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莓daybreak 04-21
互联网平台现状:鼓励AI,限制AI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撰文|何聆筝

编辑|翟文婷

一场针对 AIGC 作品的限制,正规模化地席卷各个平台。

一些 AIGC 创作者在小红书拉起群组,分享自己被限制的经历。有人发布 12 星座内容被判定「传播封建迷信」,有人因为生成 AI 明星而遇到「侵权」提示。「虚构事件」和「假冒真人」是最常被引用的处罚理由。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视频号和抖音,大量 AIGC 作品遭遇下架和封禁。作品即便不被封禁,也会被限制流量曝光和商业权益。

许多人推断,这一轮监管可能与 9 月 1 日即将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有关。该《办法》要求所有 AIGC 内容需添加显式标识(如文字提示、角标、语音声明)和隐式标识(如元数据、数字水印)。

不过依然有创作者反映,标注 AI 水印后的作品,还是没有被正常对待。

鼓励 AI 创作的同时,也在限制 AI。

平台的这种矛盾心理让创作者迷茫,困惑。他们不是明知故犯,挑战规则,只是不知道边界和红线到底在哪,未来不知何去何从。

频繁踩红线? 

AIGC 创作者林聪最近有点烦。

她发布在视频号的两个 AI 人物视频,因为被判定非真人出镜,视频推荐、私信和评论能力直接被停用。

按照要求,林聪详细提交了个人身份验证,选定 AI 制作选项,提交相关手机制作截图。系统回复,信息不够详细,不能证明制作过程。

虽然她内心有些不情愿,还是按照提示,再次把 PC   端所有制作关键流程截图依序提交。这次验证通过,而且系统提示:之后发表 AI   制作内容,选择「内容为 AI 技术制作,虚构内容请谨慎甄别」等提示。

不过这次验证只是恢复了视频评论功能,若需恢复私信功能,需要删除所有 AI 制作内容后,再次提交申请。

删除作品等于擦除个人名片,这让她有些无法接受,所以至今她的私信功能都没有恢复。

即便如此,林聪的体感是,这波针对 AI 作品的监管风潮,视频号不是最严苛的平台。她告诉新莓 daybreak,「好像除了快手打上 AI 标识没什么影响,几个大的视频平台都在清查 AI 创作的作品。」

林聪不是个例。小红书关于 AI 限流的笔记数量超过 3 万篇。从流量曝光,商业权益限制,到产品被下架,涉及不同程度的封禁。

短视频平台风声鹤唳,网文圈的行动其实更早。

今年 2 月,晋江打出「反 AI」的第一枪,发布了《关于 AI 辅助写作使用、判定的试运行公告》,明确规定使用 AI 的边界。接着,起点、番茄小说宣布全面禁止 AI,要求作品必须 100% 人工创作。

网文平台整治力度之强,导致出现不少误判的现象。甚至评论区出现「感觉像是 AI 写的」,也有可能被编辑永久拉黑。

电商也加入行列,对「AI 假图」进行整顿。

3 月 27 日,淘宝修订了《淘宝网商品发布规范》和《天猫商品发布规范》,对「商品失真」做出明确的拓展解读。其中一个重点的指向,便是利用 AI 等技术合成方式,呈现显著失真的与实际不符的商品信息效果图。

整治力度空前,大有「宁杀错不放过」的决心。

AI 原罪?

 

过去两年,在「AI 暴富论」、「超级个体」的叙事逻辑下,「一键生成」的内容迅速在互联网泛滥。

有人利用 AI 卖课,有人利用 AI 数字人贩卖三无产品。淘宝上,大量 AI 生成的卖家秀误导消费者购入,结果到手商品与图片严重不符。AI 乱象,AI 污染的声音不绝于耳。

据林聪观察,这一轮 AI 内容治理中,打击较多的是同质化、低原创性内容。「现在有了 AI,谁家的内容火了,大家就会快速大量地复制。」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过年期间《哪吒》爆火后,抖音出现了大量跟风制作哪吒的现象。而这类题材往往使用的都是相似的提示词或者同一个 Lora 生成的内容。

AI 也让一些机构的起号成本变低了,利用 AI 工具一天内可以生成了上百篇引发矛盾对立的笔记。小红书去年三个月里处置了超过 100 万个黑灰产团伙,均为通过超大规模矩阵生成同质化内容。

为此,抖音从算法层面切入,将「原创识别率」纳入核心指标,AI 生成内容若未标注或存在同质化「如重复率超 25%」,会被判定为低质内容。而视频号则明确「禁止批量发布通过近似的情景、文案、元素等编造的同质化内容」。

平台重点整治的另一个方向便是,虚构真人形象和情节虚假夸大。

从平台的角度,这一点不难理解。毕竟小红书以「真实分享」为社区根基,视频号则要保障社交关系链中的信息可信度。

这也是为什么,小红书去年就着手研发基于「分类器」技术的 AI 识别模型,对识别为疑似 AI 生成的内容进行标记。为了巩固效果,小红书还设置了机器识别与人工审核的双重屏障。

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有些无奈。

因为「真实」这一特质天然就和 AIGC 背离,人物本身就是虚构的,情节自然也是虚构,所以这更像是贴附于自身的「原罪」。

平台为「真实」所设立的门槛,还引发了另一个层面的「不公」:比起真实题材的视频,AIGC 的审核标准更为严苛。

半职业 AIGC 创作者蓝心的作品最近也遭遇了违规提示。在小红书上,她曾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真实的王一博的照片和 AI 生成的王一博视频。如今,前者仍挂在她的主页,而后者已经被平台要求删除。同样的题材,因为是由 AI 生成,便得到不同的判定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所有 AI 视频工具都在强调「真实感」。比如可灵的物理规律模拟、大幅度运动生成,比如即梦的质感提升、动作模仿,一切都在强调自身生成的效果接近真实。

从结果看,平台不希望创作者利用 AI 复原人物真实感,假如 AI 创作一只小猫、小狗,做出真实感,应该是会被接纳的。

未来何去何从?

 

AI 创作内容被严格限流的同时,各平台的 AI「军备竞赛」却是日趋白热化。

3 月 19 日,小红书才刚为旗下的 AI 应用「点点」上线了新入口,位于消息页面,且支持深度思考模式。几天前,字节开启了「即梦 3.0」的灰度测试,该版本在分辨率上提升了 50%,生成速度提升了 30%。

更方便的入口、更新的版本、更强的性能,这些平台投入了大量资源,推动了 AI 工具的发展。目的是为了抢占下一代内容生产基础设施,将创作者绑定在自身生态内。

但当大量创作者开始使用 AI 工具,并且涌入 AIGC 这个领域,平台却缺少一套清晰的规则和审核标准来承接,这让质疑声频出。

有人说平台使劲拉人给 AI 工具做任务,搞了特别多相关的比赛和活动,然后大规模封禁,是一种诱导;也有人也说 AI 给平台带来不了利益,影响真人主播的收益,趁着政策出台,正好「一刀切」比较痛快。

平台既扮演 AI 工具提供者,又承担内容审核者角色,这种双重身份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有些平台甚至还在主动催生矛盾,比如番茄小说为了训练自己的 AI,在签约协议中曾新增 AI 训练条款,引发过大量作者抵制和不满。

自 2023 年生成式 AI 广泛运用以来,伴随 AIGC 作品而来的就是诸多质疑和限制。知名如 AI 绘画作品《太空歌剧院》,曾两次进行版权申请被拒绝。

小红书上也形成了一种「反 AIGC」的氛围,创作者唐飞对此感到无奈,「一些用户看到 AIGC 作品就会点举报,特别是绘画圈的那群人。」

除了社会和法律法规层面的不被认同,对大模型厂商,AIGC 还意味着一种危险:用 AI 生成的数据去训练 AI 超过 5 次,模型性能会大减。莱斯大学和斯坦福团队的研究人员将此称之为「模型自噬障碍(MAD)」。

而当下的中文互联网,AIGC 作品正在走向泛滥。在已经公布数据的平台中,微信视频号 AI 生成内容占比已经达到了 30%。

其它平台上,AI 生成内容也肉眼可见地攀升。这一次封禁,小红书上的一条评论得到了高赞:这是好事,每次搜资料搜素材出来全是大批大批的 AI,想找到正经参考的都难。

大刀阔斧砍向 AIGC 的平台,有点像是在治理一场数字领域的「蝗灾」,目的不是为了「灭绝」,先从整体数量规模上减少,再从生态环境中防治劣质内容的生产。

面向未来,AIGC 创作者又该何去何从?

有人总结了一条「532 法则」,即:50% 的人工,原创案例、真实情感、独家观点;30% 的 AI,数据整理、框架搭建、标题优化;20% 的工具,用 ContentAny 等去除 AI 痕迹。

但这些经验是否奏效,谁也无法保证。又或者说,当下奏效的经验,几个月后是否依然可行,没人知道。

所有人都要习惯这种不确定性。

一篇稿件解决一个问题

如果喜欢,欢迎转发朋友圈或在看推荐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小红书 抖音 视频平台 星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