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航空工业始于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七日,经过数十年的砥砺前行,我们从前期摸着苏联过河,到如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甚至在许多方面,已经能够和航天工业第一梯队的俄国一较高下,比如国产歼 20 就是让苏 57 无地自容的优秀作品。
然而,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那就亏大发了,事实上,长期以来,俄制发动机都在被有意或无意的神话,AL31 发动机面世已经 45 年了,我们进口这种发动机的数量也超过了 1300 台,所以这个老本俄国人至今还在吃。
我们之所以买那么多,实在是出于无奈,出于满足当前基本储备要求的目的,避免出现飞机造出来了,发动机迟迟到不了位的尴尬情况,而且相对来说,在涡扇 10 成熟之前,我们也确实没有可靠性达标的发动机可以用。
在 4000 小时使用寿命的涡扇 15 即将出世之际,即使俄国用压箱底的 AL41 跟我们换,也实在没有那个必要,我们真正需要的,是 F119 以及 F135 那种使用寿命达到 12000 小时的第五代战机所配备的极品发动机。
可无奈当年在电子管小型化这个坑里陷得太深,且缺乏持续的资金保障,很难在航电设备方面有大的作为,而且退一步讲,即使就算我们把先进航电技术教给俄国人,他们也玩不起,航电不像发动机,一个项目搞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在航空电子设备上的投入一直都很大,且我们搞得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比俄国一条路走到黑的晶体管不知道高到哪去了,这便是造成中国在航电上反超俄国并形成优势的原因所在,所以,我们绝对不能上当用航电换发动机技术,划不来啊。
当然,俄国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预感老本可能不能再吃,便开始极力推销甚至直接转让发动机技术,向来好事的俄国媒体也开始为期造势,可惜,俄国的技术垄断被打破只是时间问题,届时,我们将在发动机和航电两方面对俄国形成技术优势,到那时,谁赚谁的钱还真不一定呢!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