍情况来看,类似政策多会附加条款,比如要求车辆必须在品牌授权门店进行定期保养,若未按规定保养,可能导致质保权益失效;部分政策对 " 终身 的定义限定为首任车主,车辆过户后质保权益无法转移,这会对二手车流通产生一定影响。
对整个行业而言,单一企业的政策尝试难以扭转价格战带来的恶性循环,但若能推动更多企业在技术研发、品控管理上投入精力,或许能逐步引导市场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最终才能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价优、质优的用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