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只是楼上楼下的距离,竟导致一条鲜活生命的逝去 ……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一男子在酒店发病托朋友送药,救命药品被滞留前台 5 小时,男子最终不幸身亡的事件引发关注。
据媒体报道,11 月 20 日上午,武汉市民胡某在长江新区雅斯特酒店居住期间,感觉身体不适,联系了住在附近的朋友韩某,请他帮忙送药到酒店。韩某介绍,他与胡某青年时期认识,但并不清楚其真名。他在上午 9 点 40 把药送达前台,因无法提供胡某全名,他向工作人员求助查询住客信息并送药上楼,被前台拒绝。在多次拨打胡某电话无人接听后,韩某只得将药品留在前台并微信留言告知胡某,随后离开。

涉事酒店(受访者供图)
胡某家属称,查看监控发现,该药品在前台滞留 5 个多小时,酒店未采取任何排查措施,直至当日下午 3 点,工作人员收拾客房时才发现胡某已经死亡。滞留在前台 5 个多小时的药品,正是治疗心绞痛、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药物。

被送达前台的药品(受访者供图)
11 月 24 日晚,涉事的雅斯特酒店集团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酒店前台人员要求送药的韩某自行联系客人,他现场拨打电话无人接听,之后就离开现场。由于说不出客人的姓名,也未告知客人是什么病情,酒店前台人员出于隐私考虑,没有打开塑料袋查看是什么药品。且由于胡某是酒店金卡用户,可以下午 3 点退房,因此酒店也并未提前去房间查看。
对于酒店的做法,不少网友认为太过 " 冷漠 ",正是这种不闻不问的态度才导致患者没有及时服用 " 救命药 ",最终离世。
" 救命药 " 被滞留前台导致患者死亡,酒店方面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郭昊一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目前媒体报道的已知事实来看,酒店大概率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明确规定,酒店作为公共场所的经营者,负有法定的安全保障义务,若因未尽到该义务造成他人损害,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结合相关媒体报道,送药人已明确告知前台 " 联系不上住客 ",还提供了住客的姓氏、姓名字数等信息,这些信息足以让酒店预判到住客可能存在健康风险,酒店此时应当启动基础的排查工作,而不是简单接收药品后再无进一步动作。
从法律因果关系角度看,酒店的这种 " 不作为 " 直接阻断了住客及时获取药品、获得救助的可能性。如果尸检最终确认死亡结果与未及时用药相关,那么酒店的不作为行为与胡某的死亡结果之间就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参考以往类似司法案例,在这类案件中,酒店通常至少需要承担次要的民事侵权法律责任,具体责任比例会结合酒店过错程度、事件具体情节等因素综合判定。
近年来,酒店内住客突发疾病,因救助不及时导致伤亡的事件并不鲜见,酒店大多以保护住客隐私为 " 挡箭牌 "。当遭遇紧急情况时,酒店在紧急处置与保护住客隐私之间应当如何权衡,才能更稳妥地处理这种情况?
对此,郭昊一认为,这一问题的核心,其实是 " 生命健康权 " 与 " 隐私权 " 的价值排序,在法律和实务中都应明确遵循 " 生命健康至上 + 最小必要影响 " 的原则,酒店可以通过规范管理流程实现两者的稳妥平衡。
郭昊一指出,在涉及住客生命健康的紧急场景下,优先保障安全是首要选择,这是法律和道德层面的共识。但 " 优先保障安全 " 不意味着必然泄露房号等隐私信息,酒店有很多低隐私影响的操作方式,比如,可以根据送药人提供的住客姓名、房间大致区域等关键线索,通过房间内线电话联系住客、安排工作人员到对应房间门口敲门询问等,这样既能确认住客状态,又能最大限度保护隐私。
此外,酒店还可以建立 " 分级应急机制 ",把 " 紧急送药 + 住客失联 " 明确纳入高级别应急响应范畴。比如,要求前台接到此类情况后,必须第一时间上报值班主管或店长;若主管在短时间内无法联系上住客,应当立刻联动公安、急救等外部部门,由专业人员介入处理。这种流程设计,既能避免因 " 担心隐私问题 " 而延误救助,也能通过 " 外部专业力量介入 " 减少酒店自行处理可能带来的隐私泄漏风险,本质上是用规范的流程化解 " 安全 " 与 " 隐私 " 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