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枣姑娘朋友多
■王桐依甘肃酒泉 "90 后 " 农民
" 小王老板 , 大枣还没上市 ? 我家已经断顿儿啦。" 拿起手机一看 , 刘阿姨大清早又发来微信。
如今的刘阿姨 , 可不像 5 年前那般客套。她从我家买大枣 , 我总挑些个头大的寄过去。一来二去 , 也就从顾客变成了好朋友。" 我家去年的库存货有点儿干 ,9 月新枣熟了 , 我第一个发给你。" 一番指尖飞舞 , 我认真 " 秒回 "。
2013 年 , 我在杭州读大四时 , 母亲因病需要一大笔药费 , 让人心急如焚。而老家农场里几十亩大枣 , 偏偏找不到销路 , 差点儿烂在地里。走投无路 , 我硬着头皮 , 在朋友圈发了第一条推销大枣的消息 , 当时连价格都没想好。没承想 , 当天之内近百斤的销量 , 让我振奋又感动。
从那一刻起 , 我立志做好 " 卖枣姑娘 ", 不辜负大家信任。当年毕业 , 我返回老家 , 把农场 " 搬上 " 淘宝、微信等平台 , 成了一名真正的网络 " 农三代 "。
经过 5 年多的 " 网络互动 ", 我与很多顾客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每到收获季 , 我家近百平方米的仓库被红彤彤的大枣铺满。挑选、包装、发货 , 家人齐上阵 , 确保卖给顾客好友的大枣质量 " 杠杠的 "。
上个月的一天 , 一位赴美中国留学生给我留言。原来年初他在国内吃到了朋友买的大枣 , 一直念念不忘。最后 , 他花了 2000 多元邮费 , 让我把大枣寄到了美国。我在邮寄的礼盒里专门附上一封信 :" 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与支持。愿祖国大西北的红枣给你带来浓浓的家的问候。"
本报记者高炳整理
书信微信不能少
■刘珂新疆喀什某边防连上士
入伍 11 年来 , 我见证了连队通信联络的巨变。
回想初到连队时 , 没有手机 , 更没有信号 , 联系家人只能靠写信和座机电话。现如今 , 每周都能与家人视频通话 , 有时真有点儿不敢相信。
我们连地处帕米尔高原 , 海拔 4000 多米 , 每天日照不足 4 小时。2007 年 , 我刚入伍时主要靠写信与家人联系。驻地地处偏远、常年积雪 , 交通不便 , 初到连队极不适应的我因为思念父母就写了封家书。
" 刘珂 , 你家里寄来的信 !" 通信员小王激动地呼喊着。捧着信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 不仅因盼了两个月的信终于到了 , 更因收到了家人的关心。
七八月的帕米尔高原冰雪消融 , 河水湍急 , 看着奔腾而过的河水 , 我紧锁眉头 , 心里默想又要断路断信号了。思绪回到 2015 年 8 月 , 当时连天暴雨 , 加上山上冰雪融化 , 滚落的泥石流使道路被冲断 , 通信线路被毁 , 连队陷入失联状态。
联系不上家人的我心急如焚 , 除了想念刚出生的儿子 , 更多的是怕家人担心。一个月后 , 道路疏通 , 通信恢复 ,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 , 微信图标处显示 "99" 的红色数字 ," 你还好吗 ?"" 怎么不回消息 ?"" 我和儿子很想你 "…… 妻子的一条条信息刺目扎心。
" 通信线路被冲毁了 ……" 我焦急地向妻子解释。
" 我懂。你是边防军人 , 安心工作。" 视频另一端的妻子打断了我的话。此时的我再也忍不住 , 泪水不停地从脸颊滑落。
张官星王鹏飞柴雪峰整理
天天欢聚朋友圈
■陈希国吉林长春退休公务员
我这个人不善交流 , 所以年轻时很少给别人写信 , 包括至爱亲朋。
时光进入 1997 年时情况开始不同 , 因为这一年儿子参军了。儿行千里爹妈担忧。那时除了电话还没有其他通讯设备 , 只好写信。
记得儿子入伍第一天写给我的信 , 热情洋溢 , 文采飞扬。我看后稍加修改就发给了报社。还真快 ,《吉林日报》便以 " 军营第一天 " 为题在副刊上发表了 , 从此拉开了我们爷俩通信的大幕。他在军营有啥成绩 , 及时写信汇报;家中有啥大事小情 , 我也及时通报他。特别是发现他情绪不正常时 , 比如训练苦了、累了 , 我便写信开导他 , 他在报刊发表作品了、在部队立功了 , 也会写信告诉我 , 我就写信鼓励他。我俩写的书信现在还保留着。
儿子从当兵到当军官 , 又到国家公务员 , 逐渐走向成熟 , 我俩也就很少通信了。有事打个电话完事儿。
现在更不用写信了 , 我和儿子、孙子都有智能手机 , 都加了微信 , 不仅能说话 , 还能视频。
书写习惯改不了
■曹正方湖北大冶国企员工
我是 "70 后 "。在我读中学和中专时的记忆中 , 与家人、同学之间的联系方式只有写信这一种方式。
记得读中专时 , 每到暑寒假 , 我就忍不住和那时的同桌美女同学、如今我的妻子写信通联。
那时一个普通的信封 5 分钱 , 一枚普通的邮票 2 毛钱。尽管我每次写信一个小时就一气呵成 , 但去乡邮政所的路程却很远。走几公里山路后 , 再乘坐 5 毛钱的三轮车到乡邮政所 , 往返一次得折腾半天。
就在我几乎失望、黯然神伤的时候 , 村委会的人来到我家 , 递给我一个白色的带蝴蝶的精美信封。我激动得跳起来 , 紧攥信封 , 生怕它飞了似的。等送信的人离去 , 我便迫不及待地搬把小凳子 , 坐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 , 小心翼翼地拆开信件 , 轻轻地凑近信纸 , 闻着信封上的淡淡清香 , 美女同学的音容笑貌浮现眼前 , 幸福感油然而生。
中专毕业后 , 我与同桌美女同学通信多达 100 多次。也许是我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她 , 花花绿绿的信件俘虏了女神的芳心。
1998 年 , 我和同桌美女同学结婚。尽管当时家里花 4000 多元安装了一部电话座机 , 我和妻子配置了 BB 机 , 但写信依然是我俩情感交流的方式 : 我经常给妻子写信 , 妻子也给我回信。后来我和妻子又有了智能手机 , 虽然没有了鸿雁传情的书信 , 但是我依然在手机上书写情感。科技改变了生活 , 但是没有改变我书写的习惯。
如今电脑、手机走进了千家万户 , 身边几乎看不到有人写信 , 大家有事打手机、发短信。老幼男女都迷上了微信 , 开着视频、语音 , 即使相隔千里 , 也如近在眼前。那些精美的信封、漂亮的邮票 , 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 成为我们这代人温馨、难忘的回忆。
■陈方歌美国 MechanismDigital 公司艺术总监
今春回北京度假的时候 , 我回外婆的老房子收拾儿时的物品 , 无意中翻出一大包杂七杂八的纸 , 竟都是中小学的时候同学、笔友寄来的信件。笔迹稚嫩 , 叠得整整齐齐 , 大多还保留在原来的卡通信封里。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 , 笔友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下课铃声一响 , 我就一路小跑到门卫大叔那里探头探脑地询问 , 几乎每周都能如愿收到一两封回信——粉色的漂亮信纸 , 娟秀的字迹以及信封上小心翼翼写的 " 谢谢邮递员 " 的小女生的心意。当时没有手机 , 网络没今天这么普遍 , 一纸书信维系了多年纯真的友情。
终于 , 铺天盖地的微信几乎取代了一切传统沟通方式。职场社交活动中 , 不见有人交换名片 , 都是拿出手机猛 " 扫码 ";多年的老同学在群聊中找到了 " 组织 "。与此同时 , 节日的祝福变成了模板群发 , 微商的广告泛滥成灾 …… 沟通方便了 , 人情味儿却淡了。
美国人虽然不用微信 , 但走上曼哈顿街头一看 , 大多数行人的目光也都黏在手机上。年轻白领拇指飞舞回复邮件 , 西装革履的银行家左右开弓 , 一手黑莓一手苹果 , 手指动一动便日理万机。收到回复的速度比信件时代快了不止百倍 , 可每个人脸上的焦虑有增无减。
对我来说 , 手写的信恰恰变得珍贵了。挑选信封、信纸 , 一笔一画注入情感 , 变成了一种浪漫的仪式。就在上周 , 我收到朋友从旧金山寄来的礼物 , 惊喜地发现里面附了一张手写的卡片。看到久违的墨水字迹 , 心里充满了读微信码字无法带来的感动和温情。
生活离不开 APP
■肖亦君北京五中高一学生
我出生得晚 , 没赶上传说中的精英腰带 bp 机 , 也没赶上身份的象征——大哥大;至于写信 , 请问这指的是情书吗 ? 开个玩笑 , 言归正传。
社交方式 , 本质是人 , 言谈举止、思维习惯;通讯变革 , 不过表象。今天 , 我只聊通讯。
当年我呱呱坠地 , 产房外的爸爸给老家守在电话跟前的爷爷奶奶报了平安。喜得千金 , 爷爷奶奶逢人便夸 , 全村尽知 , 我肖某人出生啦 !
黄发垂髫 , 慈母之心。我身上永远装着一部儿童手机 , 接打电话、安全定位、危险报警 …… 大概为人父母 , 因为珍爱 , 所以最怕失去。
豆蔻年华 , 微信时代 ! 家人群、同学群、闺蜜群、爱好群 , 语音、音频、视频、表情包 , 票圈、点赞、评论、转发 …… 爆炸般的感觉 , 有没有 ?
而今 , 改革开放 40 年 , 我们这一代绝不是感触最深的 , 但绝对是受益最多的 , 大到家国天下 , 小到胡同邻里 , 睁眼即是繁华 , 闭眼便是安宁。我们享有的是国家带来的安全感 , 是科技带来的自信心。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通讯 , 其本质在于信息的交换。我们这一代既得益于而今信息量的巨大 , 又醉心于追求信息交换的速度;既自负于信息过滤后所积累的自信 , 又忧心于信息交换中所错失的未知。"00 后 " 的我们 , 在这样的幸运中思考 , 什么才是当今最需要的通讯 ? 什么又是当今最需要的社交 ?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