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6 日下午,香港大埔宏福苑多栋住宅楼发生火灾,火情不断升级,在当天下午 6 时达到 5 级。这是自 2008 年旺角弥敦道嘉禾大厦大火以来,香港首次出现 5 级火警。
据香港特区政府消防处 27 日消息,火灾已致 55 人遇难,72 人受伤。央视新闻报道称,27 日上午,现场已无大面积明火,但个别的住宅内仍有火光,灭火救援工作仍在进行中。
" 高层火灾救援一直是世界难题。" 有业内人士在谈及该事件时称。" 灭火难 "" 救援难 "" 逃生难 ",这些痛点使得高层火灾以平时预防为主,一旦真正发生救援难度会非常大。
有建筑从业者建议,要攻克高层住宅的消防及救援难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外墙保温材料管控、设置安全分区、设计独立防排烟系统、配备足量消防栓及喷淋等措施、合理规划疏散楼梯布局、预留专用消防车通道与登高作业场地等。
此次发生火灾的宏福苑是香港 " 居者有其屋计划屋苑 ",由香港房屋委员会兴建公营房屋并廉价售予低收入市民。该项目于 1983 年建成,至今已有 42 年楼龄,共有 8 座,每座 31 层,每层 8 户,提供 1984 个单位。
2024 年 7 月,宏福苑启动大维修,至今已动工一年零 4 个月。火灾发生时,小区外立面围着绿色工程网,并搭满竹棚架,正在进行包括外墙维修在内的大型修缮工程。据现场视频,宏福苑其中一座外墙棚架起火,火势沿外墙保护网及棚架燃烧,并快速蔓延至整幢大厦。
香港消防处副处长表示,初步判断,多处杂物及竹棚在火情中被点燃,并受风势影响飘散到附近大厦,最终火势蔓延至 8 幢大厦中的 7 幢。消防在未受波及的大厦内部开动消防栓,并到天台加强保护,同时向邻近大厦射水实施救援。
据香港警方调查,发现建筑物外墙有保护网、防水帆布、塑料布,疑未符合防火标准,另有一座未波及的大厦每层电梯大堂窗外都有发泡胶包封,易燃且可能加速火势蔓延,不排除发泡胶是迅速蔓延的原因。
为何此次火情发展得如此迅速且难以扑灭?这与宏福苑本身的楼龄、高度有密切关联。
AUDG 设计总监韩振兴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高层火灾救援一直是世界难题,以平时预防为主,真正发生时救援难度非常大。高层建筑扑救的难点之一在高层消防救援,云梯有高度限制,通常在 50 米左右,超过 100 米的消防云梯较少,所以超过 18 层以上的甚至超高层会很难救援,高压水枪也抵达不到。
有华南房企工程负责人也提及,目前的消防车主要是针对 33 米以下(11 层左右)的中低层建筑火灾,其造价大概在 100 万元左右;针对 33 层以下的火灾,需要用 101 米的云梯车,造价会飙升到 2400 万元,而这类设施整体较少;再高的火灾连消防车也搞不定,需要用直升机。
韩振兴还表示,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火势蔓延会非常快,而且蔓延到室内有 " 烟囱效应 ",即受竖向空间(管道、楼梯等)结构的影响,跨层蔓延会非常迅速。此外,高层建筑内部有大量可燃装修材料和家具,一旦起火,蔓延路径无法控制。
上述工程负责人进一步表示,除了宏福苑维修过程中使用的竹制脚手架、绿网、施工材料等问题,宏福苑当前还有人居住,这跟普通建筑工地起火不一样,因为房子里面本身还有易燃物、甚至燃气,这些因素都会加速火势蔓延。
此外," 宏福苑属于高层住宅,需要消防车道环通小区并扑救到每栋楼,但小区楼间距很窄,不利于火势阻隔,消防车进入也较为困难。" 上述负责人表示,因为社区老化,小区的喷淋系统、给水系统等,在火灾发生时可能也较难给到有效支持。
事实上,近年来香港时有火情发生。2024 年 4 月,位于佐敦道的华丰大厦发生三级大火,酿成 5 死 40 伤,涉事大厦楼龄已有 60 年,存在多处消防安全隐患。截至 2023 年底,全港有 937 幢私人住宅及综合用途楼宇楼龄已超过 70 年;楼龄在 50 年至 69 年的建筑,也有 7466 幢;另有 5432 幢私楼楼龄在 30 至 39 年。
针对各类高层、高龄楼宇事故,香港自 2012 年起就开始实施强制验楼计划,计划涵盖楼龄达 30 年或以上的所有私人楼宇。当前,香港的楼宇更新策略坚持 " 复修和重建并重 ",屋宇署每年会按风险拣选约 600 幢楼龄达 30 年或以上的私人楼宇,并发出强制验楼法定通知,要求业主检验和修葺大厦公用部分及伸出物。
27 日中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微博发文,在统筹跟进大埔火灾应对动作的同时,已即时安排巡查全港所有正在进行大型维修的屋苑,检视棚架及建筑物料的安全。
不仅是香港,我国整体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已到了亟需重视的时期。
公开资料显示,高层民用建筑,包括高层住宅建筑和高层公共建筑。其中,高层住宅建筑指建筑高度大于 27 米的住宅建筑;高层公共建筑指建筑高度大于 24 米的非单层公共建筑。此外,建筑高度超过 100 米时,不论住宅及公共均为 " 超高层建筑 "。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高层民用建筑 100 多万栋,超过 100 米的超高层建筑 5 千余栋,总量世界第一。而高层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火灾防控,一直是业内公认的难题。
去年 9 月,国家消防救援局方面曾表示,近年来,全国高层建筑火灾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面临扑救难、业态多、蔓延快、疏散难四大风险。特别是建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的高层建筑,各种设备进入老化期,安全风险比较高。
一位资深建筑从业者表示,高层建筑失火有三大救援难题。
一是 " 灭火难 ",建筑高度会超过举高消防车的极限,外墙易燃保温材料加速火势蔓延;高层消防供水需求大,自身供水易不足。二是 " 救援难 ":电梯井、管道井形成 " 天然烟囱 ",火势烟气立体蔓延;三是 " 逃生难 ",竖向疏散距离长,楼梯狭长且停电后光线昏暗,人员密集易引发踩踏;烟气温度高、毒性强," 逆烟流 " 逃生易致窒息中毒。
" 高层建筑的设计初衷,是依赖自身的防火系统(如防火门、消防栓、自动喷淋系统)来控制和扑灭初期火灾。一旦内部系统失效或火势突破设计容量,外部救援就变得异常被动和艰难。无论是消防车的举高高度,还是水泵的供水压力,都存在物理上的极限。当高层建筑高度超越这些极限时,只能依靠消防员人力。" 一位从事建筑设计的业内人士表示。
为解决上述难题,我国首先是从源头控制,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的数量。二是加强有关高层建筑的消防管理规定,统一散见于各种规范性文件中关于高层建筑消防的内容。
2020 年 12 月,应急管理部审议通过《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2021 年 8 月 1 日起施行,涉及高层建筑消防的多项内容。2022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防火通用规范》,自 2023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该规范为强制性的工程建设规范。
" 根据不同建筑类型,我国有不同的消防规范。住宅属于民用建筑类型,根据不同高度譬如低多层、高层、超高层,每种类型的规范也不同。" 一建筑从业者称,会涉及楼间距、消防车道是否环通、是否需要消防登高场地、登高场地自身的需求等内容。
比如,根据上述《建筑防火通用规范》,建筑高度大于 100m 的公共与住宅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避难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00h 的防火隔墙与其他区域分隔。楼栋防火间距方面,建筑高度大于 100m 的民用建筑,与相邻高层民用建筑的间距不小于 13m。
除了建筑设计方面的规范,在消防车作业方面,消防车道及其消防登高场地需距离建筑不小于 5 米,同时扑救最远距离不能超出 10 米,消防登高场地需要硬质铺装满足大型消防车荷载需求,在消防登高场地与建筑之间不可以有遮蔽物(高大树木也不可)。
此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防栓系统、防排烟系统等消防设施,在高层火灾预防及救援中也尤为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层民用建筑业主、使用人或者物业服务企业,不具备自主维护保养检测能力,相关规定则要求其聘请专业人员。
有建筑从业者建议称,要攻克高层住宅的消防及救援难题,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材料管控:超百米建筑外墙保温材料需用 A 级不燃材料;二是安全分区,设置防火墙、防火分隔,划分独立防火分区;配备专用避难层 / 避难间,兼具隔热隔烟、应急联络功能。三是设计独立防排烟系统,快速排出烟气;楼梯间、前室设加压送风,阻断烟气侵入逃生通道。
四是配备足量消防栓、喷淋等措施,搭建高层独立消防供水系统;设消防控制室,联动火灾报警、应急照明与电梯迫降功能。五是合理规划疏散楼梯布局,减少转弯;保障楼梯间采光或应急照明,预留足够疏散宽度。六是救援适配,预留专用消防车通道与登高作业场地,强化路面承重;高层设直升机停机坪或救援接驳点,适配高空救援需求。
(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